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鄭和船隊對哥布倫船隊
字數:5956 加入書籤
朱棣永樂年間,大明國力最強,論經濟實力,放眼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
期間鄭和七下西洋,每次率兵近三萬,百餘船艦,組成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海上艦隊。
史料記載也是:
1405年,大明永樂皇帝派遣太監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出使海外,這支船隊艦船數量多達200餘艘,軍人、水手、工匠等隨行人員兩萬餘,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艦隊。鄭和率領著這支艦隊先後進行了七次遠航,最遠到達了非洲東部,龐大的海軍力量讓沿途各國望而生畏,鄭和船隊曾剿滅東南亞海盜頭子陳祖義,生擒錫蘭國國王,痛擊蘇門答臘,所向披靡,威震異域。
但鄭和船隊如此強大,卻沒有像西方人那樣建立一塊海外殖民地。
那麽為何鄭和船隊沒有建立海外殖民地呢?
沒有去掠奪財富。
也沒有能在海外建立殖民地。
更讓人差異的是,鄭和艦隊隻是正常貿易,宣誓國威後,象征性帶回一些海外珍品罷了。
這一點,與西方那些野心勃勃的航海家,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
對於這個問題,網絡觀眾們也在各抒己見,紛紛給出自己的想法觀點。
“在我看來,大明時代,國內有市場,有資源,花精力開墾殖民地還不如把自己國內搞好呢?”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小國,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給予而不搶掠,才是一個由內而外真正強大的大國心態。”
“小農經濟必然導致內斂的民族性格。根本就沒有產生擴張的需要,自然也就想不到要殖民。你說東南亞種橡膠不錯,可天朝連橡膠能幹啥都不知道,每天坐在木輪子上顛吧顛吧,不嫌屁股痛,自己還美著呢。”
“殖民擴張是因為列強缺少資源,國內滿足不了就往外麵去探險;我大天朝什麽時候缺過資源?所以西陸列強開船出海是搶東西,我天朝上國駕船出海是送東西。因為我們的祖先壓根骨子裏就看不起那些地方、那些蠻夷。鄭爺那幾趟應該算旅遊吧?”
“應該是沒有利益驅使了,歐洲大航海時代發現亞洲那麽財富,都想來做貿易發財了,鄭和出去隻發現些小羅羅無利可圖沒人感興趣了。”
“因為朱元璋立國之初就下了文件——《皇明祖訓》,對待海外諸國的態度就是“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簡單說就是在和平前提下“不許隨便打,不許主動打。”這個態度類似現在承諾不首先使用禾武器。明確對南海諸國與朝鮮日本琉球等15國態度為“不爭諸夷”。”
“殖民地是需要管的,明朝連自己的邊疆都打理不清楚,哪裏有心思去新開拓殖民地?在本土物產豐富、不需要殖民地提供新的收益的狀態下,搞殖民這種事完全就是費力不討好。”
“下西洋本來就不是為了發現新大陸去的,前期主要是為了找建文帝,後期鄭和自己想去麥加朝聖,沿路順便做生意外加吹吹牛也就差不多了。因此即使發現了新大陸,也是無意識的事。而西方人找新大陸,說白了最終還是為了尋找財富,但是明朝沒有這個需求。”
……
鏡頭裏。
當事人鄭和開始回答這個問題。
據他所說。
大明為何不入侵小國?不建立所謂的殖民地。
主要的原因,三個字就可以概括——“不需要!”
鄭和開始為來自800年後的兩個主持人,分析情況。
用林楓的話總結起來,也很簡單,殖民征服也是看收益的,如果投出大於收入,虧本買賣無人願幹的。
如果大明真要搞“殖民地”概念呢?
首選的地方,當然是是東南亞吧,物產豐富,地理位置近。當地沒有大國,強軍。
要殖民先要駐軍吧。
駐軍第一麵對的是疾病關,東南亞全境熱帶,生態原始,至今還有障氣,各種熱帶病橫行。
對於這點,林楓是同意的。
因為在後來,西陸列強殖民者曾建立移民點,一年後一千多移民無一幸存。
既使來自亞熱帶的南廣居民當年下南洋也是死一半的節奏。
過了疾病關是補給關,糧食自給沒問題,但武器衣物要母國補給。
沒辦法當地落後。還有土著的反撲,有可能幾個原本還打生打死的土著勢力組成的聯軍組團來攻打。
準備充分的話,明軍吊打沒問題。
據點建起了,從當地能得到什麽呢?熱帶水果?
