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五章 博弈

字數:3985   加入書籤

A+A-


    

    其他地方廠礦的職工可以把株江廠的實際當家人認錯,當他們的訴求卻是很正確的,其他地方的領導眼見於此更是樂開了花。

    這是什麽?

    民意呀!

    當領導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正好借著這股民意把手上那些老大難的企業一股腦的丟給株江廠,少了包袱不說,這些工礦企業要是盤活了,&bsp&bsp雖然趕不上株江地方那麽活力強勁,但也能有個很大提升。

    於公於私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為什麽不做?

    問題是有人上趕著塞包袱,溫大偉卻實在是沒法收,也不能收。

    經過兩年多的消化和整合,株江廠總算是把株江地方塞進來的工礦企業消化完畢,&bsp&bsp並完成了向船舶製造轉型,&bsp&bsp實現了產業鏈的貫通。

    看上去是順風順水,毫無波瀾,可實際的情況卻是幾次株江廠都險些因為消化不了那些沉重包袱而撲街。

    這從株江廠成立以來,幾次主營業務的轉型就能看得出來,雜七雜八的幹了不少,實際上就是在找如何能夠把那些老大難的包袱企業盤活。

    別以為溫大偉真的想幹船舶製造。

    上輩子搞了二十多年船舶製造的他很清楚這種重資產行業弊端有多麽嚴重。

    特別是行業周期的波動,整個行業都會陷入低穀,怕都爬不出來。

    至於轉型就更不用說了,兩輩子加在一起溫大偉也沒聽說那個船廠轉型成功的,沒辦法,妥妥的大型重工業,別說轉型了,調個頭都難。

    想要活下去,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在船舶製造領域不斷探索新技術,&bsp&bsp新工藝,用硬核的技術實力一步步的碾壓那些可愛的友商。

    稍微停下腳步,那對不起,航運業的周期定律一定會教你怎麽做人。

    但當時溫大偉沒辦法,&bsp&bsp一些輕工類產品根本養活不了那麽多人,多張嘴呀,&bsp&bsp總不能讓他們都吃幹飯吧?

    加上株江廠靠海,邕江又籌建株江港,趁著航運業目前處在一個上升周期,正好能把株江廠的包袱全能盤活。

    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兩伊戰爭的助力,株江廠能夠獲得充足的資金,得益於一係列“特殊工業品”的出口,也就是說兩伊戰爭的持續,讓初創的株江廠獲得了真正的第一桶金。

    而溫大偉當初東拉西扯弄了三個婆婆算是這第一桶金的勝負手。

    因為這意味著株江廠跳出了單一行業的束縛,利用三個婆婆之間的製衡與創匯的動機,促使自己產的“特殊工業品”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兩伊戰場。

    若是在西南兵工局的框架下,就算知道這條路是個生財之道也是沒辦法染指。

    因為當時就連西南兵工局都在兵工係統的範圍內,人兵工係統就算賺錢那也是全係統通盤考慮。

    這種情況下,隻能當配角的情況下,別說株江廠,就算西南兵工局都沒啥好辦法。

    問題是株江廠有三個婆婆,西南兵工局隻是其中之一,而另兩位對於株江廠搞什麽怎麽搞都不關心,&bsp&bsp他們隻要安安穩穩數票子就行。

    兵工係統為了統籌卡你的出口的資質審批,&bsp&bsp海軍陸戰隊那邊可以幫你搞定;你的原材料兵工係統看你不爽故意壓一壓,邕江那邊出麵就能解決。

    至於資金,溫大偉啥時候伸手要過上級的錢!

    於是這“特殊工業品”的攤子就這麽支棱起來了。

    這也是為什麽當西南兵工局機構改革時,將株江廠的股份轉給中信公司的原因所在,因為株江廠如果繼續留在兵工係統會給整個係統造成很不好影響。

    畢竟眼紅株江廠的係統內企業可不少,以至於不少企業都開始蠢蠢欲動,準備有樣學樣準備掙脫枷鎖,複製株江廠的成功。

    若是再把株江廠留下來,整個係統內的隊伍可就不好帶了。

    於是兵工係統幹脆把株江廠剝離出去,做個人情轉給了中信公司,把這個不安定因素踢出去之後,回過頭來借著機構改革開始整頓係統內部事物。

    至於每年的那些分紅,笑話,兵工係統一年向兩伊提供的“特殊工業品”是株江廠的幾十倍,差那點兒分紅?

    而這也促使株江廠近兩年烈火烹油似的的崛起。

    這要是換做其他領導,估計早就飄了,每年超過億美元的創匯額度,在國內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橫著走。

    別說接納幾個鄰近地區的工礦企業了,就是把全省、乃至全國的工礦企業全都打包拿過來都無所謂。

    企業就是要做大做強嘛,不然如何成為企業家!

    但溫大偉卻沒有。

    理由很簡單,兩伊不可能長久的打下去,一旦雙方罷戰,近幾年擴張那麽多的軍用產品生產線怎麽辦?

    賴以生存的幹部職工又怎麽辦?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株江廠的掌舵人,溫大偉不得不為將來考慮,更何況他比其他人更清楚,進入九十年代,國內的軍用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可謂是量價齊跌,而國內市場又不足以支撐這麽龐大的產能,導致不少軍用產品生產廠陷入困境最終走向破產。

    所以別看現如今株江廠的軍用產品產銷兩旺,可一旦陷入困境,一樣是可以要了命的。

    這也是為什麽,溫大偉在完成港島的航運公司的訂單後,開始研製噸全集裝箱船的原因,屆時用暢銷船型承接株江高端剩餘的產能,從而令蕭條的軍用產品業務實現軟著陸。

    在這個背景下,溫大偉把現如今的一攤子能弄明白就很不錯了,怎麽可能還會盲目擴大?

    塞進那麽多包袱,資產是擴大了,但整個企業的身子卻垮了,到頭來大廈將傾,損失的隻能更大。

    所以溫大偉堅決不同意,讓陳廠長在省城那邊頂住壓力。

    問題是陳廠長怎麽可能頂住這麽大的壓力,好在當年在機關大院樓上看溫大偉拉橫幅賣剃須刀的那位領導出麵力挺株江廠,認為株江廠的做法是對的,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這才沒讓那些包袱給塞進來。

    當然,株江廠也退了一步,同意采購這些周圍地區工礦企業出品的礦產和原材料,並負責解決部分技術和生產上的難題。

    美其名曰托管!

    如此一番博弈下來,這才有了現在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