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東方事件雜記(二)
字數:4858 加入書籤
不過,隨著勝武帝的登基並在短短一年中穩住朝廷風雲。戰火將再次在草原上燃起。
文官們的死諫沒能阻止繼承父願的勝武帝北征的決心。
他在一次朝會上甚至將國庫密室的鑰匙丟在了地上,詢問那些諫言的文官們,朕的國庫能夠支撐戰事多久?是不是需要朕親自耕田,朕的愛妃們織布?
感受到皇帝陛下心中不可動搖的決心,自此之後再無人上書諫言,哪怕是最喜歡彈劾皇上旨意的言官們也沉默了。
勝武帝親自開始帶領群臣節儉過日,省下來的錢財全部被放入鎮北大庫裏。無數的貪官被國朝的特務機關蓑衣衛抄家,這些貪官藏起來的巨量財產也開始被收入鎮北大庫。
在邊陲上的將士們也沒有鬆懈,他們固守著在草原上曾經被開拓出來的據點並不斷擴大加固防禦工事和倉庫,為之後的戰爭做著準備。
而精銳的鐵騎也時常與蒼朝展開局部戰爭以錘煉自己和實驗工部火器司的新武器,同時監控蒼朝軍隊的動向。
蒼朝當然也沒有放鬆,他們拚命引進中土的技術對自己的部隊進行換裝升級。雖然新登基的蒼皇能夠力排眾議,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換裝中。然而他們終究抵不過有著巨大後方資源的道煌國朝。後者不遺餘力地生產武器裝備,毫不顧忌地訓練軍隊,積極籌備著戰爭。
誰都知道,這一場戰爭將不再是一點點的小火星,而是一場燃燒掉舊時代一切的大火。
在休養了十年後,由司徒雲棋的兒子司徒鎮北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和隨行的數十萬民夫再次開赴草原。
勝武帝的野心不再隻是擊潰蒼朝和它的附屬國,他要把他們徹底關進史書裏,一統東方大陸。
於是六十萬大軍在司徒鎮北的帶領下,再次開始步步為營,不斷蠶食著蒼朝的國土。邊關在勝武帝的命令下成為了移民的據點,大量的平民在邊關軍團的保護下開始了開荒並在曾經蒼朝的領土上安家。
這是一場關聯著兩國每一個人命運的曠世大戰,也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最慘烈的交流。
明白勝武帝用意的新的蒼朝的皇廷立即組建襲擾部隊向開荒大隊攻去,而道煌國朝依靠著他們優越的火藥武器技術,依托著簡易的防禦工事艱難地抵抗著。
由汗血寶馬和蒸汽技術聯合而成的重騎兵,已經不是道煌國朝歩人甲能夠抗衡的。不過道煌國朝也早就放棄了步人甲。破甲火銃和各種戰爭火器給道煌國朝帶來了勝利的曙光。
蒼朝軍隊用鋼鐵與蒸汽組成長矛刺向後者,國朝軍隊則用血肉和火藥組建起不可動搖的防線。
破甲火銃的不斷升級,也讓道煌國朝加深了對於熱武器的研究,發展出了有別與中土繼承自諸神遺跡的槍械技術的火銃技術。
國朝的工匠們甚至還研發出了在後事被稱為火箭彈的武器,這些武器列裝到前線部隊,令蒼朝的騎兵在戰場中越發艱難。
他們隻能通過不斷地奇襲來擾亂道煌國朝的後方,主力部隊和皇庭不停地更換駐地,不與道煌國朝的主力部隊正麵決鬥,企圖通過拖延來拖垮國朝。
國朝則用屯田大發應對這種消耗戰。
這一次,道煌國朝鐵了心地要戰勝蒼朝。
這樣的戰爭持續了數十年,曆經三代皇帝,三代鎮北將軍。幾次差點促成了決戰,都被蒼朝軍隊躲避了過去。
雙方在連年的戰爭中,都對自己的百姓造成了不了估計的壓力。
在隆慶年間,安北帝禦駕親征蒼朝,身披黃金甲,在離開國都前留下了此戰不成功便成仁的話語,甚至安排好了後事,讓忠心耿耿的韓大學士收好遺詔的聖書,隨時準備讓他的嫡長子繼承皇位以及鎮北的使命。
在任命司徒鎮北的玄孫司徒勝北為右大將軍後,率領舉國組建的八十萬大軍北上出關,浩浩蕩蕩地向著草原深處前進,與蒼朝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為了對付這來自南方的轟轟巨錘,蒼朝皇庭同樣拿出了壓箱底的軍隊,也因為蒼朝再也消耗不起了,五十萬騎兵開始奔赴了戰場。
在隆慶十四年秋,雙方的斥候部隊交鋒了。
慘烈的戰爭開始了。數百萬士兵在寬廣的草原上展開廝殺,到處都是敵人和自己的人,殺紅了眼的士兵們不再辨別敵我。雙方的指揮官們不得不時刻注意著自己軍隊的動向,並加以協調。
雙方在此地混戰了一晝夜,直到隻剩下一方的士兵站立於這一片修羅場中。
據說後世被稱為人間彼岸花海的紅草原,據說正是當年被雙方士兵的鮮血染紅的那片草原。因為太多的鮮血和亡魂再次,地府在人間有了一塊地。
