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1162公忠報國

字數:7456   加入書籤

A+A-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
    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
    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
    大明京城文華殿上,魏廣德和萬曆小皇帝相向而坐,小皇帝麵前翻開這書本,魏廣德正在按照張居正編撰的《帝鑒圖說》講今日的課程。
    而現在正在說的這段,就是漢文帝勞軍細柳營。
    張居正畢竟是軍籍,所以並不會入其他文官那樣,把軍事看做是粗鄙武夫才做的事兒,所以一些古達軍事典故也編入書中,用來教導萬曆小皇帝。
    應該承認,萬曆三大征的勝利,和張居正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那就是一旦確認戰事不可避免,那就要竭盡全力去取得勝利,哪怕投入再大。
    隻要獲得勝利,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
    成禮而去。”
    魏廣德還在那裏抑揚頓挫背誦著《史記》中的這一段,而朱翊鈞麵前的書上,也正是摘錄的這部份。
    講書,肯定要先把書完整的讀一遍,畢竟古代學習講究的是“識文”和“斷字”,沒有老師講,怎麽斷學生還真不好判斷。
    畢竟這年頭,大明還也沒有標點符號。
    後世國人熟悉的標點符號,起源於西方,年,胡適等人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並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決議通過。
    0年月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新式標點符號,這標誌著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的誕生。
    此後,新式標點符號逐漸在中國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現代漢語書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因此就以為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其實也是錯誤的,而且發展其實也絕對不晚,而且也不慢。
    當然,這樣的發展進程在清朝後並沒有繼續進行下去,因為在清朝的中後期,國內就已經接觸到西方的標點符號,一些學者認為非常有用並引入,還對古籍詳加注釋。
    而胡適等人的提議,不過是將其正式化,成為官方文書的一部分。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但在古代書麵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就逐步的產生了一些特殊的標記,此可理解為標點符號的前身。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采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
    離經,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
    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誌”,而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
    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
    東漢時,句讀的符號有“↓”和“、”兩種。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主庾切”。
    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大略相當於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如果考慮到已經有了離經,其實“、”已經可以看做和現代書寫非常近似了。
    到了宋朝,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們采用圈點來標讀文字。
    其實“○”這個標記,在宋元明清的古籍中已經比較常見,甚至每章都能見到,隻不過後世人大多不懂起含義。
    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
    這稱為句讀,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
    這一用法,直到上個世紀0年代還在沿用。
    到了明朝,隨著刊本小說的出現,又多了兩個專用號,即一個是在人名旁邊畫單直線“│”,一個是地名旁邊加兩直線“‖”。
    而萬曆皇帝麵前的書,自然就有上述標記,這也是為了讓小皇帝在後宮看書時避免出錯。
    “漢文帝後元六年,匈奴入侵,漢軍集結應戰,周亞夫率軍屯兵細柳,漢文帝前往慰問,不料軍營的門都尉不開營門漢文帝非但沒有因此怪罪周亞夫,還稱讚周亞夫是“真將軍”。”
    古文原本講完,魏廣德又用白話把故事簡述一遍,這有利於朱翊鈞明白故事全貌。
    按照張居正原意,編入這一段,一是讓小皇帝對兵事有個初步了解,還有就是讓小皇帝懂的深明大義和知人善任,明白製度信仰的價值。
    這對於大明朝的文官來說,還是很重要的,畢竟皇權至上的年代,文官行使的就是皇帝授予的皇權,沒有皇帝的信任,文官離致仕也就不遠了。
    “周亞夫能夠嚴格遵守軍紀,即使是麵對皇帝也不例外,這體現了紀律和規矩對於維護軍隊秩序和確保任務完成的重要性.
    漢文帝通過這一事件認識到了周亞夫的才能和忠誠,這表明領導者應該善於發現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即使這意味著要麵對一些挑戰。
    同時,這也提醒上位者在與下屬交流時,應尊重和理解下屬的工作方式和規則,以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
    周亞夫的行為,也體現了他對朝廷和皇帝的忠誠,上位者應該鼓勵屬下培養這種忠誠和責任感.”
    進一步的解釋後,讓小皇帝能夠明白這個故事背後隱含的深意。
    如果不是由將官口中說出,光是靠小皇帝自己琢磨,怕是在等幾年也未必能夠想到。
    而現在通過經筵,小皇帝很容易就能通過故事體會到其中道理,這也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本意。
    等課業講完,魏廣德讓小皇帝回去寫一篇感受,再把《勞軍細柳營》抄三遍,這就是今天的作業。
    講罷,魏廣德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了一大口,口幹舌燥的感覺頓時大減。
    “老師,朕記得周亞夫結局好似不怎麽好?”
    接下來閑聊的時間,小皇帝開口說道。
    魏廣德點點頭,這個沒什麽好說的,周亞夫因被懷疑謀反,最終絕食而死。
    “那陛下認為,若你是景帝,會如何對待他?”
    魏廣德麵露笑容,很平淡的問道。
    “囚禁在府中,保留體麵,畢竟‘七國之亂’時,他確實立了大功勞。”
    小皇帝思考以後說道。
    “陛下認為周亞夫有罪?”
