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四章 株江重工

字數:3824   加入書籤

A+A-


    

    既然海軍陸戰隊首長都這麽說了,到場的各位部隊首長自然是盛情難卻,自然都想去株江廠瞧一瞧,奈何不少部隊首長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抽不開身,最後隻有六位暫時身上沒有啥緊要事物的部隊首長準備跟著海軍陸戰隊首長一同南下。

    海軍陸戰隊首長對此不免有些失望,畢竟在場的部隊首長一共三十多位,自己忙活半天才拉走不到三分之一,&bsp&bsp這效果多少有點兒感人。

    不過蚊子腿那也是肉,六個雖然少了點兒,但能不能留得下就得看溫大偉那個混小子的本事了,反正他這個海軍陸戰隊首長能做到這個份兒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

    溫大偉可不知道他的老上級,海軍陸戰隊首長給他拉了一大堆的客戶,此時的他剛剛在株江特鋼開完會,&bsp&bsp正準備去剛剛成立的株江重工去看一看。

    這是株江廠三月份剛剛成立的新廠,&bsp&bsp從年齡上看是個新丁,&bsp&bsp但從淵源上來講確是整個株江廠的源頭。

    因為株江重工的前身便是當初整體搬出老漓東廠,並以此為核心組建株江機械廠的熱處理車間。

    之後株江鋁業成立,為了打通鋁業產業鏈,熱處理車間一度搬到了臨近臨近株江鋁業的市、縣交界地區,以便更好的對株江鋁業產出的鋁製坯料做精細化的加工和處理。

    在之後桂州廠上演蛇吞象,將老漓東廠的精華吞下,剩下一堆老舊不堪的軍品生產線丟給了株江廠。

    其中便有一整個鍛造車間。

    由於設備落後,工藝老化,被桂州廠整個甩給了株江廠,其規模占到了並入株江廠所有老漓東廠人員設備的。

    算是株江廠接收到的唯一一個完整的老漓東廠生產車間。

    其餘都是些零碎,根本不成體係。

    這就好比兩個孩子分自家老人的遺產,老大把金銀細軟,城市裏核心地段的店鋪房產一並打包帶走,隻剩下農村老家的一座茅草屋和房前屋後的花花草草留給老二。

    花花草草啥的到還不是啥問題,株江廠規模也不小,&bsp&bsp過來的這些人和設備正好能形成骨幹效應,&bsp&bsp把株江廠給支棱起來。

    然而老房子就沒辦法這麽解決了,&bsp&bsp因為那你就算拆了,地皮還在,不管是蓋新房還是種地,總得幹點兒,不然實在是浪費。

    溫大偉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把這個唯一一個老漓東廠車間放在熱處理車間旁邊,再跟熱處理車間出產的產品形成產業配套的同時,積極與西南大學等高校合作,對鍛造車間進行技術升級。

    與此同時,通過港島的秦港生引進相關的設備,不斷改造鍛造車間的老舊設備,另其逐漸開始煥發活力。

    而此時整合完畢的株江特鋼,以及逐漸步入正規的株江機電和株江稀土,一條囊括了源頭礦產,中遊冶煉,下遊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呼之欲出。

    但這其中卻多少有些美中不足,那便是某些中高端產品的生產加工能力依舊匱乏,特別是在船舶製造方麵所涉及的軸係、推進的螺旋槳、各類特種管線、特種船舶上的特殊部件都需要更加深度的製造和加工。

    在這個背景下,溫大偉決定將老漓東廠的熱處理車間和鍛造車間整合起來,&bsp&bsp成立株江重工。

    從而令株江特鋼和株江鋁業生產出的鋼材、鋁材通過株江重工的深加工後,不但可以供給株江船舶的生產,&bsp&bsp而且還可以為株江高端提供必不可少的產業配套。

    若是再加上株江機電在設備和傳動方麵的協助,&bsp&bsp整個株江船舶製造廠民用和軍用兩條線業務線的產業鏈算是徹底打通。

    接下來溫大偉準備將株江鋁業下屬的鋁礦剝離出來,與現在的株江稀土以及鄰近地區幾個虧損嚴重的鎢礦、鋁土礦、鐵礦、鎳礦合並在一起,組建株江礦業。

    畢竟現在臨近地區的幾個礦產已經被株江稀土托管,開采的礦產經過株江稀土的冶煉和粗加工分別送到株江鋁業和株江特鋼,成為特種金屬材料的有效支撐。

    所以成立株江礦業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將來溫大偉是要放眼全世界,做最大的礦主!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現階段要成立株江礦業還不成熟,畢竟其他礦產都在臨近地區,一些雜七雜八的曆史遺留問題很難解決,因此現階段托管隻是個好聽的書麵語,實際上就是株江廠以到年的中短期合同高價購買這些地區的礦產而已。

    隻是與其他購買方不同,株江廠還得出設備、出技術,幫著這些地方的開采。

    倒不是溫大偉聖母心泛濫,自己找罪受,而是這些地方跑去省城哭爹喊娘的要把這些礦產一股腦的塞給株江廠。

    沒辦法,株江地方的繁榮周邊地方那都是看在眼裏的。

    起初沒覺得什麽,認為株江地方把所屬企業全部打包塞給株江廠,搞產業集群是在扯淡,那麽重的包袱誰能扛得起來?

    所以都在看笑話。

    可沒想到株江廠不但活了,而且迅速站穩了腳跟,除了株江廠的廣大幹部職工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株江地方了。

    其帶動的可不僅僅是整個地方的工業水平,連同著商業也一並激活,進而令株江地方的財政迎來爆發式增長。

    隨即各項民生項目,公共服務和基礎建設便陸續上馬,而這些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形成了正向的良性循環。

    這下周圍地方就不但淡定,各地方領導拍著大腿直呼後悔,當初怎麽沒把老漓東廠的熱處理車間引導自己這邊來?

    不然先富起來的不就是自己了?

    問題是後悔也沒用,人家株江廠已經紮下了根,那麽大的盤子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是說動就能動的。

    更何況就算他們想,邕江也不會同意呀,要知道株江廠支撐的可不隻是株江地方,還有省城。

    既然引不來金鳳凰,那把小鳳凰引過來也行呀,畢竟株江廠的擴張是肉眼可見的,也就兩年多的時間就成立了那麽多的分廠,是不是可以跟株江廠商量商量把某些分廠開到他們這裏呀?

    領導們心思活泛,這些地方的工礦企業的幹部職工更是積極,甚至某個地方的職工拉出橫幅,上書“懇請陳處長來我們廠當廠長!”

    每每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消息,溫大偉都慶幸,把陳處長推上去做廠長是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