沒問題,大明內地百姓至此能吃上火龍果…幹。椰子…幹。考慮到運輸成本問題,吃上得估計是權貴,權貴本來就吃得上好吧。
在歐洲和黃金等價的胡椒呢?產地一百斤十倆白銀。
要知道的是,一船來自大明的絲綢陶瓷,在海外就能換十船香料啊。
而且很多香料大明能自產。
名貴木料呢?
楠木,檀香木…皇帝老兒專用和屌絲無關。
糧食呢?這個不錯,熱帶一年三熟,向大明輸入大米。
明末,西北連年大旱,饑餓的農民蜂湧參軍。
大量輸入的大米讓西北糧食成平價了。百姓勉強吃飽。
西北義軍從源頭上掐滅。
但是,糧食去西北前要到沿海港口吧。
西北平價,沿海產糧區就是賤價了。
吃得飽飽的江南破產農民不會比西北饑民戰鬥力低。
輸入糧食不成,那直接輸入錢吧。
好主意,華夏古代長期都是通貨緊縮。也就是金屬貨幣變少。
原因呢?
你看看貴族墓裏成噸的銅錢就明白了。國外也大量出土。
明亡的原因就是政府沒錢,加征農夫。有東南亞輸入的金銀的話…東南亞金銀銅貴金屬礦比中原還缺好吧。
你看看你東南亞某島土著到二戰了,大明銅錢還在流通。
孔雀國呢?
殖民孔雀國,打服土著過程中,國內隻會看到巨大的犧牲和投入,反戰是一定的,打下來就回報豐厚了?
而且孔雀國是出了名的私利,連軍餉都貪,不貪你稅金就奇怪了。
因為距離太遠,監管和鎮壓也都不易。
很容易成聽調不聽宣,最後會成分離局麵,比如米國的獨立。
下一個阿拉伯,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特產是石油,問題是征服後,要石油幹嘛?
西陸那邊不推薦去了,工業革命之前窮逼沒油水。
黑人大陸也不推薦去了,情況比東南亞還複雜。而且大明勞動力是過剩的,不用輸入黑蜀忝。
美洲奧洲你到不了,鄭和船隊多是硬帆的平底福船。好處是航行平穩載量大,壞處是抗風浪能力弱,帆難修難操,不能遠洋航行。事實上鄭和船隊也是沿海岸線航行的。總而言之,大明船隊出去殖民或經商都會虧本的。
最後一個是體製問題,一個在明末商品經濟發達都收不上多少工商稅,關稅的朝廷,你覺得他能收得上萬裏之遙的海外利稅?收不上會虧本,會虧本就不能做。
所以成祖一死,因為種種原因,在沒有轟轟烈烈的艦隊下西洋了。
到最後,林楓說道,“晚輩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高皇帝遠。””
鄭和望來,“你說說看。”
林楓道:
“離皇帝越遠的地方,皇權對那個地方的控製能力就越差,但是對皇權的威脅卻不會降低。”
“如果在海外開辟一塊新領地,總得有人管吧。然後管事兒的人有一天心情不爽了自立為王,皇帝也管不著吧,因為太遠了。可是哪天那人打回來怎麽辦?哪天有人也對皇帝不爽了跑道那裏去怎麽辦?”
鄭和點點頭,默認了說法。
這時。
白鹿忽然問道,“如果當年西方第一個遠航者哥布倫,首先發現了明朝,或者在大海上,與大明船隊相遇,此後會發生什麽?”
言外之意。
兩強相遇,誰勝誰負?
聽到美女主持白鹿提出的問題,不少觀眾都樂了。
哥倫布率領船隊。
能與鄭和率領的船隊,相互媲美?有可比性?
“係統塑造功能開啟。”
“建築公元1493年哥倫布向西橫渡大西洋進行第二次航行的規模。”
幾秒鍾後。
遠洋之外。
真就,出現了一支西陸船隊。
那是哥倫布率領的是一支龐大的船隊,共17隻船,1200多人,攜帶有武器和大量經過專門訓練的大狼狗。這是一支遠征殖民船隊。
鄭和船隊。
VS
哥布倫船隊。
兩個時空的,兩個不可能相遇的東、西方船隊,在這一刻,要相遇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