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友誼 千年前已開始

字數:6315   加入書籤

A+A-




    史料記載,鄭和第三次下西洋,船隊最遠到了東非名叫“麻林迪”的地方。

    按照翻譯不同,應該是今天東非的“馬林迪。”

    據說在馬林迪城北15公裏處的曼博魯村是一個靠海的古老漁村。

    在一片雜草叢生的墓地上,豎著兩座一人高的圓柱形墓碑,上麵曾鑲嵌有10個來自東非華夏的瓷盤,經曆千年風霜歲月後,目前隻殘存了4個。

    除此之外,

    在馬林迪市區向南約5公裏,還有一處神秘的古城遺址——格迪城邦。

    到了 16世紀中期,格迪城邦突遭廢棄,這裏生活的人也似乎在一夜之間不知去向。

    這裏的兩座建築裏,分別出土有華夏的錢幣和瓷器。

    在格迪古城發現的華夏瓷器包括各種碗、碟、壇、罐等。

    還有格迪古城出土的華夏銅錢,寫著“淳佑元寶”,根據年號判斷,屬南宋時期。

    如果有人去過馬林迪旅遊,就會看到馬林迪舊港高出海麵很多的棧橋,傳說長頸鹿就是從這裏登上鄭和船隊被送回東方華夏的。

    馬林迪古稱“麻林國”,明代出版的書籍中,記載有“麻林國”使臣曾兩次來華進貢“麒麟”,當時,長頸鹿被誤以為是神話中的“麒麟”。

    當然。

    這所謂的“麻林國”,也不算國,連小國都稱不上。

    頂多就是大一些的土著部落。

    依舊看不到任何的“城邦文明”,部落人居住的地方,還是最古老簡陋的茅草屋。

    看他們的環境,比華夏幾千年前的大禹時期,還要落後得多。

    畢竟大禹時候,已經有文字了,也使用一係列生活、工作的工具,還能燒紙各種漂亮的瓷器、青銅器等等。

    不得不讓人感慨,這都14世紀了,這片古老的非洲大陸,還是如此不開化。

    此時。

    鄭和一行人正在這土著部落做客。

    一般人留在船上護衛,一半人下船,並帶上從大明朝運來的瓷器等等。

    沒有桌椅,隻能就地盤坐。

    雙方的翻譯官,此時正在“牛頭不對馬嘴”交涉著,一邊嚷嚷,一邊比劃。

    大明朝的翻譯官,也確實有幾把刷子,沒多久,硬生生被他們簡單溝通上了。

    “大人,據這部落人的人說,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款待,即將派遣三支隊伍,前去狩獵,希望我們來自天朝上國的勇士,也前去幫忙。”

    一個老者走回來,報告情況。

    鄭和問道,“狩獵場在何處?”

    老者指著遠處,解釋說道,“東邊有河流,可以去捕魚,北邊是草原,可裂殺大型食草動物,西邊林子可以采摘多種水果與野菜……”

    鄭和皺眉,說道,“我們兩萬多人的龐大隊伍,怎夠食用?”

    老者翻譯無奈道,“大人,他們這裏的異族人,並不耕地,也不飼養牲畜,更沒有儲備糧食,想要補充船隊,唯有我們自己去獲取。”

    一番交流後,鄭和便派遣一隊弓箭手,在副將帶領下,前去草原狩獵。

    就這樣,800年前的時空,一大群人轟轟烈烈去找吃的了。

    鄭和與幾個領頭人物,要留在營地,了解這裏的人土風情,並期待能交換一些貿易資源。

    林楓與白鹿沒有待著,與一眾弓箭手隊伍出發了。

    此時的東非大草原,沒有受人類幹擾,有著大片大片的土地,繁衍生息,物種千萬。

    這次狩獵的對象,主要是角馬群與野牛群。

    獅子與鬣狗等食肉動物自然不考慮,斑馬與羚羊跑得太快,腳力追不上,長頸鹿數量並不多,大象皮糙肉厚,也不便宰殺……

    不得不說,在近千年前的時空,這草原動物數量太多,太多了。

    再有大明朝的強弩弓箭,沒多久,便已獵殺到大量肉食。

    接下來就是宰殺、烹飪等工序。

    哪怕是上萬人忙碌,也覺得太慢了些。

    切肉、挖灶,砍柴,洗菜,生火……

    上百位大明廚子也下船幫忙,並用帶來的食料,給這片海外土地上的部落人,打造一頓豐富盛宴,

    兩個不同文明的人,交織在一起忙碌著,這畫麵看著奇怪而又溫馨。

    “不敢相信,在800多年前的古代,我們東方的古人,已經與非洲的古人,曾一起交流,一起忙碌,一起用餐,並且其樂融融。”

    “我隻想說,那些鮮肉,讓人垂涎欲滴啊!”

