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利益共同體

字數:8944   加入書籤

A+A-


                      沒錯,丁原計劃的第一步。

    就是把此時身在洛陽城內的一眾士族們,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讓他們和自己共同進退。

    至於丁原為什麽要裹脅這些士族們。

    原因很簡單。

    因為大漢天下的權力組成。

    正是皇室和士族。

    至於百姓,雖然丁原很不願意承認。

    但是在穿越過來,並在大漢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

    丁原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的平民,在統治者的眼裏,和羔羊無異。

    而羔羊,是沒有話語權的。

    至於賈詡,為什麽要寫那封詔書昭告天下。

    其目的,就是為了拉攏這些士族和他合作。

    畢竟在這個時代裏。

    士族們除了身居高位之外。

    他們擁有的錢糧人馬,都是諸侯們所需要的。

    縱觀漢末三國。

    凡是能成就大業的諸侯們,背後都有士族的支持。

    在原本的曆史中。

    曹操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背後站著潁川士族;

    袁紹為什麽能夠占據青、幽、並、冀四州,是因為他得到了河北士族的支持;

    包括劉備,他能夠成功的掌控徐州,和徐州士族靡家的支持,密不可分。

    說起徐州,就不得不提起呂布。

    可能有人在想。

    為什麽陶謙在的時候,徐州還能雄霸一方;

    劉備接管徐州後,也能在曹操和袁術之間,夾縫生存。

    而呂布得到了徐州,最終卻落個白門樓身死的下場!

    這其中,固然有曹操為父報仇,把徐州殺的十室九空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因為呂布沒有得到徐州士族們的支持。

    因此,徐州在呂布的手裏,才顯得那麽弱小。

    這一切的關鍵,就是士族。

    通過大漢四百年的發展。

    到了東漢末年,士族早已經成為了龐然大物。

    朝堂之上,全是士族當家。

    而士族之間,通過聯姻和察舉製,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利益同盟。

    再加上在地方上。

    士家大族,掌握著大量的土地錢糧和人口。

    包括一個個身懷特長的士族子弟。

    可以說,漢末的天下,與其說是一眾諸侯們在互相征伐。

    倒不如說,是一個個由士族構成的利益小團體,在互相征伐。

    而哪裏的士族最多?

    哪裏的士族最厲害?

    不用想,都知道是首都了。

    嗯,更加具體一點的話。

    這些頂級士族們,絕大多數,此刻都在朝堂之上。

    別看這些人,現在受製於丁原。

    但是評判士族的厲害與否,不能單單隻看軍隊。

    士族的勢力,遍布大漢上上下下各個角落。

    士族數代人所積蓄的能量,有的時候,甚至可以決定曆史走向。

    而賈詡想要獲得的,就是他們的支持。

    不過好在,丁原和李儒,看破了賈詡的心思。

    因此,二人一合計。

    便決定先通過武力脅迫的方式。

    讓這些士族們,站在自己一方。

    當然,丁原和李儒也知道。

    武力脅迫,終究是小道。

    隻有利益,才是永恒不變的黏合劑。

    因此,在武力上,讓這些人,在表麵上與自己站在一起後。

    丁原這邊,又開始了他計劃的第二步。

    那就是,宣布漢少帝,也就是弘農王的死訊。

    大殿上。

    當看到一眾大臣們,一個個敢怒不敢言的樣子。

    丁原先是咳嗽了一聲,隨即道

    “雖然說,長安那邊傳來消息,說弘農王在他們的手裏!”

    “但我要告訴諸位的是,早在我進入洛陽之前,弘農王就已經死了,而殺了弘農王的人,就是董卓的弟弟董旻!”

    說話間,丁原便把李儒告訴自己的一切,告訴了眾人。

    當然,在丁原的描述中。

    李儒成了一個小透明。

    沒辦法,誰叫李儒是咱的義子呢!

    伴隨著丁原的“揭秘”。

    龍椅之上的漢獻帝,先是一愣,隨即麵露喜色。

    其他的大臣們,此刻看到漢獻帝的表情之後。

    他們的心裏,已經有七成,相信了丁原的話語。

    不過,能混到朝堂之上的人,哪個不是老狐狸。

    即便是弘農王已經死了。

    但是他們的心裏,對於丁原,卻沒有好感。

    要是長安那邊,給出的待遇足夠好的話,他們不介意選擇性失明。

    “老狐狸!”

    看著此時一眾大臣們,一個個端著,故作矜持的樣子。

    丁原就知道,這群人,是一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

    不過好在,丁原的計劃,並不是完全依靠他們。

    因此,在說明了弘農王已死,長安朝廷是偽朝之後。

    丁原直接進行了他計劃的第三步——即,把賈詡,從幕後趕到前台。

    “陛下,據老臣所知,長安那邊的董卓殘部,之所以會說弘農王在他們的手裏,並且在長安重新建立朝廷!”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董卓的殘部之中,有一名名叫賈詡的謀士!”