    魏廣德笑問道。
    “雖然朕也認為,周亞夫置辦甲胄或許真的是殉葬所用,但那又如何,朝廷有明文,禁止私藏甲胄。
    他身為宰相,當然知道此為律法,卻依然在府中收藏,自然有罪。”
    小皇帝朱翊鈞一臉嚴肅說道。
    魏廣德盯著朱翊鈞半晌,讓小皇帝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不過更多或許是覺得自己是不是說錯話了的時候,魏廣德才哈哈大笑起來。
    “陛下說的確實沒錯,周亞夫私藏甲胄一事兒,按律確實有罪,即便他辯稱是其子在操辦,他並不知情。”
    實際上在古代,甲胄一直都是被視為戰略級裝備,私人家中是絕對不允許收藏的。
    即便是大明的軍戶,家中也隻能保存祖先留下來的甲胄,也就是鴛鴦戰襖或者曾經使用過的鎧甲作為紀念。
    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武將家族能保留下來的鎧甲也不會很多,不夠區區數套而已。
    這對於大明來說,當然不算什麽,畢竟大明軍卒的披甲率是曆史最高。
    是的,大明即便是最差的衛所,披甲率也接近五成,而精銳邊軍的披甲率能夠高達八成以上。
    不要認為大明軍卒大量使用棉甲,隻有軍將才使用鐵甲,是不是棉甲防禦力不好,其實棉甲的防禦力相當優秀。
    當然,這是指保質保量那種,偷工減料的不算。
    十多年後的援朝戰爭中,數萬明軍就能擊退數十萬倭寇,其中可不僅僅是明軍火器優良,而正是明軍邊軍精銳的高披甲率,讓明軍能夠以一敵百。
    事實上,當時中日戰爭中,明軍以火炮占優,而日軍則是鐵炮有數量優勢。
    但是,日軍在“戰國”所仰仗的鐵炮,在麵對明軍披甲士兵後威力大打折扣,用日本的話來說,就是“彈矢不能破”,甚至有記載,“箭也立不起來,刀也切不動”。
    不僅是日本刀捅不進明軍盔甲,威力更大的竹槍也捅不進去,這可不是後世的段子手編造出來的,日本一些私人筆記中就有此記載。
    當然,日本官方史料大家看看就好了,如“《太閣記》第卷、《立花戰功錄》、《加藤家記》、《久國雜話》:碧蹄大捷,擊敗明軍百萬,斬首萬千餘”
    好吧,指這一戰就把明軍援朝全部給殺光了。
    實際上,萬曆援朝戰爭打了兩次,第一次大明出兵四萬,第二次出兵近十萬,共計十四萬人上下。
    日本第一次出兵十五萬,第二次增兵至三十萬,豐臣秀吉投入了十萬預備軍和六萬衛隊。
    至於最出名的“碧蹄館”一戰,大明參戰兵力五千餘人,遭到三萬到四萬日軍圍攻,戰後明軍傷亡兩千餘,其中當場陣亡二百多人,日軍傷亡五千餘,陣亡不詳。
    而這一戰最明顯的就是,日軍武器對明軍殺傷力有限,明軍可以正麵衝擊人數占優的日軍而勝。
    可見,甲胄在古代戰場上的價值,那是非常大的。
    周亞夫因為甲胄被治罪,其實不算冤,即便他有自己的解釋。
    不過接下來他們的聊天,魏廣德就開始夾帶私貨。
    “古人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如今天下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將官受製於文吏,不啻奴隸。
    夫平日既不能養其鋒銳之氣,臨敵何以責其有折衝之勇?
    自今望皇上留意武備,將官忠勇可用者,須稍假權柄,使之得以展布,庶幾臨敵號令嚴整,士卒用命。”
    魏廣德侃侃而談道:“今士大夫有識者皆曰:‘祖宗用刀尖上掙來的天下,今日被筆尖兒上壞了。且文武並用,乃長久之術。’
    也就是俗語說的‘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提戈定太平。’”
    聽到魏廣德這麽說,小皇帝依舊是一臉嚴肅的點點頭,好似是聽懂了一樣。
    “老師,這是不是說要善於發現那些有本事的武將?”
    片刻後,小皇帝開口問道,“就如同你把還是遊擊將軍的馬芳舉薦上來,後來又看中俞大猷,還有戚繼光,現在又嚐試使用李成梁。”
    聞言,魏廣德點點頭笑道:“馬芳是從一介小兵通過戰功逐步升遷上來,本身就證明其能力,隻是不確定上限是哪裏,所以可以嚐試使用。
    俞大猷則不同,以百戶身份立功獲遷成為總兵,戚繼光也在剿倭戰場上履立奇功,李成梁也是類似。
    不同的是,俞、戚二人在南北都有實戰功勳傍身,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李成梁隻有遼東一地功勞,所以此次去西南,也是對他能力的一種考驗。
    而我要告訴陛下的就是,要從兵部文書裏發現可用將才,並嚐試使用,給他們表現機會。
    一旦確認可用,陛下可就要把人護好了。
    畢竟,朝廷無論何時都必須有可領兵出戰的將領,才能保證長治久安,單靠文官是不行的。”
    其實明朝並不是沒有武將,即便是崇禎年間也是將星璀璨,隻是沒有得到重視,先後凋零,到最後淪落到亡國的命運,讓漢人接受異族三百年奴役。
    萬曆皇帝當然明白魏廣德提醒的意思,“把人護好”,可不就是針對文官嗎?
    不過他還是有些不明白,等魏廣德回內閣後,他才問左右道:“魏師傅之意,蓋謂為治固當用文,也要用武?”
    “先生也是文官,卻不護短,欲為朝廷保護武將,修整武備,真可謂公忠報國者矣。”
    今日當值陳矩當即笑道。本章完
    :..cc00
    ..c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