    “嘿嘿,這是真正純天然無汙染的肉食。”

    “好肉,絕對是好肉。”

    “我也想穿越回那個時代,我的理想不大,在鄭和率領的船隊上當個小船員就行。”

    “哥們,你的願望太大了,你要是穿越,最多在明朝境內,當個普通市井小民。”

    “哈哈哈,明朝白領也不錯。”

    “你們看到了,大明的廚子在烹製食物,可不僅僅是烤製,居然還有燉湯、清蒸、紅燒、油炸等等,真是,看著就讓人流口水啊!”

    “看到了,主持人一個勁咽唾沫星子呢!”

    “話說這個節目,要裂殺這麽多的野物?不會被追究責任的嗎?”

    “好家夥,這是800年前的時空,怎麽追究,讓我們的官方人員,也穿越回去?”

    “我們的船隊,隻是吃幾頭野物,後來的西方航海家,那可是茹毛飲血,極盡邪惡,他們身上每個毛孔,每個細胞,可都透著罪惡。”

    “是啊,相對來說,我們絕對是真正的禮儀之邦了。”

    “沒想到,我們與非洲大陸的友誼,從千年前就開始了啊!”

    “現在知道了吧?為什麽我們的企業,能在這片非洲大陸立足,因為一直以來,我們華夏都是互利合作,從不欺壓別人,自然能得到幫助。”

    ……

    鏡頭裏。

    鄭和也問了同樣的話,“林楓,你來自後世,在你生活的時代,華夏還與這片陸地上的人,有望來嗎?”

    “有!”

    林楓答道,“在晚輩的時代,有許多的華夏百姓,都來到這片陸地上經商,我們的官方,也與這片大陸上的各國,建立了諸多友誼。”

    鄭和又問道,“可這裏除了林木資源,並沒有太大價值啊?”

    在鄭和眼中,這裏有的,我們的東方華夏也都有,這裏沒有的,我們也有。

    後世的人們,壓根沒有必要來這裏經商吧?

    林楓說道,“當然有價值。”

    在後世,隨著華夏“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及中非合作的不斷深化,在非洲的華夏人越來越多。

    據不完全統計,幾年前內,就有大約75萬華夏人到非洲安家立業。

    目前,這一數字仍在上升。

    如今,華夏人的足跡幾乎遍及非洲的每一個角落,包括與我國沒有邦交的非洲國家。

    與此同時,在非洲華夏人的身份日益多元化。

    他們中既有外交官、記者、學生、維和官兵、誌願者,又有企業家、農場主、商人、個體攤販,還有技術專家、建築工人和石油工人。

    他們的活動,幾乎涉及所在國的每一個領域。

    隨著他們的到來,非洲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華夏商城,湧現出一個又一個華人社區。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再孤立地成為非洲內部的“華夏區域”,而是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融入當地社會:在非華夏企業積極實施本土化戰略,在非華夏人主動學習當地語言和了解當地風土人情。

    在非洲的華夏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奮鬥在哪個領域,都對非洲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對捍衛中非友誼負有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維護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華夏派駐非洲的維和官兵忠於使命,恪盡職守,甘灑汗水乃至熱血。

    非洲是華夏派駐海外維和人員最多的地區,也是最危險的地區。

    然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險”,是他國戰友們對華夏官兵的一致評價。

    在非洲承建各類項目的華夏工人勤懇作業,不怕艱難困苦,為當地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哪怕是撒哈拉沙漠腹地,依舊有我們的工人,他們通常要忍受50多攝氏度的高溫,既要頭裹紗巾用於防沙,又要不斷往身上澆水來降溫和抗幹燥。

    他們還有人為這片土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在一千多年的交往史中,中非從不存在“奴役”與“掠奪”。在百多年來各自爭取民族獨立、建設現代國家的征程中,中非更不存在“侵略”與“殖民”。

    在新世紀全球化的大潮中,中非互相支持,攜手同行,不斷蓬勃發展。

    聽到這些。

    鄭成功若有所思道,“沒想到,在吾之後,華夏大地居然與這片土地的外族人,有著如此深厚友誼。”

    林楓說道,“前輩,未來一段時間,你們還會在這片土地上,逗留兩個多月時間。”

    史料記載,公元1413年十一月船隊出發,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

    公元1415年八月十二日回國。

    林楓的話,也傳到周圍幾個船隊高層部將。

    話語一層一層傳達下去。

    原本有些偏將的華夏船員們,開始放下了偏見,大家友好交流著。

    甚至有人隨著人家的聲樂,一起扭著歌舞。(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