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南洋事務基調
字數:4042 加入書籤
“張卿,靈渠通航狀況如何?”
靈渠是秦朝為統治嶺南修建,連通南北水係的重要節點,對中原王朝統治嶺南起到重要作用。
東海、南海有台風季節,運送糧食的海船不會給太多,糧食不能全從海上運輸,從珠江經靈渠到湘江的水路要承擔部分。
“陛下,恐怕不樂觀。自萬曆三大征後,朝廷內憂外患,國庫空虛,連運河都因缺銀而堵塞嚴重,更何況在士大夫眼裏並不重要的靈渠?”
聽了張國維的話,朱慈炫眉頭不禁又是一皺,這個時代真的很操蛋,稅賦收不上來,連最基本的基礎建設都沒人去搞,令這個老大帝國日益衰弱。
“張卿,水利部派人,以欽差名義,對珠江、漓江經靈渠至湘江流域,進行摸底調查,再製定勘探方案。”
這兩條水係的連通,不僅僅關係到運糧,並且還關係對南運送兵力,必須要疏通出來。
畢竟,對大多數明朝人來說,坐海船出海是個大問題。
大規模運送兵力,還是走靈渠比較妥當。
作為上書房大臣,張國維自然明白這點,回奏道:“陛下,臣會選派得力官員,負責此事。”
“張卿,讓那些新錄用官員跟著去,多多曆練。”
不僅僅政宣部,教育部和水利部,也從官吏一體化考試中選錄不少,他們都需要曆練。
“臣遵旨。”
靈渠的問題安排好,朱慈炫掃一眼眾臣,問道:“諸卿,對當前的南洋事務,可有看法?”
在遷都前,應對建奴破關才是重中之重,他需要對南洋事務定個基調,免得洪承疇捅破天。
有了教訓在前,洪承疇對此不敢開口。
“陛下,南洋事務,當以米糧為重,開疆辟土當在其次。”
招洪承疇回來,參謀部即已明白乾聖意圖,對南洋事務進行了研究,沒想到搞糧食的事,但認為暫時不應介入太深。
“陛下,臣附議。”
孫承宗兼領薊遼督師,理所當然以應對己巳之變為要。
“洪卿,你如何看?”
乾聖還是想聽聽洪承疇想法,這個家夥擅長這方麵,南明被滅得那麽快,大部分“功勞”在他身上。
洪承疇比馬士英老到,聽到垂詢並沒慌張,而是低眉思考一番,才奏道:“陛下,縱觀曆史,南方人皆為中原戰敗部落南遷,安南人同樣如此。且從先秦以來,交趾即為我華夏領土,相信有不少安南人,至今仍向往回歸大明。”
“好!”朱慈炫聽了,兩眼頓時一亮,大讚道,“洪卿所言,令朕眼界大開。諸卿當效洪卿,多研讀史書,方知天下皆屬大明。”
非常無恥的一番話,東暖閣內眾臣皆深以為然,齊呼:“陛下聖明。”
“阮卿,對南洋諸國曆史,當成立專職部門進行深刻研究,以向南洋百姓傳送大明福音。”
“臣遵旨。”
阮大铖非常高興,政宣部事務越多,他在世人眼裏就越得乾聖重視。
朱慈炫一點都沒違和地笑笑,隨後伸手道:“洪卿,繼續說。”
洪承疇拱拱手,繼續奏道:“陛下,南直隸剛平定,林丹汗也剛趕走,建奴又虎視眈眈,大明重心仍在北方,南洋事務當以米糧為重,擇機介入安南。”
林丹汗第二次入侵大同,前番調祖大壽一營,在廠衛嚴密封鎖消息下,對耀武揚威的蒙古一部進行伏擊。
結果非常喜人!
兩千餘蒙古騎兵,最後僅逃回寥寥數騎。
林丹汗聞訊,即刻率部逃回草原。
林丹汗的事排在後麵討論,朱慈炫問道:“洪卿,如何借機介入?”
“滲透,離間,分化。”
洪承疇總結出三個詞語,隨後解釋道:“陛下,南洋事務部成立後,臣打算組建一支細作部隊,其中會選用心向大明的安南人,滲透進安南,對大小勢力進行離間、分化,為今後收複安南作準備。”
聽到隻是以細作介入,朱慈炫相當滿意:“南洋事務,那就先這麽定。洪卿,鄭芝龍所部歸屬南洋事務部,你可得用好他。另外,在離間分化安南勢力時,可許以官職,但得防止借雞生蛋。”
對借大明的勢,發展自己勢力的人,朱慈炫絕對不允許。
“臣遵旨。”
有兵在手,洪承疇做事更遊刃有餘,而對那些三心兩意之輩,他自然有手段對付。
降軍和南洋事務安排好,朱慈炫隨後看向宋應星,說:“宋卿,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鋼鐵工業重心在馬鞍山,朕以為當將鋼鐵研究所南遷,不知卿以為如何?”
宋應星奏道:“陛下,工業部已製定南遷計劃,所有研究院所都在南遷之列。”
朱慈炫點點頭,問道:“今年以來,新招了多少人?”
“陛下,官吏一體化考試中選出兩千多人,其他應征的人數已超過兩萬,基本符合錄用標準。”
“這麽多?!”
“陛下,八成多是經驗豐富的工匠,讀書人不到兩成。臣估計,偏遠地方還有上萬人未到,這部分人基本是工匠。”
這個比例,符合這個時代情況。
畢竟,讀書人搞實學,尤其還是沒多大收益的研究,在家人眼裏就是不務正業。
這個壓力,並不好承擔。
聽了解釋,朱慈炫點頭道:“宋卿,人多不怕,研究成果一時未成也不怕,大不了由皇家養著。”
宋應星點頭稱是,隨後提出個難題:“陛下,連帶家屬,可是有二十餘萬人,內務府要提前準備。”
朱慈炫看向高時明,算上移民部標營軍屬,突增三十餘萬安置名額,內務府的確壓力巨大。
內臣天生就是為皇帝分憂,高時明沒絲毫猶豫,躬身道:“陛下放心,臣定當責成內務府,妥善安置好。”
欣慰地點下頭,朱慈炫提醒道:“高伴伴,內務府在接管逆產的同時,應當抽出人員恢複經營,通過擴大生產經營,來增加安置崗位。”
“臣遵旨。”
工業部如此,朱慈炫相信農業部也差不多,沒讀過書的老農來應征的定不少。
見乾聖看自己,徐光啟點頭道:“陛下,農業部的情況,跟工業部差不多,也有二十來萬家屬需要安置。”(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