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陸遜不允
字數:2836 加入書籤
“季文,汝父之意孤已盡知,汝先回去吧,後續之事孤自會處置。”
朱異躬身拜道:“諾,臣告退。”
“有時間還是勸勸你的父親,讓他一定要胸懷大度、相忍為國,不要因些許名聲再做下此類意氣之事了。”正當朱異正要走出殿門,孫權忽然幽幽地說道。
朱異聞言一愣,雖不明白孫權的意思,但還是趕緊轉過身子,施禮應道:“是,臣謹記,回去之後必當將至尊的告誡轉告臣父。”
“去吧。”
這回朱桓獻計是繞過了頂頭上司陸遜的,此種行為很是不妥,尤其是在大戰即將到來之前。
當然,其中的緣由孫權也是心知肚明,無非是朱桓不服陸遜罷了。而且朱桓的不服氣不是一天兩天的了,是長期以來的態度。
不過,朱桓與陸遜二人確實是出身相當、履曆類似,就連才能和資曆也隻在伯仲之間,也難怪年長幾歲的朱桓會對陸遜壓他一頭而不滿。
此時的江東大姓以顧、陸、朱、張四家最為顯貴,陸遜出自吳郡陸氏,而朱桓也是吳郡朱氏的當家之人,二人俱是高門士族。
若是出身相若也就罷了,二人的仕途經曆竟也幾乎一樣。兩人都是在孫策死後、孫權初掌江東之時才開始邁入仕途,也同樣是從文官做起,然後也都是因平定治下賊寇亂黨而展露出優異的軍事才能,從而成為孫權倚重的大將。
如果僅是這樣,也隻能表示士族高門子弟入仕晉升的線路基本是一樣的,具體到個人而言,要想獲得高位依舊離不開自身的才幹。
然而陸遜雖在襲奪荊州、夷陵禦敵兩戰中大放異彩,以致於成為了孫權最為信任的謀臣,但朱桓同樣也是戰功赫赫,縱然不如陸遜但也差距不大。
夷陵之戰過後,曹丕開啟了第一次伐吳之戰。當時,魏國大司馬曹仁率領數萬步騎出征濡須,朱桓正好就是濡須督,因此受命抵擋曹仁。
初時,因中了曹仁的聲東擊西之計,使得魏軍殺到之時朱桓手裏隻有五千兵馬。敵眾我寡,諸將都十分恐懼,但朱桓卻毫不慌亂,他先是鼓舞士氣,然後主動設計引誘曹仁來攻。
最後,朱桓用火攻擊退了曹仁之子曹泰,並斬殺魏將常雕,生擒魏將王雙,一舉重創曹仁的大軍,守住了濡須口這一要隘。
由此可見,朱桓也是東吳不可多得的良將。再加上他為人心高氣傲,恥為人下,不喜歡為人所驅使,常因作戰之時節度不得自由而憤激。因此,朱桓對陸遜忿忿不平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可是孫權卻常常為此而感到頭疼,想到自己之前親臨皖口已采用諸多手段來提高陸遜的權威,不料以朱桓為代表的某些人仍舊不服,看來自家內部各大姓之間的爭鬥依然不能消弭。
雖然孫權對此有些樂見其成,但若是因此而影響到國事,那就不是他想要看到的了。
幸好朱桓這次隻是繞過陸遜這個主帥而直接上書自己,還不算太過火,不然今天就不是口頭告誡那麽簡單的了。
皖城,大都督行轅內,陸遜看著手中孫權差人送來的信簡,不禁搖頭苦笑,對於朱桓繞過自己直接向自家主公上書的行為是既感到生氣又感到無奈。
他素知朱桓不服自己久矣,本以為這些天兩人能夠相忍為國、通力配合,然而還是沒有料到都到了大戰前夕此公竟仍有分兵單幹的想法,真是令人煩心啊。
雖然心累,但是陸遜眼下已經沒有精力去糾結朱桓的無禮行為了,他要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即將到來的決戰上,容不得半點旁騖擾亂他的心神。
至於朱桓提出的分兵繞後、斷敵退路之計,他略一思索,就否定了這個建議,當下寫好回信命人連夜送回武昌。
既然朱桓已經繞開了自己與自家主公直接聯係,陸遜也就不想將此事點破,還是讓自家主公去答複朱桓吧。
之所以這麽快就做出了決斷,並不是因為他與朱桓在做什麽意氣之爭,而是因為這條計策他早就想過了。
身為全軍統帥,夾石、掛車兩地的重要性陸遜焉能不知,魏軍後路被斷的美妙前景他又焉能不想,然而他還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將此計斷然否決掉了。
緣由也極其簡單,那就是陸遜對自家大軍的戰力尤其是陸戰能力並不是十分放心,雖然曹休的東路軍在連番趕路之下已成疲軍,吳軍不僅以逸待勞,還早已埋伏在各處險隘,然而一旦開戰,吳軍想要打贏仍在兩說之間。
畢竟皖城一帶的吳軍隻有九萬多人,而曹休麾下足足有十萬人,盡管兵力算得上基本相當,吳軍又有各種優勢,但陸遜還是以穩妥為先。
斷掉魏軍退路將其全殲固然美好,可是這一切仍須建立在要先將曹休擊敗的基礎上,若是因為分兵導致大軍沒能擊敗魏軍,那繞後分兵斷路的計策再妙也是枉然。
因此,陸遜是絕不會允許分散兵力的,要想一舉破敵,必須得集中兵力,如此才是萬全之策。
此刻的孫權已經長了記性,現在是斷然不敢再幹涉陸遜的部署,見他的意見是堅決不同意,於是也就照此否決了朱桓的提議。
隻是為免朱桓的麵上不好看,孫權除了對其委婉地曉以利害之外,還是允許他派遣少量兵馬往夾石、掛車一帶布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