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攻而不滅

字數:4619   加入書籤

A+A-


    一聽是攻察哈爾,大金王公大臣頓時興奮起來。

    比起攻寧遠、山海關這等堅城,他們更喜歡馳騁沙場,快意人生。

    哪料範文程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大汗,攻察哈爾,必須堅持一原則。”

    “什麽原則?”

    別說豪格等莾漢,就是多爾袞和皇太極都很疑慮。

    在他們看來,攻伐蒙古按慣例來就是,強者為尊不好嗎?非得要來個陰謀?

    “狗尼堪,找死啊!”

    “滾回去!”

    可豪格剛跳出來,卻遭到皇太極一怒斥,嚇得又縮回去。

    “範文程,大膽說來,一切由本汗作主。”

    “謝大汗。”

    嘴裏謝著,範文程心裏則恨得直咬牙,你個口是心非的死胖子,大凡你能顧點屬下顏麵,漢官又如何會離心離德?

    “攻而不滅。”

    範文程說完四個字,便趴服於地,不再言語。

    兩個明白人一對眼,不約而同地點下頭。

    前番林丹汗攻入大同,明國調宣府鎮入援的消息,已從草原傳過來。

    這說明,國土被侵,明國朝廷不會放任不管。

    留林丹汗在宣大外,對兩鎮明軍有牽製作用,變相減輕大金入關的壓力。

    “範文程,你以為要做到何種程度?”皇太極問道。

    範文程回道:“大汗,攻伐左翼蒙古,將?哈爾勢力拔除,趕林丹汗去右翼。”

    “林丹汗現在不正在攻伐右翼蒙古嗎?”

    多爾袞的言下之意,林丹汗本就已放棄左翼蒙古。

    “貝勒爺,大同貧瘠,林丹汗撈不到多少好處。右翼蒙古將是他根本,而左翼蒙古卻多有離心,他肯定要發兵攻伐。”

    範文程說到這裏,皇太極即拍案叫絕:“若我大金趁虛而入,不但能將林丹汗壓縮到右翼蒙古一帶,又能收左翼蒙古之心,為我大金所用。如此,攻伐明國,大金無後顧之憂,亦能壯我軍威。”

    “大汗聖明。”

    一陣稱頌過後,皇太極有些得意,又問道:“明國江北戰役即將開打,按雙方約定,我大金要發兵攻打寧遠、山海關。如今,寧遠已成空城,是否還要攻山海關?”

    一聽是攻山海關,大金的王公大臣們頓時閉口不言,寧遠都這麽難打,更何況有天下第一險關之稱的山海關?

    見多爾袞也不開口,皇太極目光隻好轉向趴在案前的人:“範文程,你有何建議?”

    建議肯定是有的。

    不削弱下你建奴,我範文程如何咽得下這口惡氣?

    故作思慮許久,範文程回道:“大汗,山海關當攻,不然會失信於江東縉紳,不利於今後合作。”

    他這思路一打開,多爾袞立馬醒悟過來,讚成道:“大汗,牽製明國,令其不敢再遣軍南下,有利於江北戰役。”

    從戰略上可行。

    但山海關之固,攻打起來,損失不會小。

    皇太極眉頭緊皺,有些拿捏不定。

    “大汗,農忙已過,可召朝鮮精壯為兵,攻打山海關。”

    範文程弱建奴之計剛出,豪格即刻大罵道:“狗尼堪,你找死啊,出這餿主意!”

    “閉嘴!”

    皇太極更是火大,好好的議事,老讓這個蠢貨幹擾,對他非常失望。

    天大地大,隻有父汗最大。

    豪格唯唯諾諾,收回剛伸出的腳。

    “多爾袞,你怎麽看?”

    相比於遼東漢人,多爾袞更樂於消耗朝鮮精壯,可新漢軍已成常備軍,今後耕作要靠朝鮮精壯,消耗掉數萬,必會影響糧食生產。

    朝鮮半島被折騰大半年,精壯大失不說,連人口都差不多減少一半,糧食生產做不到自給自足,更別提反哺大金。

    因此,這二三十萬朝鮮精壯,對大金非常重要。

    但山海關不能不攻。

    多爾袞歎息一聲,回道:“大汗,新漢軍比朝鮮精壯重要。”

    這話其實也提醒皇太極,新漢軍是你的勢力,而朝鮮精壯卻屬於大金權貴,孰輕孰重,不言而明。

    “那就召五萬朝鮮軍吧。”皇太極一言而決。

    多爾袞問道:“大汗,那兵力如何分配呢?”

    按大金權貴設定的目標,明年秋後破關攻伐明國,那察哈爾最晚要在明年上半年趕走。

    今年秋後必須要開始用兵。

    這部分兵力,是不能參加山海關戰役的。

    “阿敏、莾古爾泰、多鐸三旗,再加五萬朝鮮軍,以阿敏為主將,攻打山海關。”

    這三旗都是要削弱的對象,皇太極一點都不心疼。

    “大汗聖明。”

    大帳內一片稱頌聲,對皇太極的決定表示支持。

    沒誰願去攻打山海關,徒耗兵馬。

    攻伐察哈爾,卻是十拿十穩,好處多多。

    連多爾袞都不例外,雖然他憂慮多鐸的正白旗。

    大汗令下達,攻打寧遠的中軍回撤,但戰爭機器卻沒停下,這次倒黴的是朝鮮精壯。

    江北戰役開打,建奴肯定會有動作,而山海關是唯一可攻之處。

    在下達棄寧遠的命令中,參謀部令寧遠守軍撤到山海關,接受王之臣指揮,加強山海關防禦力量。

    待撤離到位後,參謀部的整編命令下來了。

    祖大壽部兵員定額為五千,兩千火槍兵,兩槍刀槍兵,還有一千騎軍。

    待江北戰役結束後,換好新裝備再開拔。

    對新裝備,吳三桂等年輕將領心喜,可兵員大幅減少,卻影響他們軍職的升遷。

    對這些小輩的心思,祖大壽心知肚明:“衛隊一營五千兵馬,今後將是大明軍製定例。大同不同於寧錦,防範的隻是林丹汗,那裏還有衛所軍未撤,置一營實兵足矣。”

    寧遠伏擊戰的戰功還在核實,行賞卻不知要等到何時,吳三桂等心下有所不忿。

    “陛下登基以來,論功行賞有所不同。我聽曹公公說,升遷時才用得上軍功。”

    解釋兩句,祖大壽語氣一轉:“但你們也要想想,去年寧遠保衛戰,剛升了三位總兵,爾等軍職也有所提升。大明重要關防就那麽幾處,你們要再升,又往哪安置呢?”

    這話更打擊積極性,但也沒誰敢在祖大壽麵前造次。

    “大舅,要快速升遷,得去新軍才是。”吳三桂心思比其他要活絡,從乾聖登基來所為,他看出些端倪。

    祖大壽點點頭,壓低聲音道:“長伯,這事大舅不是不知,可祖氏一門四總兵,要想再進一步,恐為君上所忌,需從長計議啊。”(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