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此法,爾等覺得怎麽樣?

字數:4248   加入書籤

A+A-


    奉天殿,丹陛,龍椅上,坐著大明朝迄今為止最為年輕的皇帝。

    坐在這個位置,對於醫科生出身有著敏銳觀察力的王迪而言,他覺得,相較於教室的講台,此地的視線開闊度,簡直稱得上是一絕。

    但凡進了奉天殿內的,除非個頭太矮被前麵的高個子完全給遮擋住了,否則,沒有一個臣子的神態變化,可以逃得出他的視線。

    讓王迪感到更好玩也有點好笑的就是,臣子們遮遮掩掩的小動作,就像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講的學生一樣……

    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的小動作無人可知,其實則不然。

    如果……

    應該是沒有如果了。

    龍椅這頑意,給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往這上麵坐啊。

    就在剛剛,坐在最前排的三楊閣老和英國公張輔等人打量斜後方的於謙,他們以為很隱秘,但在王迪的眼中,還是太明顯了。

    至於他們為啥去瞅於謙,王迪還是可以猜到點的。

    不過也無所謂了,現如今,臣子們腦子裏在想些啥,王迪已是懶得再費心思去瞎琢磨了。

    畢竟,新政是出自他這位皇帝的手,不像前朝出自各位名相之手的變法改革那樣,最終落得個中道而廢的結局。

    隻要不像創業多半生的劉大耳朵那樣中道崩阻,隻要後繼之輩不是個不聽話的逆子,那麽……

    大勢將成的新政,豈是區區人力可以阻擋!?

    思量至此,操著淡淡的語氣,王迪繼續講道“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縱使家中有丁有地,一旦趕上了天災,最好的結局,無非是人保住了,地卻沒了。”

    “石守道在《徂徠石先生文集》講到了,豪強兼並,權要橫暴,則貧人困矣。”

    “富家得田貧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坊間的這句順口溜,朕聽聞以後,再結合書中所學的有限知識,心裏很是憂慮啊!”

    “曆朝曆代,貴族豪紳,依仗權勢侵占民田的案例,可謂比比皆是。”

    “侵占了,如果都能像普通農戶那樣正常繳納田賦的話,倒也罷了。”

    “問題是,這些手中握有大片良田的人,還會以‘掛名投靠’或是勾結奸猾官吏隱瞞田畝的方法,以此逃避本就不多的田賦,因而導致私家日富公家日貧,最終迎來國匱民窮改朝換代的結局。”

    “大明立國了幾十年,這事說多也不多,說少呢,也不少……”

    “諸位愛卿,爾等可否告訴朕,為了大明朝的萬世基業,如若嚴格按照太祖高皇帝頒布的律法,將爾等手中多出來的良田分與窮苦百姓,爾等可心甘情願?”

    “縱使爾等這些食君之祿的臣子們心甘情願,那這天下的鄉紳地主,爾等覺得,他們是否願意讓出手中的良田?”

    “縱使都願意,朕也擔心,幾十年過去以後,爾等誰敢向朕拍著胸脯保證,不會重現目前這種愈發嚴重的土地兼並現象?”

    雖說皇帝質問的語氣,很是平淡,讓人覺察不到絲毫的怒意或是不滿。

    但是,滿朝文武百官的心,少有不提到嗓子眼的。

    好在是,問完以後,皇帝的臉上,又掛起了一抹極具親和力的微笑,讓人觀望之,便心生暖意。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的內心,雖然還是處在提心吊膽的狀態吧……

    但微笑的力量,卻是能讓他們靜下心來,琢磨出一點皇帝言語中的題外意思。

    隻不過,相比被嚇得魂不守舍的,或是腦子不大好使正在糾結要怎麽回答才不算欺君的那些蠢貨……

    這些琢磨出來皇帝話中題外意思的臣子們,也同先前的三楊閣老一樣,一個個的,登時變得口幹舌燥,神遊天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老臣有罪,老臣教子……”

    既然已經猜到皇帝想要實施何種抑製土地兼並的政策,這個時候不趕緊表一表忠心,豈不是傻了?

    然而還不待英國公張輔講完,王迪便止住了他下麵要講的話。

    “英國公何罪之有?”

    “快快起來…朕先前不也說了嘛,隻要不是以權壓人強行買入良田,這也不算什麽大事。”

    “爾等是為了家族,是為了後輩。一片苦心,朕都可以理解……”

    “但是,朕接下來要講的,卻是為了全天下的黎民百姓…朕也希望爾等,能夠理解朕的一片苦心。”

    話都講到這一步了,滿朝文武百官,可以說,幾近有三分之二的,已經猜到皇帝想要講啥了。

    一個個瞪大眼不敢相信的同時,皆是凝神屏息,靜待皇帝的金口禦言。

    “《論語顏淵》有雲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荀子·富國》當中也講了,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管子更是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太祖高皇帝怎麽起家的,爾等心裏都清楚。朕的心裏,也清楚。”

    “曆朝曆代怎麽亡的,太祖高皇帝這樣一位雄才遠略的帝王,他若不懂得這些道理的話,又豈會頒布那些抑製土地兼並的鐵律?”

    “然,律法是死的,執行律法的人,卻是活的。”

    “太祖高皇帝相信律法能夠約束天下的官員,朕呢,也是願意相信的……”

    “但是,大明立國未有百年,眼前的事實卻告訴了朕,僅憑冷冰冰的律法,是遠遠不夠的。”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朕呢,曾經也考慮過重現太祖高皇帝時期的嚴刑苛法酷吏……”

    講到這,明明皇帝言辭間不帶有一絲殺意,但滿朝文武許多臣子的臉色,俱是大變。

    注意到這一切的王迪,僅是淡淡一笑,便接著講道

    “然,此政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以鐵律強製重新分配土地,便如那強扭的瓜一樣,不甜!”

    “因而,在禦駕親征期間,朕夙興夜寐,翻閱史書典籍,結合天下良田有定額這麽一個結論,終於想出一個既能治標又能治本的土改政策,那便是……”

    “將曆朝曆代沿襲下來的丁銀賦稅,改為田賦征收。”

    “田多者,多納稅;田少者,少納稅;無田者,無需納稅,僅需執行徭役即可。”

    “而徭役稅製,同樣進行改革。想出力的,依舊可以出力;不想出力的,折成銀錢即可。”

    “諸位愛卿,此法,爾等覺得怎麽樣?”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