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問計於賢
字數:3724 加入書籤
秦邦所想到的火器製造所的選址乃是年前自己祖先的故地,奄城!祖輩們在周朝時逃離到海上的奄美島之後,這個地方曾是吳王的製造軍械和練兵之所。
奄國子民多為子姓、嬴姓,趙姓,除了逃亡海上,留於華夏之地,尚有關中和延陵兩處,為避周成王追殺,延陵這一支改秦姓而隱在民間之中。
奄城,後改名叫延陵,如今大明朝又改為常州府。此地離浙閩粵很近,陸路較為暢通,海運則可以從通州入海,這個地方從古至今,手工業發達,除了位置隱蔽,手工業人才極多,這些人極為低調,常被人稱為“隱形冠軍”,天時地利人和,正是秦邦之所以看中的地方。
秦邦雖然是從常州的延陵一中穿越而來,其實他並不了解常州,讀書時一直住校,奄城改名淹城,他也從未去過,自己的活動範圍除了學校,出了大門也是在椿桂坊和紅梅公園一帶活動。更何況是大明朝的常州府呢,他更是一無所知。
他決定要拜訪一個人,那就是賦閑在陳渡莊的唐荊川。
唐荊川,常州府人,比朱秋崖還小幾歲,但是他的名氣卻不比朱秋崖小,身上自帶一股儒風,卻能文能武,隻是他與當朝禮部尚書性格不投,多有齟齬,便以生病為由,請假回家。禮部尚書讓吏部主事批準他還鄉,並表示永不敘用。
這次秦邦拜訪唐荊川,除了尋找火器製造所的位置,還要請教下禦寇之道,唐荊川不僅是陽湖拳的發揚光大者,閩浙海防多位將領,和他都有師生之誼,俞誌輔、胡汝貞、柯雙華、戚元敬私下裏都尊其為師。
秦邦托了柯雙華寫了封引薦貼,他決定要去拜訪一下唐荊川。
月明星稀,寒意漸起。
陳渡莊宅院的油燈左右搖曳,忽明忽暗。
唐荊川在院內踱步來回,吟誦著白日所作的詩詞“靈草知昏曉,時禽識雨晴;非因罷官久,誰得此閑行?”,吟罷,仰天一笑。
周遭樹上的幾十隻烏鵲,撲簌簌向南飛去。
“報!唐將軍,有客求見!”一仆人匆忙忙地過來報道。
“我知道是誰了,少年英才秦邦,我在此等候多時了!”
當秦邦第一眼看見唐荊川的時候,頗為震撼,估計唐荊川年齡隻比自己大幾歲,卻取得了名聞天下的文治武功,要是放在穿越之前的年代,這樣年紀的人,還在大學裏給女生當舔狗呢。
“我可以叫你秦少俠嗎?快進屋坐聊!”唐荊川閑居三年,這是第一次見朝廷有人找他。
“唐將軍,不敢當,在下隻是奄美島流民,隻是想帶島民回歸大明,幸得盧子鳴青睞,娶其義女,方才落腳,待我鏟除海上倭寇和盜匪,再向朝廷請功,希望準許島民回到大明之地。”
“奄國後人可是我華夏大功臣呀!”唐荊川笑道“在周朝時,奄國後人,分三支出走,一支去了朝鮮半島,至今定居於彼處,為我大明藩屬國;一支去了關中,隱姓埋名成為了賤民,給周天子養馬,這就是秦人的先祖,當時秦國被天下鄙視為蠻夷,而奮發變法,終而統一天下,我大明還沿用秦人的製度呢。”
“還有一支從延陵出走了大部分去了海上,不知所蹤,但聽你說來,奄美島上的人就是這一支了。”
秦邦聽此一說,心裏一驚,雖然他以前曆史隻考分,但印象中,書中並沒有此一說呀。這個奄國在教科書中,三言兩語就打發了,難道真有如此的偉績,這樣講來,朝鮮半島豈不是“自古以來”了?
不過秦邦並沒有多糾結於此,而是向唐荊川講到了他目前的困境,一是禦敵未見明顯的成效,二是要在常州府選一個地方成立火器製造所。
“海禁,是禁而不絕的,”唐荊川歎了口氣說道“海上匪寇眾多,派係林立,老百姓為了蠅頭小利,紛紛參與其中,此伏彼起,你滅了這個,那個又來了,我看海上亦商亦匪亦寇的組織不下於兩三百個,還有正常貿易的海商,但官府無法甄別,隻能見之便打,長此以往,根本不是個辦法。”
“請問唐將軍有何高見?”
“目前海上有三股勢力,一股是我朝之人,泥沙俱下,不管良莠,都被朝廷稱之為匪,一股是倭寇,還有一股是西洋紅毛鬼!”
“三者需要區別對待,我朝之人,雖有上百匪幫,與其眾匪林立,不如讓一匪做大!”
秦邦心下竊喜,這個想法和自己不謀而合,以匪製匪,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方法了。
“西洋紅毛鬼,路途較遠,到我華夏之地,無非就是圖財,現在暫不構成大患。”
“像安南這樣的地方,雖有滋擾我邊境,但不足為慮,從古到今,即使王朝末年,對安南也是吊打之。”
“唯有東瀛島倭寇可是大患,凶狠善鬥,不服教化,當我朝強時,他們便蟄伏,當我朝稍弱,就露出財狼本色,此倭人我大明不滅,將來荼毒華夏,定會再次遭他們毒手!”
“倭人可不是圖財那麽簡單,要財要地要人,有奪我華夏之心。”
秦邦一聽,不禁冒出冷汗,身處明朝的唐荊川竟有如此遠見,後來的曆史確實證實他說的是對的。
“那對於倭人,如何永絕後患?”秦邦對於這個問題,即使處於世紀,他也未有答案,他想知道唐荊川是何想法?
“倭人隻要上我本土,我必敗多勝少,若是有朝一日積弱積貧,我華夏有滅國之危,對於倭人,隻有到了他的國家,才能徹底給其打服,最好是滅其國,否則他的蟄伏就是積蓄力量,要不了多久,又是蠢蠢欲動!”
在他的國土作戰,並滅其國?這個說法夠熱血,秦邦頓時對唐荊川景仰起來。
“即使滅不了倭國,”唐荊川歎了一口氣,“至少戰火不能發生在我華夏土地上,否則被其拖累,國力大衰,不滅於倭,也恐被北方的韃靼得手!”
秦邦心裏有數了,豁然開朗,這個思路讓他對抗倭局勢有了更好的把控。
當秦邦說到火器製造所選址的事情,唐荊川很爽快地答應了,他說,他心目中有個理想的地方。
秦邦希望唐荊川出山,給予海防軍教學,唐荊川一口拒絕了。
“我已被貶,不得幹政,私自出山,是為大忌。如日後若有不明之處,我或可給點建議,僅此而已。”
當問及火器製造所理想的地方在何處,唐荊川說道“過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