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保護環境,從朕做起

字數:4412   加入書籤

A+A-


        “陛下睿智聖明!”

    “臣等目光短淺,隻顧著當下百姓民生問題,卻是未曾考慮那麽久遠。”

    “隻是……”

    正襟端坐於年輕皇帝麵前的三楊閣老,雖說他三人俱已是過了古稀之年,但現如今,變得極為嚴肅認真的他們三位,渾身流露出來的那種精神頭,令其瞬間年輕了十數歲。

    順天府,乃是京師之地,不比其它天高皇帝遠的地方。

    眼皮子底下大大小小的事情,對於曆經五朝的三楊閣老而言,掌握得…還算不離十吧。

    皇帝提及到的問題,說實話,其實他們私下也曾有過考慮。

    畢竟這些年以來,管轄整個西山之地的宛平縣,曾有縣令上疏言及過西山禿了頂的區域,待到夏日暴雨節氣時,極容易發生山洪災害,偶有民房被毀及百姓被埋的消息傳出來。

    隻不過,這種不甚起眼的奏疏,就算呈到天子或是孫太後的案前,頂多是被當成賑災一事來處理,根本不會深究其中的具體原因。

    就算他們三位均已猜到或是可以證明這與大規模的樵采伐木有關,但幾十年甚至是百餘年後才會發生的事情,與他們這幾個一隻腳已經踏入棺材之人有何相關呢?

    朝堂為政,操了不該操的心,是很容易犯忌諱的。

    然而…現在倒是好了,皇帝竟然自己琢磨出來了!

    身為臣子,尤其對於即將致仕的他們而言,可以不關心死後的身外事。

    但人家皇帝為了京師的長久穩固,為了大明朝的社稷著想,肯定得拿出個具體辦法來解決此事,以防後人遭了殃,埋怨他這位祖宗不懂事,留下這麽個爛攤子。

    隻是讓他們三位萬萬沒有想到的就是,皇帝提出來的解決辦法,竟是如此直接了當,以至於…在他們仨人看來,簡直有點過於霸道了!

    要知道,現如今的西山區域內,私底下還是有許多民辦煤窯的。

    即便不知其中內情,那麽用腳趾頭想想都能猜得出來,在京師之地要是沒點能力的,縱使此人走了大運能從這大山裏麵挖出烏金換取銀錢,怕是這些人,也隻是有命賺錢,沒命花錢的倒黴蛋。

    一旦將民辦煤窯全部轉成官營,這裏麵牽扯到的利益,怕是海了去了。

    不過這一條禁令,如若皇帝真想徹底落實下去的話,三楊閣老覺得…貌似也不算特別難辦。

    畢竟,早在皇帝班師回朝以前,寫有全麵開海通商、官員俸祿加倍以及武勳考選大典這三項新政的小紙條,已是在第一時間內遞到了他們三位手裏麵。

    就連孫太後手中的那一份,也是他們好心給送過去的。

    西山民辦煤窯背後有哪些勢力,他們三位還算比較了解。無外乎朝中的這些文武大員們…其中,尤以京師之地的勳貴居多。

    在西山煤窯與皇帝新政中間做出一個選擇的話,就算皇帝沒有此次奄遏下水大捷的威望加身,這裏麵孰輕孰重,但凡腦子不是太傻的蠢貨,他們心裏也知道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所以說,在三楊閣老看來,將西山煤窯全部轉為官營,頂多也就是費點周折罷了。

    但是年輕皇帝提出來的另一條霸道禁令,卻是讓他們有點搞不懂了。

    既然皇帝已經知曉薪柴煤炭之於民生是有多麽得重要,那他嚴令禁止所有人樵采伐木,這豈不是斷了許多人賴以生存的謀生之路!

    這要一個搞不好被有心之人利用起來的話,在他仨看來,也不用等到幾十年或是百餘年以後了……

    一旦將此項禁令落實下去,怕是沒過多久時間,不大不小的民變,沒準就要發生在眼前了。

    這可不是他們想要的!

    最起碼…也不能在他們乞骸骨致仕以前,發生這樣的事情。

    “隻是什麽?幾位閣老心中顧慮的,直說即可。”

    這仨老家夥在擔心些什麽,王迪差不多也能猜出來。

    畢竟,任何事情,尤其是涉及到賺錢的勾當,那在這當中,肯定少不了利益的牽扯。

    更何況,煤炭這種資源,放在啥年代,家裏要是沒點勢力背景的,誰特麽敢沾這頑意啊!

    不過在他看來,這兩條小到不能再小僅限於京師之地的政令,在他新政的煌煌大勢下,屁都算不上!

    有膽做出陽奉陰違之舉的,他不介意借此機會,削去他們腦瓜子上的勳貴稱號,減一減來年參與遠洋分紅的人。

    若是沒有勳貴稱號的,就抄其家產再給天工所搞一波外快。

    “皇上,煤窯民辦轉官營,依老臣之見,隻要安撫好那些采石挖煤的窮苦百姓,絕對稱得上是一件惠及民生的仁政。”

    “隻是…明令禁止所有人入山進行樵采伐木一事,這怕是有所不妥吧,皇上?”

    看著倚靠在龍椅上不怒自威的皇帝,楊士奇進言之際,心中很是欣慰的同時,也已打定盡早乞骸骨請求致仕的主意。

    年輕的皇帝,正值大好年華,做事有衝勁也有魄力,他這個老頭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一點,朕還是知曉的。”

    “待到西山煤炭足夠供應整個順天府後,朕意欲將那些以樵采伐木燒炭為生的窮苦百姓設為巡林戶。”

    “三五人劃分為一組,常年於西山、燕山這些山區內部進行巡林巡山,做一些防火、防私下樵采伐木的勾當。”

    “往後,山區的林木資源,哪怕是一棵樹苗呢,沒有朝廷特批的伐木令,任何人都不允許做出樵采伐木之舉。”

    “至於其它的物產嘛,朕倒不介意那些以捕獵為生的獵戶入山以求謀生之路。”

    其它地方的生態環境,王迪可以暫時不管。

    但是,順天府周邊的生態環境,他得好好保護起來。

    不為別的,單憑自己住在這了,單憑他想要每一天都能呼吸到最新鮮的空氣,也得斷了民間愈發猖狂的樵采伐木之舉。

    反正在王迪看來,就算整個京師之地,以樵采伐木燒炭為生的人口數量,有高達十萬之巨……

    隻要他們心甘情願被劃為巡林戶,就此以後世世代代都為巡林員,王迪不介意付出一人一年十兩白銀的酬勞代價。

    要知道,這年頭,十兩白銀,稍微省著點用,足夠一個五口之家半年以上的吃喝用度了。

    再者說,巡林巡山過程中,隻要不樵采伐木,裏麵的物產,王迪準備放開禁令,允許他們有計劃性地采集捕獵。

    一個五口之家,要是有兄弟或是父子兩個人幹這份工作的話,再從林子裏隨意弄點野味之類的,那生活,絕對差不到哪去。

    唯一的不足,就是需要他們世世代代繼承下去的巡林戶這一身份而已。

    如此一來,既能解決靠山吃山的這些窮苦百姓的生活問題,也能保住三麵青山的大片原始森林。

    待到十年八年以後……

    王迪覺得,以大自然那極其強大的修複力,單憑現如今順天府的這百萬人口,哪怕再翻上個兩三倍,任憑這些人可勁造呢,恐怕也很難造光裏麵的豐饒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