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農工商學
字數:3366 加入書籤
迎來了一段消停的日子,秦邦打算要抓緊時間做好軍事後勤之事了,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物質上的支持,和這些海盜們的持久戰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柯雙華還要在閩粵兩地巡守一陣子才返回,秦邦決定先行離開,返回寧波。
盧巧兒休養了些時日,腿上的傷情已經痊愈,她對秦邦抱歉不已,上次帶義父去幫了倒忙,招安計劃被打亂,差點讓他被許易光害了,這次許易光又逃脫,一定懷恨在心,遲早回來報複!
秦邦一把抱住盧巧兒說道“一家人不要說兩家話,隻要你在,我就得活著,要不留下你一個人多傷心!”
盧巧兒說“相公,雖然許林死了,但是海匪們化整為零,反而越來越多了,我們是不是要訓練出更多的鄉勇團出來,協助海防軍保證沿海百姓的生命和財產”。
“我自有想法,娘子不必過於擔心!”秦邦答複道。
“我和盧克用會組建幾個團,來指導民兵習武,娘子若是有意,也可以練練,至少可以在緊急的時候防身。”
盧巧兒嬌羞地笑道“我還是組織女人們做些針黹女紅吧,習武倒是為難我了,有相公保護我就好了”
秦邦又組織兩三人作為頭目,去主抓農業生產,現在一些流民加入到鄉勇團的越來越多,糧食問題已經捉襟見肘,即使有人帶銀兩入團的,但是有錢買不到糧食,這倒是十分危險的事。
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比什麽都重要,吃在其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曆來的社會大亂、命不如犬,動蕩不安,不是沒衣服穿,不是沒地方住,也不是沒老婆。
國人的生存底線是極低的,沒衣服穿可以光身子,沒地方住可以窩山洞,沒老婆可以與手相伴,但是要是沒吃的,就豁出去了,天王老子來了也攔不住,的!官府口中的造反,民間口中的起義就是這麽來的。
無論是造反還是起義,理論上應該是無產階級和官商階級的對決。而現在可怕的是,沿海的禍患卻是窮人成匪後,殺害的仍然還是窮人,然而窮人寧願進海盜隊伍裏討生活,也不願意去當兵。
倉廩實而知禮節,古人誠不欺我也!
秦邦把農業建設分為三大塊,身上穿的,地上長的,海裏遊的。身上穿的女人們負責,地上長的中老年男人負責,海裏遊的年輕人負責。
本來還想建學堂的,把無所事事的小孩子歸攏到一起,隻是目前力有不逮,也無餘錢。隻能照舊了,有錢人家請私塾,沒錢的人家孩子就散養吧,況且一些識字的年輕秀才都跑光了,就剩下幾個三顆牙的老學究了,這辦學堂之事隻有往後拖一拖了。
農業生產上,前麵兩個已經初步成型,唯有漁民這一塊所獲甚少,出海風險也極大,有時還要遠到澎湖和雞籠山海麵打魚,自製的小舟往往被風浪傾覆,丟掉了性命。
即使沒有風浪之險,有時候剛打好一船魚蝦,歸途中又被倭人搶了,倭刀一出,必無全屍。
秦邦決定教漁民們學會用網箱養殖,網箱養殖並不是現代的技術,在新石器時代伏羲就會了,最早“結繩成網”是用來捕鳥的,後來又用於漁獵。
好的技術得不到傳承和發展,並不是人類的智力下降,而是隔三差五的社會就大亂一次,百姓在追求溫飽上已經用盡全力了,哪有心思搞發明呢?
先簡單地養一些海蝦吧,由於材料所限,網箱做的比較粗糙,養扇貝海參,又怕它們跑了,要是顆粒無收就白費力氣了。隻有養海蝦不會跑,雖然海蝦口感不是很好,腥味重,但能吃飽肚子,已經是上天的眷顧了。
海上貿易這一塊,秦邦決定和汪鋥合作,張三雖然有出海經驗,但卻識不了多少字。他寫了封書貼給汪鋥,希望能派一個人加入她的寧波十四行,所得收益約定分成。
汪鋥接信後,果然如他所願,大喜過後,吟詩一首“莫愁前路無知己,柳暗花明又一村”,上次貿易戰,秦邦搞高價收、低價賣,甚至對農商小門小戶提出了“百億補貼”的計劃,讓他損失巨大,若是再拖延一段時間,隊伍就維持不下去了。如今他主動提出雙方合作,真是天降喜事。
汪鋥推薦了他手下徐溪加入寧波十四行,徐溪正當年輕,有豐富的出海經驗,尤其是對東瀛島非常熟悉,和倭人打交道甚多。
汪鋥回信一封今得秦老大垂顧,榮幸之至,當今海亂紛擾、民不聊生,乃未有規矩之故。若達成天清地寧海平,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等冀和官府同手,貿易正軌,必是百姓之福。秦老大閑暇之日,汪某定設宴相邀,當麵請教
洋洋灑灑,汪鋥寫了千餘字,秦邦瞅了一眼,知道其意即可,並沒有看完。看來汪鋥出生在徽州,雖被人稱為“海盜”,卻還是有一些儒生之氣。
秦邦想,確實需要和汪鋥見一麵,但也不能操之過急。
雖然許林死了,許易光陳四盼跑了,對於他來說,是好事。但是許易光接受招安,又被官府埋伏了,這種出爾反爾的事,必然會讓汪鋥忌憚,並不會完全信任官府,日後行事定會處處提防。
更何況海防軍的實力,汪鋥也是知道的,搞不定安南人,搞不定倭人,搞不定佛郎機人,更搞不定荷蘭人,他對合作的榮幸之至,也隻是場麵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先做做看。
隻有在絕對的實力麵前,汪鋥才會路轉粉。
要擁有絕對的實力,那必須要有在海上碾壓對手的武器。
秦邦決定成立火器製造所,他來親自負責。
但是火器製造所的選址讓他頗為頭疼,不能在閩浙兩廣的沿海設址,這些地方無險可守,一旦與紅毛鬼子和倭人交戰,萬一失手,製造所就會被他們夷為平地。
武器製造,必須要有後方根據地,最好在山裏,但又不能離沿海太遠,太遠了,運輸不便。
他想到了一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