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都來一起修河堤
字數:6177 加入書籤
荀諶出使的效果很好,袁紹被拍了一通馬屁,精神振奮,容光煥發,第二天就發文各處,宣布自領車騎將軍,任命曹操代行奮威將軍,準備幹一番大事。
可惜,天不遂人願啊。
沒過幾天,橋瑁“縱兵”劫掠兗州各地,士人死傷無數,徹底激怒了張邈、劉岱等人,袁遺也不再相勸,任橋瑁百般狡辯,眾人一個字都不信。
劉岱發難,當場將其擊殺,部曲也被順勢兼並,兗州刺史劉岱的實力大增,其餘各郡太守人人自危。
聯軍各部貌合神離,再難合力,袁紹被一盆冷水澆了個透心涼,討伐國賊,聚攏人望,入主中樞的希望破滅,每天的糧草消耗又沉甸甸的壓在心頭。
他指使袁遺“憤然”出走,退兵回到山陽郡,濟北相鮑信隨即率兵回到轄地。
其餘人見狀,也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討董聯盟宣告破產,曆時四個月,徹底解散。
劉襄接到詳細探報的時候,是四月底,二十萬民夫已經分段開始修繕河堤。
把聯軍解散的事情捋了一遍,他發現沮授的一個反間計就搞定了,荀彧後續的兩個謀劃好像沒什麽用的樣子。
單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確實如此。
但是,作為一方諸侯,考慮事情就不能這麽淺顯了。
出使袁紹,緩和了與徐州的關係,為後續的外交操作鋪平了道路,對於挑撥河南軍閥內部爭鬥奠定了基礎。
劉襄一下子就想到了二袁爭霸。
袁紹跟袁術的恩怨,那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但袁紹小時候是庶子,沒少受氣挨欺負。後來長大了一點,因為表現得乖巧聰慧,被過繼給了早逝的伯父一房,也成了繼承宗嗣的嫡子。
來之不易啊,他始終記得幼時的屈辱,發奮努力,結交人脈,終於成為了汝南袁氏新一代最出挑的人物。
而在袁術眼裏,袁紹不過是奴婢一般的低賤貨色,幼時被自己呼來喝去,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任憑自己揉捏。
yawenba.net
現在卻出了頭,遮掩了自己的名望,一提袁氏年輕一代,袁本初就繞不過去了。
這可不是出風頭的問題。
袁術沒那麽淺薄。
是袁紹擋了他的路了,人脈被分薄,仕途被阻礙,這可不行。袁家嫡子的眼裏隻能是三公,必須是三公,可現在,他通往三公的路上,擋著一個人。
換了你,會高興嗎?
從小雄心壯誌,要繼承父祖餘烈,登臨三公之位,實現袁家五世三公的佳話,袁公路廢了多少的心思,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隻有他自己知道。
可前麵始終擋著一個人。
這個人,叫袁紹,一個低賤的庶子。
所以袁紹必須死。
從小到大,他始終沒能弄死袁紹,也一直被袁紹掩蓋風頭,現在,人到中年,這事就成了心底的執念。
這兩個兄弟的恩怨,無解。
想挑撥他們的關係,太簡單了,隻要給他們生存空間,他們自己就會鬥得你死我活。
出使袁紹可不是廢棋。
至於修河堤,就是表明短時間之內不會南下,增加袁紹和兗州軍閥的安全感,讓他們有怨抱怨有仇報仇,安安心心的窩裏鬥。
而河堤是一定要修的,雖然黃土高原在漢代還是鬱鬱蔥蔥,森林覆蓋率超過了四成,水土流失沒有明清時期那麽嚴重,但是,那裏的土質不好,水一泡就蓬發、鬆散,黃河在並州切割黃土高原而下,仍然攜帶了大量的泥沙。
中下遊地區極易泛濫,而且動不動就改道,如一條孽龍一般,難以馴服。
黃河河堤,容不得一丁點的輕忽,這是所有人的共識。
北岸在修繕河堤,南岸的官吏不可能熟視無睹。
大家都是有常識的,一邊修河堤,不發大水還則罷了,隻要洪水過境,另一邊會淹得非常嚴重。
很簡單的道理啊,原本淹沒兩岸的水量,要是都流到了一邊去,自然會特別淒慘。
所以北岸修堤,南岸也得跟著修,人力、物力是有限的,派人修築河堤,自然就沒法打仗,這是針對兗州的陽謀。
“文若走一步看三步,算到兗州各郡一定會派人修堤,卻不明言,是想要考驗一下我嗎?真是狡猾。”
劉襄站在河堤上眺望南岸,忍不住出聲報怨,自己還真沒想到兗州那邊會征集幾十萬人一起修堤。
“陳留張邈、濟北鮑信,皆為名士,並非昏聵之人,隻是東郡太守橋瑁貪腐、庸碌,吾不敢確定他會不會征集民夫修築河堤。”荀彧的聲音溫和清朗,毫不在意劉襄的報怨。
意思很明白,雖然不敢全部確定,但至少能調動兩路人馬撲在河堤上,瓦解酸棗聯軍合力。
不動聲色之間,謀劃已成,然後不喜不悲的裝個逼,果然有格調。
劉襄翻了個白眼,這就是名士風範嗎?