    “賈詡,姓賈名詡字文和,當初董卓入京之後,賈詡曾上書董卓。

    說為了方便掌握洛陽城,建議把洛陽城內的士族,屠戮過半,殺了這些人之後,再沒收他們的財產土地。

    董卓正是采納了他的意見,這才殺了袁隗全家和張溫全家,後來在李儒的勸說下,董卓這才放棄了這個策略……”

    反正賈詡不在身邊。

    加上丁原說這些話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賈詡潑髒水。

    因此,丁原是怎麽高興怎麽說。

    而在丁原虛虛實實描述中,賈詡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此時殿內的一眾大臣們。

    在聽到了自己等人的家族,差點因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而全數被殺。

    因此,這些大臣們,自然是憤怒無比。

    有脾氣暴躁的,更是直接爆出了粗口。

    那些還能克製的人,此時心裏,對於賈詡的態度,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如果說之前,眾人心裏對賈詡,還有所期待的話。

    那麽此刻,在聽到了丁原的一番話後。

    此時殿內的眾人們,紛紛同仇敵愾,把矛頭對準了賈詡。

    “丁相國,雖然說,老夫不應該質疑你,但是你說的這些話,有什麽證據呢?”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的蔡邕,突然開口道。

    “嗬嗬……”

    當看見說話之人,竟然是蔡琰的父親。

    丁原此時,不禁尷尬的摸了摸鼻子。

    雖然說,早在不久前,蔡琰就已經是自己的女人了。

    但是丁原和蔡邕,還是第一次見麵。

    這要是放在後世,丁原見了蔡邕,還不得叫一聲嶽父大人。

    可是現在,在看到蔡邕竟然向自己拱手行禮。

    丁原的心裏,不覺有點想笑。

    咳咳,跑題了!

    看著蔡邕那一臉嚴肅的詢問。

    丁原當即從衣袖間,掏出了一封書信。

    這書信,自然是李儒偽造的。

    至於賈詡的筆跡,說來也巧。

    因為賈詡當初在董卓帳下的時候,他的職位乃是太尉掾。

    就是在那個時候,賈詡留下了不少書信。

    而李儒,就是根據這些書信,模仿了賈詡的筆跡。

    此刻,在看到丁原拿出書信之後。

    殿內的一眾大臣們,此刻當即湊了上來。

    當發現書信的內容,和丁原說的一般無二之後。

    此時這些大臣們,終於相信了丁原的話語。

    同時心裏,對於賈詡,更是升起了濃烈殺機。

    “妥了!”

    看著眾人如此同仇敵愾的樣子。

    丁原當即看向漢獻帝,趁熱打鐵道

    “陛下,李傕、郭汜二人,原本乃是董卓殘部!”

    “因為考慮到長安距離洛陽太遠,老臣這才暫時放過他們!”

    “可是現如今,李傕、郭汜二人,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勾結賈詡,在長安建立偽朝,公然與朝廷作對!”

    “老臣懇請陛下發布檄文,傳遍天下,讓全天下的忠義之士,都看看賈詡的陰謀。”

    “同時下達聖旨,讓老臣帶兵,斬殺李傕、郭汜等人,收複長安!”

    ……

    “嗯,還有這好事?”

    當聽見丁原,非但揭穿了賈詡的陰謀。

    此刻更願意去和李傕、郭汜二人狗咬狗。

    漢獻帝此時,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過,考慮到丁原和賈詡二人,無論是誰死,自己都樂見其成。

    漢獻帝此時,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因此,在假裝思考片刻後。

    漢獻帝果斷下旨,讓丁原全權處理此事。

    “完美!”

    當聽見漢獻帝下旨的這一刻。

    丁原知道,自己計劃的第四步,已經初步成功。

    沒錯,丁原計劃的第四步。

    就是發兵攻打長安。

    畢竟,嘴上說的再好聽。

    你打不過別人都是白搭。

    再加上關中靠近涼州。

    要是坐視不管,讓李傕、郭汜等人一步步做大。

    再加上賈詡從旁輔佐。

    到時候,他們的威脅,絕對超過袁紹等十八-路諸侯。

    因此,早在一開始,丁原就決定了要攻打李傕、郭汜二人。

    至於丁原,為什麽要兜這麽大的圈子。

    原因很簡單。

    因為丁原此時手裏的兵力,並不是李傕、郭汜二人的對手。

    所以,丁原要得到這些士族們的支持。

    而如何得到這些士族們的支持,自然是形成利益共同體了。

    因此,丁原才會費這麽多口舌。

    把這群士族們,拉攏到自己這邊來。

    而一旦這些士族們,明確的站在自己這邊,

    屆時,任憑賈詡再怎麽聰明,也無濟於事。

    當然,丁原的這個計劃,最終能不能成功。

    還得看丁原手裏的士兵們,能否成功的擊敗李傕、郭汜等人。

    ……

    另一邊。

    就在丁原這邊,因為賈詡的一封詔書而手忙腳亂的時候。

    袁紹這邊。

    不出意外的,也炸開了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