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鄭和願望 看看後世海軍

字數:7122   加入書籤

A+A-




    這集對話古代航海先驅者鄭和的節目,也許很多人會有一種錯覺。

    如此強大的艦隊。

    一百多艘船隻,近三萬人的龐大隊伍,在近千年前,可以在海麵橫著走。

    對任何小國,都是碾壓式的降維打擊。

    事實上。

    鄭和遇到的問題很多,很多。

    首先是內部問題,這麽多人的吃喝拉撒,本身就是個大難題了。

    還有船員的疾病、心裏、紀律等等。

    然後是外部的地理因素,這些船隻,可比不了現代的大型貨輪,單靠人力、風裏前行,要在大海中保持航線,本身也是個極大的難題。

    同時沒有各種現代化的定位、導航輔助。

    完全依靠老式的指南儀,以及並不齊全的地圖,就能航行萬裏,絕對堪稱奇跡。

    還要麵對大海上的恐怖風暴等等呢?

    不過最讓人頭疼的,莫過於古時候的海盜,尤其是倭寇,這些倭寇可都是死人如草芥的惡魔,殺人如麻,無惡不作,簡直是彼時海上一群力量強大的孤魂野鬼。

    要克服如此多的問題,不得不說,鄭和這人絕對非凡人可比。

    節目中。

    時間流速加快。

    第四次下西洋的船隊駛回東方。

    大半年的時間。

    美女搭檔白鹿,也記錄著整個船隊麵臨的所有困難。

    海上風暴22次,其中7次颶風,5次暴風……

    海上疾病738次,其中尤以腹瀉最嚴重,奪取了上百人生命,第二嚴重的是皮膚病,同樣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患病,此外還有高燒、低溫症、頭疼、瘧疾等等。

    海上物質問題,困擾著團隊52次,在船上緊衣縮食是常事,經常要麵臨小額食物分配,肉食更是至少得可憐。

    海上匪患問題,大大小小的海戰,居然也高達48次,也許是這船隊太豪華了,沿途行駛時,不時會遇到小船襲擊,尤其是回到東南亞時,每天早晚,必會發生大小不一的惡戰,到後來,又要麵對倭寇問題。

    海上船隻問題,哪怕是經常整修,因為技術、材料等原因,回到自家港口,還是折損了近24艘船隻,每一條船沉沒,都讓鄭和無比心疼。

    這些船隻,可都是大明朝的財產啊。

    這一趟下西洋,可謂花費巨大。

    至於有沒有點賺頭?

    林楓不清楚,哪怕是有,估計也是少得可憐。

    港口處。

    林楓與白鹿,準備與鄭和告辭了。

    他們望著蔚藍的汪洋,都不禁一陣唏噓,強大的大明朝艦隊,在不久的將來,徹底消失了。

    曾經可能擁有海權的東方華夏,也將推出爭奪遠洋大海的資格了。

    這是無數人心中的遺憾。

    “你們二位,不打算進都城,對話當朝永樂帝嗎?”鄭和問道。

    “不用了,我們要對話的,是航海先驅者的前輩您。”林楓道。

    “本官隻是尊皇帝令,以萬民財富,走一走這海外世界罷了,哪怕沒有鄭和,也有其他人率隊。”鄭和在謙遜,換一個人,絕對做不到他的成績啊!

    比如虎門銷煙時,若不是林則徐,能成功銷煙嗎?

    比如橫擊倭寇時,若不是戚繼光,換一個人,還能守住沿岸城池的安全嗎?

    鄭和這一生的功績,其實並不小。

    林楓也為他做了一個總結。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麵:

    第一個是推行朝廷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

    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

    他們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明朝朝貢的使團。

    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

    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麵直接影響明朝南部的安全,一方麵極大影響了天國商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

    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政策。

    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明朝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係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

    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剿滅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有人評價:

    “東方的航海家華夏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第二個功績,是為朝廷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

    東部海上的倭寇。

    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

    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倭國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我們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

    國防也被迫采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麵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

    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製,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第三個功績,是發展海外貿易,傳播華夏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

    比如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

    當時各國都積極到明朝來朝貢,一方麵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麵得到的豐厚賞賜。

    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

    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華夏病逝。

    還有官方貿易與民間貿易,這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

    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本土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

    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

    最後一個是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鄭和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

    當葡萄國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華夏人曾幾次來到這裏。

    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孔雀國。

    還有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

    《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製的。

    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日不落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最後有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

    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裏、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可以說。

    鄭和這一生,30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交往與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

    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海外,享年62歲,永遠地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道路上。

    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哪怕千年後,也始終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

    如此高的讚譽與評價。

    讓鄭和顯得有些受寵若驚,說話都不順暢了。

    “前輩,您可有什麽願望?晚輩能做到的,一定義不容辭。”林楓問道。

    “吾,想看一看後世,華夏的海上力量。”鄭和表情嚴肅道。

    “好!”

    “在那時,我們擁有了航母、潛艇、驅逐艦、兩棲登陸艦、護衛艦、補給艦……”

    林楓說著一個個鄭和聽不懂的現代詞匯時。

    港口之外的海麵。

    忽然出現了一個個鋼鐵鑄造的龐然大物。

    他們仿佛從天而降,威武不凡。

    那巨型航母,宛如史前巨獸,似可吞噬汪洋,讓鄭和看得那叫一個目瞪口呆。

    港口上忙碌的人們,也都露出懷疑人生的表情,凝視遠處海麵。

    一艘艘現代的鋼鐵巨獸,貼著醒目的華夏旗幟標誌,橫貫在波濤之上。

    這才是真正的堅船利炮。

    還有那隱藏在大海中的超級潛艇,浮起時,好像一頭水中真龍,欲要衝天。

    “好,好,好啊!”

    鄭和眼睛冒光,連喊三聲。

    看看後世的海上力量,願望達成,此刻的他,不留遺憾了。

    周圍一個個古人的表情,他們也在堅信。

    擁有如此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在後世,足以應對任何難題。

    甚至有鄭和船員感慨:“大人,我們現在,也擁有一艘這種大家夥,絕對可以輕易征服波濤洶湧的汪洋。”

    聽到此,不少人露出歡樂笑容。

    岸上的人們,一邊看向海麵外的“現代戰艦”,一邊開始瘋狂鼓掌,呐喊,聲音經久不消,每個人,都在為800年後的新華夏,感到深深的自豪。

    這一幕,也讓不少觀眾感同身受,淚目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