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鬥艦
字數:4169 加入書籤
淩操和周泰都是東吳的猛將,是追隨孫策奪取江東的功臣,以英勇、敢戰聞名。
孫權上位之後,這兩人又表現出了對孫吳的忠誠,沒有亂七八糟的野心。
劉虞能把他們從揚州帶過來,並舉薦給自己,這讓劉襄喜出望外。
這番舉薦之後,劉虞隻是他們的舉主,有恩情,但再無統屬關係,這兩人行禮拜見,就成了自己的部下。
最讓人高興的是,他們都是安平軍缺少的,能打水戰的領兵人才。
劉襄拱手還禮,讓出身不高的兩人倍感榮幸。
淩操沒有字,說明他連普通的小士族都算不上,周泰投身山賊,哪還有出身可言,以劉襄的名望、官爵,這一禮,叫做禮賢下士,在漢朝這個階級森嚴的社會,這番舉動,是非常好用的,極易收買人心的行為。
所以上位者講禮貌,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安平軍的很多士卒、將校,因為他平時的尊重,就願意死心塌地的給他賣命。
平等待人,在漢朝是非常稀缺的品質,這也成為了劉襄獨特的人格魅力。
見淩操、周泰兩人麵露欣喜,有欽佩之態,他決定趁熱打鐵,當場征辟,安定這兩個人的心。
初來乍到,自然不能委任高官,念在淩操在劉虞那裏有功,便開口說道:“征辟淩操為雲帆營軍司馬,征辟周泰為雲帆營軍侯,在黎陽大營主力船隊就任,歸屬於太史慈麾下,還望兩位能夠屈就。”
“謝將軍提拔!”兩人喜出望外,起步就是中層軍官,很多人一輩子都到不了這個位置呢。
當初的崔奕做了八年隊率,連個屯長都沒混上,更別說再高一級的軍侯和更高的軍司馬了。
劉襄繼續鼓勵他們道:“吾建立水軍,就是想要縱橫江河湖海,兩位出身揚州,看下船的樣子,頗為熟識水性,當率領屬下艦船,立功受勳,封侯拜將之日不遠。”
雲帆營的軍官體係跟步、騎一樣,但建製有些出入,是以船為單位的。
遊哨小船一般是三到五人,伍長就是船長,運輸大船一般是十人到二十人,由什長管轄,主力槳帆戰艦滿員五十二人,由隊率管轄,戰兵、槳手、水手各設什長統管。
相當於主官為船長,下屬軍官為水手長、兵長,沒設立大副、二副什麽的。
現在沒有更大的船,但在劉襄的設想裏,百人左右的船隻,由屯長管轄,兩百人以上的,由軍侯管轄,五百人以上的,由軍司馬管轄。
大船上會再設立技術軍官,像領航、醫務、匠作、損管什麽的。
淩操、周泰屬於意外之喜,船隊接回來的五百多個船匠和他們的家眷兩千多人,才是正菜。
這些人有的是吳郡船廠調集的,有的是會稽郡船廠招募的,是劉虞假公濟私,給他帶來的禮物。揚州牧出手,當然都是人才,大匠六人,他們帶在身邊的徒弟兩百餘人,其餘的也是各個船塢的住作工匠。
這批人說一句國之重器也不為過。
他們會造樓船、鬥艦,給他們配上力役,立刻吊打幽州所有船廠。
這批人能聚在一起,看樣子劉虞想在揚州有一番大動作,結果在袁紹的幫助下,最終便宜了劉襄。
袁本初是個大好人呀!
報答袁紹的事情以後再說,當務之急是這批人的安置問題。
劉襄現在有兩個船廠,一個在漁陽郡泉州縣,負責建造大大小小的貨船。另一個在海陽縣,負責建造戰船,有八個造船幹渠,就是幹船塢。
漢代沒有船塢,所以劉襄“發明”了一種叫“船塢”的造船場所。
其實原理很簡單,在河邊挖一條水渠,如果水渠裏麵的水與河水相連,就叫濕船塢,有堤壩隔斷水流的,就是幹船塢。
幹渠底部放置木墩,墩上麵鋪大木梁,在木梁上造船,等船造好以後,引水進渠,船就浮起來了,然後順著水道直接進入河中。
原理很簡單,但工匠很聰明,他們不但在幹渠上搭了船棚,不受日曬雨淋,還模仿城門的千斤閘,做了可以橫向推動的閘門。
閘門主體是鐵製的網格一樣的柵欄,推拉的時候不受水壓阻礙,之後再用板材堵住縫隙,這樣就不用反複的建堤拆堤了。
新船造好以後,拉開閘門,水流湧入,船隻浮起,駛出水道,然後再推上閘門,堵住縫隙,抽出渠中河水,繼續建造下一艘船。
lingdiankanshu.com
雖然幽州的造船技術次一點,但船塢技術領先世界一千多年。
這麽好的船塢,配上二十八米長,四米寬的小破船,劉襄似乎聽到了船塢在哭泣。
這批船匠的到來,可以讓幽州的造船技術提升一大截,但劉襄不太想造平底的樓船,他還是喜歡尖底戰艦,大海才是他的目標。
以樓船的體量,再配上尖底的話,除了大江大河,其他小河溝都進不去,平底大樓船的船身高四十米,入水十米,換上尖底,得高五十多米,入水將近三十米,大部分的河流都滿足不了航行需要,容易擱淺。
而且樓船的造價太貴了,他短期內用不到啊。
難題跟幾個幕僚一說,荀彧、沮授他們幾個都有點發呆,全是北人,不了解大船啊。
還是被拽著一起來的劉虞想出了辦法。
“可先造鬥艦用於作戰,然後造尖底的海運貨船積累經驗。”
當即把六個造船大匠叫來,想法一說,他們也發愣,沒見過尖底船。
一行人隨即去往水寨。
當看到鐵樺木作為船底的槳帆戰艦,當聽到是用一整根木料做的龍骨,六個大匠氣得直抽抽。
看劉襄的眼光就像在看敗家子,嘴裏直嘟囔:“暴殄天物啊,會遭雷劈的。”
“如此珍材,可惜了。”
看過船型,試過性能,了解了材質,六個大匠異口同聲的確定。
“二十五丈長船不在話下,三十丈也可以試試。”
但考慮到吃水和內河行使的靈活性,經過幾天的商討,新船設計的大略簡圖出爐。
鬥艦船長二十二丈,寬三丈四尺,高六丈半,三桅,單櫓,十六對槳,空船入水三丈。也就是長52米,寬8米,高15米,入水7米。底倉一層,槳艙一層,甲板之上再建兩層箭樓,
可裝載船員兩百人左右,還能餘下將近三百石的載重。
比漢製的鬥艦長、窄、快、靈活,但水麵之上要矮一截,具體作戰效果,得試過才知道。
內河不一定,但湖、海之上麵對樓船、鬥艦,便如豹子獵笨牛。
非常符合劉襄的戰鬥理念,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很好,就它了。
可起名的時候犯了難,兩種船都是尖底槳帆戰艦,跟漢製的艨艟、鬥艦也大不相同,得有個名號吧?
可應該叫什麽呢?
劉襄這個起名廢,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好聽的名字。
要不就叫蜈蚣一型、蜈蚣二型?
遭到了所有人都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