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君臣奏對

字數:5104   加入書籤

A+A-


        紫禁城內,當皇帝與太後商議殘缺版本的強國之策的時候……

    宮城外,文人武勳們,趁著難得的休沐日,打著各種各樣的理由,三五聚會,討論著紙張上他們以為很是齊全的強國之策。

    其中,有那吹胡子瞪眼的古板守舊之臣,言及祖宗法度不宜輕改,待到明日上朝之際,必須義正言辭地阻止年輕的皇帝,意圖進行變法改革一事。

    有那一身正氣卻不懂經濟之道的言官,自恃清高的他們,斥責皇帝不該拿著銅臭之物示恩施惠,以此籠絡群臣之心。

    也有表麵裝作正氣,實則內裏…卻是一肚子花花腸子的臣子,埋怨皇帝不該借以所謂的通商名額,變相的與民爭利。

    當然了,還有許多能臣,他們知曉這幾條講得頭頭是道的強國之策,的的確確是可以強國富民的。

    至於其中涉及到的土地兼並事宜,就算沒有禦史張洪那一晚的進言,這些有見識的能臣們,也能在第一時間想到這一弊端。

    有弊端,在他們看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至於如何解決嘛……

    無非是在明日的朝會上,討論出個較為平衡,可以令大家都能勉強接受的解決辦法。

    實在討論不出來的話,大不了就照搬太祖高皇帝那幾條抑製土地兼並的鐵律。

    以上呢,都是文臣這邊的議論。

    武勳這邊,可以說,幾乎是一麵倒的情形。

    即便是像英國公張輔這種擔心烈火烹油態勢的四朝老人,已是行將就木的他,也擋不住家中後輩對皇帝發自內心的感恩戴德之情。

    就像當晚修武伯沈榮說得那樣,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萬一哪天家門不幸,出了個敗家子,有世襲不斷的勳貴稱號,再加上實打實的真金白銀托底,也不至於就此一蹶不振。

    不少讀過書的武勳,他們甚至感覺,皇帝給武勳弄出來的這些恩惠,有點像宋朝趙大的杯酒釋兵權。

    當然了,也僅僅隻是有點像而已。

    年輕的皇帝,在給予武勳財富的同時,搭配考選大典,可以使得大明軍隊…至少在統兵將領這一塊,可以摒棄像修武伯沈榮那樣的庸人敗類,給那些具備真才實幹的能人,騰出位置來。

    唯一有點擔心的就是,如果這些政策真地落實下去,那麽可以斷定,往後的勳貴稱號,勢必更加難獲取。

    不過,這關他們什麽事呢?

    反正隻要皇帝說話算話,隻要家中無人幹出欺君造反這樣的蠢事,那麽現有的這些武勳,便能與大明朝共享萬世榮華!

    所以說,三五紮堆聚在一起的武勳們,他們口中討論的話題,皆是在苦心思慮著……

    如果明天那些見不得別人好的文臣,尤其那些品秩不高,權利倒不小的言官們……

    如果這些人合起夥來反對皇帝的新政,那他們,又該以怎樣的言辭,來力保皇帝這幾項於國於民大有裨益的政策,能夠順利實施下去。

    而在這文武百官當中,還有不少認定皇帝新政必會實施的聰明人,已是遣人拿著真金白金,趕往諸如天津衛或是江南一帶的港口城市收購地皮置辦產業了。

    全麵開海通商以後,作為貨物集散地的港口,那人山人海的熱鬧勁頭,對於這些聰明人而言,他們還是可以幻想出來的。

    弄塊不大不小的地皮,起上一間客棧,弄上一個倉庫,這豈不是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嘛!

    臣子們的反應,即便沒有錦衣衛的及時反饋,王迪基本也是能夠猜到的。

    涉及到個人的名與利,可以做到視若無睹一點都不上心的,怕是沒有幾人。

    王迪選擇休沐放假一天,除了給自己爭取孫太後的鼎力支持以外,也是為了給滿朝的文武百官們,騰出足夠多的考慮時間。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於明日朝會上,不管這些臣子們找出何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試圖阻止新政實施,自己這邊都能找出恰當的理由,反駁得他們無話可說,以此盡快將強國之策落實下去。

    借助天人感應先帝托夢的胡扯理由,自家便宜親娘孫太後這邊,算是徹底搞定了。

    享用午膳之際,母慈子孝的這二人,聊了聊羅亨信嫡孫女入宮的內定名額,王振及其幹兒子們該如何處置,以及東廠權利交接這些瑣碎事情。

    而後,回到乾清宮小憩片刻過後,王迪便吩咐小李子將三楊閣老傳喚過來問話。

    一炷香的時間過後,被賜座的三楊閣老,靜待著君臣奏對。

    “楊閣老,先前交代與工部的天工所還有位於西山的煉鋼所,修建的怎麽樣了?”

