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大好的未來

字數:4449   加入書籤

A+A-


    奉天殿外,又是一道霹靂劃過。

    與此同時,驟雨抽打著地麵,雨飛水濺,迷瀠一片。

    在緊隨而來的轟隆轟隆聲的映襯下,奉天殿內,氣氛顯得很是嚴肅。

    左督禦史陳鎰的話一講完,滿朝文武百官,王迪入眼所見到的,當即便有諸多人的臉色變了變。

    雖說陳鎰沒有明說新政弊端到底是啥,但能立於奉天殿內的臣子,一個個的,也都不是傻子。

    這種事,在一部分臣子看來,是不能拿到朝堂之上公開講議論的。

    若非諫言之人是都察院的大佬,參他個危言聳聽,肯定是少不了的。

    “新政弊端嘛,無非是大量財富湧入到大明朝。而這些財富,其中一大部分,又流入到了有權有勢的人的手裏……”

    “這樣一來,為曆朝曆代君王所憂心的土地兼並事宜,便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許多。”

    “此種弊端,朕已是知曉,也琢磨出個想法來…不過在此之前,朕倒想問問陳卿,有沒有想出什麽好辦法,可以替朕解憂呐?”

    陳鎰身為臣子,他不好直言新政弊端到底是啥,那倒無所謂。

    他不行,但身為九五至尊的王迪,是可以隨意講出來的。

    其實呢,今日的朝議,說白了,王迪最想要的,也僅僅隻是這麽個能引出土地兼並話題的捧哏角色。

    隻要這個話題被臣子引出來,那今日的朝議,基本算是搞定了。

    畢竟,他實施新政的目的之一,便是最大限度地去解決土地兼並一事。

    隻要搞定了這個問題,其他事,都不值一提。

    “回稟陛下,臣不才,臣是遠遠不及太祖高皇帝的眼光與謀略。”

    “洪武元年,太祖高皇帝詔令曰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並。若兼並之徒多占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

    “洪武五年六月,太祖高皇帝作鐵榜九條申誡公侯,嚴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勢強占官民田產。”

    “洪武二十四年,太祖高皇帝規定,公侯大官,其山場水陸田地,亦照原撥賜例為主,不許過分占為己業。”

    “既然陛下已經知曉新政弊端其糾結所在,那麽依臣之見,隻要嚴明律法,按照太祖高皇帝當年頒布的鐵律…新政弊端,便不足為慮。”

    自打於第一時間內知曉了皇帝的強國之策以後,陳鎰心裏明白,皇帝的新政,太誘人,誘人到很難將其阻止。

    當然了,他也沒想過阻止皇帝新政的實施。

    隻不過,禦史張洪能看出來的弊端,他陳鎰又豈會又看不出來?

    然而令人遺憾的就是,過去的這些日子,他思前想後,卻是不曾想出堪比太祖高皇帝的解決辦法。

    既然如此,那不如讓皇帝嚴格落實祖宗傳下來的律法製度。

    如此這般,提出諫言,又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解決之道,陳鎰自覺,自己對得起左督禦史這份重擔。

    陳鎰話剛講完,說實在的,滿朝文武百官的心裏,可謂是五味雜陳。

    太祖高皇帝抑製土地兼並的政策,對於他們而言,心裏還是比較清楚的。

    隻不過,清楚歸清楚,涉及到自身家業的問題,有一部分臣子,尤其是家中良田較多的臣子們,心中有點不舒服,也是在所難免的。

    同樣的,還有不少臣子,他們總覺得這事,貌似沒有那麽簡單。

    “自洪武元年始,至今,已是過去了七八十年。”

    “當年,太祖高皇帝起於草澤,鏟除蠻元,勘定群雄平天下,那是何等的雄才遠略啊……”

    “然而,恐怕他是萬萬沒想到吧,這大明朝立國還未有百年時間,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一臉淡然神色的皇帝,字字清晰地道出這幾句話以後,滿朝文武的心,咯噔一下,停了半拍。

    大氣不敢出的他們,許多人,頜首低眉,生怕皇帝的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上。

    好在是,皇帝接下來的話語,讓他們鬆了一口氣。

    “諸位愛卿,無需過多擔憂。”

    “朕知曉,也能理解,這天底下,但凡家裏有點閑錢的,為了後世子孫著想,買上幾塊良田作為家中基業,這也不算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

    “隻不過…在朕看來,雖說這天下的財富,是沒有定額一說的;但這天底下良田的數量,卻還是有定額的。”

    “有人良田占得多,那毋庸置疑,肯定是有人占的少了。”

    “諸位愛卿,朕所言…可對?”

    “吾皇洞察秋毫!”

    一陣山呼過後,滿朝文武百官的心,登時緊張了起來。

    雖說皇帝讓他們無需擔憂,但到了這個時候,隻要不是傻子的話,是個人都能察覺到,眼前的皇帝,貌似沒有照搬太祖高皇帝為了抑製土地兼並而實施的政策的想法。

    一想到這,刨除於謙這個已經知曉內情的人以外……

    立於奉天殿內的臣子們,還是有一些人,尤其是坐在椅子上的三楊閣老與英國公張輔,他們已經猜到了,皇帝接下來可能要講的事情。

    畢竟,結合皇帝先前講的那些誘人政策,特別是退休金這一政策,沒打算遵循祖宗製度的皇帝到底在想啥,對於他們而言,已是不算太難猜。

    至此,這些人,對著皇帝行注目禮的同時,變得有點口幹舌燥的他們,心中可謂是駭然無比。

    什麽全麵開海通商,什麽提高天下官員的俸祿,這一切的一切……

    在他們看來,不過是眼前這位年輕的皇帝,為了解決困擾曆朝曆代的土地兼並一事,專門想出來的真正的萬全之策!

    “難怪於昨日…皇帝不與自己商議新政,原來他竟是這樣打算的!”

    對於皇帝昨日攆人走的舉動,這才過去不到一天而已,三楊閣老怎會忘記?

    現在好了,他們已是徹底搞明白,如果自己猜測無誤的話,人家皇帝,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指點。

    攜大勝之威,頒布一環套一環的新政……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挖掘了人性弱點且滿足了所有人利益的強國之策,占據著社稷大義名分的同時,還打著強國富民的口號。

    這…這特麽誰敢反對啊!

    不過,相比這無懈可擊的新政,最讓三楊閣老還有英國公張輔等人極為震驚且特別失落的則是……

    皇帝今年才二十二!

    大好的明天,在等待著皇帝,也在等待著大明朝。

    隻是,他們時日不多了,怕是見不到遠超仁宣之治的盛世之景了。

    當然了,遺憾的同時,這些人的心裏都在琢磨著,年輕的皇帝,到底是從哪、是從何人手中學來的這些治國大道?

    思慮至此,有那麽幾位老臣,不動聲色地朝著於謙的位置瞥了眼。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