真羨慕!
回頭我也得學一學。
在心裏定了個目標,他繼續關注眼前:“修堤之事,調動了兗州幾個郡國?”
“四個,陳留、東郡、濟陰、濟北,人數二十多萬。”
“青州那邊呢?”
“平原、濟南、樂安三地,人數將近十萬。”
三十萬青壯被調動,青州又是黃巾的重災區,再加上修堤的物資調運,兗州、青州已無力再戰。
至少,秋收之前,威脅不到河北了。
所以,可以想想別的事了,比如,在大堤修繕得差不多的時候,把這些修堤的民夫拐過來。
漢代的官吏啊,善待百姓的不多,挖河修堤又是極為辛苦的勞役,那些民夫的日子可想而知。等到後期,怨氣積累到一定程度,工程也進行的差不多的時候,派人去點把火。
轟!
火藥桶就炸了。
對麵兵馬不少,民夫肯定打不過,隻需要給他們提供一條退路,三十萬青壯,自己能拉回來多少呢?
劉襄很好奇啊。
拐帶人口的事情做多了,思維都有了慣性,看到人,就忍不住的想著要拐回來,自己實在是太壞了。
“來人,去給對麵的張邈等人送信,就說我軍探查到董賊的軍隊,有東進姿態,兗州、豫州最好提高警惕。”劉襄吩咐身邊的書吏起草幾封書信,派人送去對岸。
這才是正事,剛才拐帶人口的計劃,不過是思維慣性罷了。
董卓肯定會打回來的,他的兵力並未受損,遷都是怕關東士族裏應外合,現在他本人退到了長安三輔,可大部分主力還布置在河東、河南、弘農等地。
光挨打不還手可不是老董的風格,而且涼州兵卒習慣了搜牢,他一定會派兵到兗州、豫州劫掠。
萬一因為修堤之事,兗州各郡被董卓的兵馬滅了,那董胖子的勢力就太大了,對自己可沒好處。他們爭鬥起來,互相消耗才符合自己的利益。
還有啊,監督民夫的兵馬少了,自己拐起人來,不也方便嘛!
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時間進入到了五月,黃河兩岸幾十萬人,熱火朝天的修築大堤。
不,是北岸熱火朝天,因為能吃飽還有工錢,監工也不敢隨意體罰。
南岸水深火熱,因為是強征的勞役,也吃不飽,還動不動就挨鞭子,怨氣衝天呀,許多人都想跑,隻是一時半會找不到機會。
冀州的船隊總是在河麵上轉來轉去,船上的人虎視眈眈的盯著這邊,很多人想遊到船上跟著他們去對麵,可看著他們手裏的弓箭,又不敢付出行動了。
今天的船隊格外的大,得有幾百艘大船,是要打過來了嗎?
趕緊打過來吧!
情況跟南岸的民夫想象的不一樣,船隊是從揚州回來的。
劉虞到了。
帶著幾百名吳郡和會稽郡的船匠,上千人的水手、兵卒,以及這些人的家眷。
從船上下來了五千多人。
幸虧派了兩百艘大船,他們自己也有幾十艘大小船隻,否則真的運不回來。
“多虧了宜程援助,吾險些成了漢室罪人,汝南袁氏,士族冠冕,哼!名號挺大,都是逆臣賊子。”劉虞有些憤慨,對世家之人也有了新的認識。
劉襄行禮問候,安慰道:“伯安公無恙便好,莫生氣,以後找他們算賬便是。這次北歸,有何打算?”
“老夫想要歸隱山林,求一個田園之樂,不知宜程可能容得下我?”
“伯安公,如今漢室蒙難,你怎可抽身而退?不如與我攜手,平定天下,還百姓太平,重振大漢威嚴。”
關於劉虞的安排,劉襄思考了很久,最終決定,要將其招攬到麾下,不說劉伯安的名望,能為他帶來的好處,單說劉虞在民政方麵的能力,就沒幾個人能比得上。
劉虞屬於偏科極其嚴重的人才,他在軍事上有多廢物,在民政上就有多出彩。
漢末三國時期,處理民政,真心沒幾個人比得上他。
原本的曆史中,他擔任幽州牧,士人尊崇,百姓愛戴,連胡人都服他,安置百萬流民屯田,幽州的糧食極為充沛,糧價被他壓到了三十錢一石。
劉襄折騰了好幾年,又是清理世家豪強,又是分田,可就是做不到讓糧食便宜到那種地步。
這樣的人才,怎麽能放過呢?更何況,這還是個軍事白癡,造反也不怕啊。
“伯安公,此時可不是躲清閑的時候啊,還請助我一臂之力。”劉襄的野心劉虞知道,所以說話也沒什麽忌諱。
“宜程,此事容後再議,來,來,來,老夫為你舉薦大才。”劉虞拿手一引,讓出了兩個壯漢:
“此人名淩操,吳郡餘杭人士,武藝精湛,輕捷豪勇,吾能脫身,淩壯士出力不小,此次攜家眷隨我北上,特舉薦於你,望能重用於他。”
“此人名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士,雖委身山賊,但迷途知返,有勇力,知榮辱,是個可造之材。”
“拜見驃騎大將軍!”淩操、周泰躬身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