這是一場決定著生存的戰爭,蒼朝一應十六歲以上的男性都被征召進入軍隊,而道煌國朝何嚐不是掏空了舉國的物資
慘烈程度有多大呢?據說連身處禁衛軍和大內禦衛的層層保護中的安北帝都在戰場中因為中箭而失去了左臂,身後的皇旗上都染滿了血汙。倘若不是司徒勝北拚死保護,可能皇帝就駕崩了。
司徒將軍同樣在戰爭中身負數箭,雙腿被重創,最終落下了殘疾。
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蒼朝和它的附屬國組成的聯軍在決戰中落敗了,主力被擊潰,蒼朝的皇廷再一次遭到重創,無力再重新集結軍隊。各個部落重新開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盤,一些繼續戰鬥,一些逃跑了,一些投降了。曾經團結一致的蒼朝就此分崩離析。
於是最後的國君帶領著一支由軍隊,大臣和平民組成的龐大逃亡隊伍向著西方的中土逃去。
因為蒼朝軍隊最後一次的決死衝鋒,道煌軍隊無力追趕敵軍,他們把蒼朝在東方最後一座大的城池——望海城包圍住,就沒有再進一步的行動了。
是要放走這千年的死敵嗎?安北帝曾想過是否要組織一次進攻將望海城攻下。不過,厚重的城牆以及日漸寒冷的天氣和不堪忍受消耗的國庫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隨著蒼朝及其附屬國最後勢力的逃走,望海城的投降,整個東方大陸迎來了它最終的統治者——道煌國朝。
得到了蒼朝絕大多數土地的道煌國朝開始著手同化蒼朝的子民,勘探地理,派遣軍隊繼續消滅藏在草原深處的部族,鎮壓叛亂的部族。大型戰役結束了,但想要回到太平盛世還需要時間。但至少,和平就在不遠。征戰一生活了下來的人終於可以衣錦歸鄉,但不知曾經的家中還有幾人在?
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天選之人,也同樣是天棄之人。
對於百年戰爭,曆史上沒有一位史官會發表主觀的評論。縱觀上下無數年,無論多有文采的詩人學者,對於百年戰爭都沒有絲毫的主觀臆斷。當然發酒瘋後寫的詩或文章不算在內。
在這樣一場曠世大戰麵前,任何言語顯得過於脆弱。以至於史官們摳破腦袋都才勉強將百年戰爭的經過客觀地書寫下來。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斷的史官開始對其進行修繕,為此被抄家的史官都有數十名。原因自然不必多說。
那些為了最終勝利不斷下嫁蒼朝來讓道煌國朝得到時間的公主們讓曆任皇帝不得不對曆史的書寫盡可能的客觀。
但凡有一點偏轉,傾向,在經過大學士們的判斷後,主管記錄的史官們都不得不伏罪。
當然,有沒有真的被抄家,我們這些後人可就不知道了,畢竟,如果這樣輕易就被抄家,哪裏還有史官呢?誰還想當史官呢?但記錄不得不多添上幾筆。
百年戰爭,不止百年,總共曆時一百一十三年。這裏麵承載著多少鮮血,多少悲歡離合,多少故事,無人可以計數。但它是一場必然發生的戰爭。
隨著北方的蒼朝正在接受蒸汽技術緩緩進步的時候,南方的皇帝想要引進蒸汽技術卻是困難重重的,無數大臣的死諫讓皇帝們不勝其煩,哪怕是勝武帝也沒能辦到勸解那些老臣們接受新的技術。
隻得歎息並慢慢等待他們僵硬的思想變得活絡起來或是由年輕人替代他們的位置。
所以,不得已,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的繼位,也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後代,數代皇帝無論多麽艱苦,都堅持住了這場慘烈的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並用不可計量的代價徹底除掉了這個心腹大患,讓後人可以安居樂業。
於是百年戰爭如此開始,又如此結束,留下一地塵封的曆史和往事等待著後世人的發現或是永遠被遺忘在那裏。
然而發生在東方百年戰爭的影響遠沒有結束,它同樣震動了中土。
隨著蒼朝及其附屬國勢力向著中土逃亡,一場為了生存之地展開的戰爭不可避免地把中土各國也牽扯進去。
東方文明與中土文明第一次大型交流卻是靠著文明間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戰爭,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