    天工所,便是王迪用來搞科研攀科技樹的研究院。

    煉鋼所嘛,當然是用來煉製碳鋼的。

    “回稟陛下,石尚書昨日還與老臣提及過,天工所不日即將完工。”

    “除去現有規劃修建的百戶宅子,工部已按照陛下您的吩咐,預留出足夠容納二百戶的土地。”

    “隻是…陛下,位於小時雍坊的天工所,可是緊鄰太液湖的西南角啊!”

    “如此靠近皇家禁地,於安全方麵…怕是有所不妥吧。”

    天工所是用來幹啥的,對於曾經兼任過工部尚書這一職的楊榮來說,他豈能猜不出來?

    正是因為猜到了,他才比較擔心那些工匠粗人們,萬一有個不小心,誤闖了太液湖這等皇家禁地,他這個名義上的主持修建之人,怕是也逃不了幹係吧。

    眼見就要致仕了,這要再鬧出點幺蛾子來,那當真是晚年不保了。

    “無妨,楊閣老不必擔心!”

    “天工所建成之日,擇優挑選能工巧匠,令其全家立即搬入此地。”

    “往後,沒有朕的令牌,除了日夜值守於此的錦衣衛,任何人不得隨意進出天工所。”

    太液湖,東麵緊挨著的,就是大明朝的權樞之地,紫禁城。

    之所以選擇將天工所落戶於緊鄰皇家禁地的太液湖,王迪就是為了近距離,可以隨時掌控研製最新技術的科研基地。

    畢竟,防人之心不可無嘛!

    在王迪看來,待到自己琢磨出來的八條強國之策徹底落實下去以後,刨除每日享樂玩小妮與處理政務的時間以外,恐怕沒有太多的精力可以放到天工所上麵。

    所以說,若是不將其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他是真怕這些跨時代的科學技術,會因為自己不重視不謹慎的緣故,便流落到民間,或是被有心之人竊取到,帶回他們的國家,給大明朝帶來不必要的隱患。

    再一個就是,既然確定了全麵開海通商,那麽在海洋領域,王迪必須要讓大明朝的遠洋艦隊,占據絕對的海上主導權,能夠抵禦惡劣多變的海洋氣候。

    在自己有生之年這段時間以內,王迪要保證大明朝的遠洋艦隊,時時刻刻處在世界最頂尖的水平。

    甚至是說,不領先個三五代,他這心裏,都有點不踏實。

    因此,在現有寶船的基礎上,更新換代出速度更快、船板更加堅固、搭配火力更加充足的船隻,便成了重中之重的問題。

    而占地極廣的太液湖的存在,便大大方便了船隻研發的工作。

    而且,如若不是大規模的煉鋼爐太過汙染環境,王迪都準備將煉鋼爐也設在太液湖邊上。

    當然了,之所以不把煉鋼爐設在太液湖邊上,這其中還涉及到另一條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西山盛產煤礦。

    雖說關於合金的知識,王迪懂得不是很多,但那種最基本的,現如今已經算是普及開來的通過焦炭煉製碳鋼的辦法,他還是有所了解的。

    況且,煉鋼嘛,尤其是處在當下這個時代,如何提升煉鋼溫度,才是至關重要的核心所在。

    這年頭,沒有人造氧氣,除了通過風箱吹入更多的空氣以外,也隻有通過焦炭來達到這一目的了。

    所以說,本著就近緣故,煉鋼所便被設置在了西山區域。

    隻是,楊榮接下來的回複,卻是讓他皺緊了眉頭。

    相比不日就要竣工的天工所,遠在西山偏僻之地的煉鋼所,竟特麽僅限於紙上談兵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