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研製手雷

字數:3895   加入書籤

A+A-




    

    汪鋥傳來的信息是,許易光差人和他的手下聯係上了,要他找一批貨給他。而汪鋥給予的答複是無能為力。

    汪鋥和許易光本都是許林的手下,如今許林已死,許易光本想招安,被海防衛所指揮使盧子鳴一攪合,徹底走向了朝廷的對立麵,居然在澎湖島殺了朝廷官員,這下子斷了和官府和解的可能。

    關於許易光的請求,一方麵汪鋥目前確實是無能為力,另一方麵他也不想再和許易光有所瓜葛。據下麵人傳來的信息,許易光和海盜陳四盼搭上了。

    這個消息的傳來讓他大為震驚,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陳四盼並不是正常的海上生意人,而是做的無本生意,就是搶劫。那麽許易光和他搭上,無非就是出酬勞,讓陳四盼去搶他所需之貨物了。

    閩地海防較為薄弱,常被這些人折騰的生靈塗炭,赤地千裏。汪鋥把得知的訊息告知了秦邦,猜測許易光和陳四盼或可能出現在閩粵一帶海域。

    汪鋥這麽做的目的,也是希望盡快能和秦邦對接上,也算是納個投名狀,如果任由秦邦的寧波十四行折騰下去,他和他的一幫兄弟衣食無著,遲早也會從海商變成海盜了。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自從許林死了,許易光跑了之後,原本被許易光控製的海域,如今活躍著一些不入流的海盜們,這裏麵勢力較大的一個就是陳四盼,他們卷土重來,瓜分了許易光留出來的地方。

    陳四盼聯合安南人常遊弋於南澳島,他們不但劫掠民財,也搶海商,海盜之間還互搶。

    陳四盼曾經也劫過汪鋥的一批貨,還殺了汪鋥手下三人,自此和汪鋥結下了梁子。

    但這些人搶的最多的還是老百姓,對弱者下手,往往是最安全的,欺負弱者才能給自己壯膽。

    一旦海防兵鬆懈的時候,就常常登陸搶糧搶錢,還搶女人,一旦女人被搶上船,過得就是暗無天日的日子,最後的命運就是被拋入大海。

    在海上,士兵往往不是他們的對手,安南火銃在當時比明朝的火銃先進的多,他們有發連發火銃,而明軍還是傳統的人海連發,交叉拍成三排,第一排發完裝彈,第二排發,然後第三排,對方根本不給你排兵布陣的機會,所以士兵損傷巨大。

    秦邦製了一批火藥包和拋炸機給福建海防,在使用中仍然有缺點,那就是需要固定位,多人合作,海上需要風平浪靜,而且火藥包和拋炸機在運輸上要占據大量的空間,攜帶亦不方便。

    這次既然許易光和陳四盼勾搭上了,那必然會人多勢眾。秦邦把此消息傳達給了潮州知府林均複,讓他轉達沿海各駐所,加強防範,對手是許易光和陳四盼,不可小覷!

    既然敵人實力不俗,僅憑拚人數的防範,或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秦邦在腦子裏快速地想了下,必須更新一批作戰的武器。

    他問了下他的媳婦盧巧兒,可知以往義父在海戰的時候,使些哪些火器?

    盧巧兒原本是在海上被盧子鳴救出的,對明軍和海盜作戰使用的火器也曾見過,盧巧兒說“除了火銃外,比這個還厲害的就是水雷了,當初義父用水雷炸翻了幾條船,後來把落水的我救了,也算是見識了水雷的威力。”

    秦邦突然興奮了起來,親了親盧巧雲的額頭,說“你可算是幫我大忙了,一語點醒了我!”

    他趕緊去了盧子鳴的海防駐所,召集了幾個懂火藥製造之人詢問水雷之事,水雷在大明軍中也是常有的武器,但幾個懂火藥的師傅,對水雷似乎沒有多大興趣,他們說,水雷作用不是很大。

    這讓秦邦很詫異,冷兵器時代,水雷難道還不是寶貝?

    一個老師傅說“百聞不如一見,不如拿到海上測試一番,方知其中利弊”。

    一行人拿了些水雷,在海上設定了目標,幾番實驗下來,有一擊必中,有多發無損,總之不是很理想。

    秦邦分析了下一是擊中目標的精度不夠,二是動作被動性太強,目標需航行至水雷引信的作用範圍內,才能觸發引爆。

    這種廣散網卻不能多撈魚的操作,難怪沒有在軍中普及開來。另外海上全年水文條件不盡相同,非人力所能控製,不同的季節布置水雷的方式又有所不同。

    不能被人控製的武器,如同雞肋爾。

    秦邦召集火器製造師一起商議水雷改良事宜。

    其中一位火器師說,“這些年來,在海上和海盜及倭人相博,我軍並不占優勢,海上在船上近搏,雙方損失都巨大,火銃倒是能占據一定優勢,缺點是往往隻能單個單個地擊斃,不能造成群傷,況且目前的大明火銃,外番之人皆有,我軍亦不能占絕對優勢。至於水雷,入了深海,幾乎毫無用處。”

    秦邦問道“兩軍對壘,我方如何占優勢?”

    “要麽增加火銃射程,要麽把敵寇引入陸地!”火器師回答道,“但引入陸地,都是在我大明領土上打仗,往往造成一些無辜的人傷亡。”

    “既然水雷暫時不能有大的功效,那麽我們就不把它放在水裏用!”秦邦心想,此路不通,換一條路走即可,何必一條道走到黑。

    “既然水裏不行,那就讓它在地上炸吧,給它改成手雷。”

    其實秦邦想說的是手榴彈,但定義為手雷,更適合古人的說話語境,古人講話,能少一個字絕不多一個字。

    經過火器師們月餘的改良,手雷的雛形出來了。

    秦邦安排人在海岸邊紮了一批草人進行實驗,幾番下來,還是達不到期望值,她仔細看了下現場,手雷的炸傷半徑似乎太弱,按照投出去的手雷數量算,一個手雷頂多擊死人而已。

    秦邦想了一夜,輾轉反側,薅掉了自己不少的頭發。

    記得小時村裏有人買了個飛度小車,披紅掛彩的開回來,車主買了幾百個二踢腳,放炮慶祝喜提新車,結果炸死了離他家米遠的鄰居老太太。

    老太太不是被二踢腳炸死的,而是二踢腳炸碎了車玻璃,車玻璃飛濺,給老太太臉和脖子打成了蜂窩煤。

    秦邦好像想到了什麽,他讓張三聯係汪鋥的人,從馬六甲人那裏買幾個榴蓮回來。

    “手雷爆炸麵積太小,殺傷力太弱,但是我想到辦法了”,秦邦拿回來一個榴蓮,對火器師說,“就按此物的形狀去做”。

    “每顆手雷內部除了炸藥外,加入個鐵蒺藜,外殼也用鐵蒺藜一個個鑄造而成”。

    火器師眼前一亮,驚歎秦邦的想法,不約而同齊聲讚好,這是一個不錯地想法。

    又費了一周功夫,鐵蒺藜手雷終於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