第六十七章 氣氛稍稍不對勁

字數:4405   加入書籤

A+A-


        “此法何如?”

    隨著皇帝的話語落罷,筵席在座之人,至少有半數之人,終於是醒悟了過來。

    先前皇帝初臨宣府時,於夜宴上講的“朕當以十年養百姓,十年開拓天下,十年致太平”這句話,在座的諸位文武百官,忘掉的人,可是不多啊!

    皇帝欲徹底征服四周蠻夷小國的想法,除了武勳這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粗鄙之輩以外,恐怕沒有一位文臣,願意見到眼前這位年輕的小皇帝,變成太宗文皇帝那樣,大舉興兵,勞師遠征,從而致天下萬民於水火之中。

    但現在這種情況,貌似又有點不大一樣。

    在名義上臣服於大明朝的番邦小國領地內,取或是租一塊飛地以作中轉之用,這倒也說得過去。

    問題是,他們總覺得皇帝沒安啥好心!

    事實呢,也確如他們所想,王迪沒怎麽安好心。

    南洋諸國,不提各種各樣的自然資源,單是一年三熟的糧食,就值得讓他眼紅不已。

    但是,直接派兵去打,思來想去,王迪還是將其作為最後的手段來使用。

    畢竟,作為宗主國的大明朝,身為天國上朝、禮儀大邦,豈能為了些許的身外之物,就做出打小弟這種令人不齒的事情呢。

    一旦失了道義,激起南洋諸國的所有敵意,丟了臉麵且不說,單憑目前大明朝的武力,王迪還真沒多少信心能征服南洋所有番邦小國。

    縱使靠著強硬武力征服了,蠻元以及後世那麽多的例子無不表明了,除非絕其種族,否則人心是很難征服的。

    萬一有朝一日眾叛親離的大明朝衰落了,難保四周這些番邦小國不會落井下石。

    更何況,王迪是為了他們的資源和財富,把人都屠了,難道派本就不多的大明子民去國外搞建設?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大明朝勤勞聰明且能吃苦的子民,王迪是要留著他們,開發建設自己大本營的。

    所以說,直接打,是為下策中的下策。

    王迪要做的,是通過諸如諜戰、貨物傾銷這些不易被察覺出來的手段,引發他們自己內部矛盾,然後讓這些小弟求著自己出兵幫他們鎮壓叛亂!

    而設置宣慰司,就是為了達到這種目的。

    借以大明朝之財富神聖不可侵犯的名義,每一處宣慰司,明著暗著布置點精兵猛將不過分吧。

    然後在精兵裏麵,弄點番子或是錦衣衛,讓他們打著遊覽風光的名義繪測南洋諸國地圖,打探一切消息,找準時機煽風點火引起他們自己內部的混亂……

    到了那個時候,扶持代理人,以夷製夷,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如若此等陰謀詭計被番邦小弟發現了,又該怎麽辦?

    發現就發現了,這與萬裏之外的大明朝皇帝什麽事呢?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都是下麵的人不聽話不懂事,把他們弄回來處死就算交代過去了,朕再派點聽話懂事的過去。

    這樣一來,名義上的小弟,早晚都會變成大明朝真正的小弟。

    而且,一切順利的話,還不用白白葬送大明朝的子民,可以省下他們的小命,讓他們埋頭苦幹,建設發展大明朝,將其打造成為世界諸國人人向往膜拜的人間聖地。

    要讓其他國家的民眾,來到了大明朝,就以為來到了未來世界。

    要讓所有人,從踏入大明朝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願離開,且以加入大明朝為榮。

    如此這般,可以在保住禮儀大邦名聲、盡收人心的前提下,瘋狂掠奪他國財富,為大明朝的強盛添磚加瓦。

    待到實力變成碾壓性的存在以後,王迪可以將征服四周蠻夷這一小目標,交給自己的後輩去實現。

    這樣一來,也可以在保住自己千古聖君好名聲的前提下,還能給自己的後輩找點事幹。

    畢竟,子孫當了皇帝的話,手頭沒點亮眼的政績,貌似也說不過去。

    最主要的是,不能服眾…尤其是那些肱骨之臣、以及天下人,會不可避免地拿新君與自己作為比較。

    而開疆拓土,不就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政績嘛。

    “反正不管怎麽說,朕從來沒開口說過打小弟的事情。”

    心裏嘀咕之際,王迪掃了眼文武百官。

    武勳,是這三項良政受益最大的群體,他們肯定不會反對。

    維穩皇權的槍杆子,王迪還是要給點特殊照顧的。

    文臣嘛,即便知曉了這一環套一環的陽謀,瞧三品以上那幾位滿臉糾結的樣子,王迪就已明白……

    人為財死或是財帛動人心,當真沒有騙人啊!

    就算那些品級很低的六科給事中與監察禦史,縱使他們看不上翻倍的俸祿,想了又想過後,還是沒人站出來逼逼幾句。

    時間太短,人心不齊,再加上皇帝準備得太過充分……

    想挑點毛病,真不是那麽好挑的。

    不與民爭利?

    皇帝已經允許商賈之輩參與遠洋通商一事了。

    不能違背祖訓?

    太宗文皇帝和先帝能違,憑啥到了正統皇帝這,就不能了?

    況且,隋唐宋元都未曾有過長久的禁海政策,大明搞獨一份,這也說不去啊!

    最為重要的是,遠洋貿易掙到的銀錢,並非全被皇室獨吞掉。

    大大方方的皇帝,是準備帶著一幹大臣吃香的喝辣的。

    這要反對得厲害了,他們頭,恐怕也不樂意吧。

    左思右想,這些七八品的給事中和監察禦史,臉色變了又變,就是琢磨不出點有效駁斥皇帝的言辭來。

    這,簡直太過侮辱他們的職業了!

    挑刺,那可是他們最為擅長的事情。

    怎麽今天在這筵席之上,一個個的,就都啞火了呢?

    瞧瞧武勳那麵目可憎的譏笑模樣,這是在嘲笑他們無能呢!

    禦駕親征前那個寵信太監滿身都是破綻的皇帝呢,怎麽一下子,就變得如此英明神武了?

    這變化,也忒大了吧!

    聯想至此,不少給事中和監察禦史的腦袋瓜忽然靈光一現,皇帝這廣撒銀錢收攬人心的陽謀當中,可沒有帶上大明朝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啊。

    這可不是明君所為!

    “陛下,請容下官鬥膽在此向諸位大臣和勳貴們問上一句…一旦這潑天的財富入了你們手中,這銀錢…諸位久居廟堂的高位者,是打算怎麽個用法呢?”

    話語落罷,筵席上的氣氛,霎時間,就變得不大對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