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吐蕃國書,兩國交好
字數:4366 加入書籤
坐在最上麵的李世民隨即起身,背負著雙手在原地走了幾個來回。
“克明所言甚是,吐蕃國雖然是番邦的大國,但說到底也不是中原之人。”
“我大唐開國至今已經有九年了,除去早些年處於亂世之外,也還是有過幾年安穩日子的。”
“可這吐蕃早不來玩不來,偏偏在我大唐剛剛敗了突厥,又遭遇了大雪的時候來,若是沒有什麽企圖,朕是絕對不信的。”
“正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諸位務必謹記,斷然不能給這番邦小國以可趁之機!”
這幾位朝中重臣紛紛站起來朝李世民行禮,表明自己絕不會有什麽紕漏,一定將李世民的吩咐記在心中。
“既然如此,那就擬旨吧。”
“讓邊防守將派遣一支精銳的千人部隊護送吐蕃使團,一路上保護吐蕃使團的安全,命令沿途各州府放開道路,準備物資,不得加以阻攔。”
“傳令鴻臚寺那邊,由大鴻臚李道宗主持,趕在吐蕃使團到達長安前,務必將一切禮儀和迎接儀式準備妥當,不得有誤。”
“傳令禦林軍和禁軍,加強宮中戒備,提升守衛。”
“傳令京兆府和金吾衛,這些日子確保長安治安,誰要敢在這個空檔出亂子,朕饒不了他。”
“房玄齡和杜如晦,務必在吐蕃使團到達之前,完成賑災事宜,彰顯我天朝上國的氣勢!”
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紛紛站起來,一起朝著李世民行禮。
“臣等遵旨!”
接著才先後退出了李世民的書房……
等所有人都離開之後,李世民冷厲的麵容一收,長歎一口氣,半躺在自己那張椅子上。
“吐蕃,吐蕃,什麽時候來不好,偏偏趕在這空檔?”
“如今大唐國庫空虛,節衣縮食,舉步維艱,真是多事之秋呐。”
“又忙起來了,不能去秦府蹦迪……”
“啊,不是,不能去秦府探尋強國利器了,唉……”
……
在李世民的命令之下,整個長安城迅速動了起來。
沿街開始了治安和風氣的整治,一隊隊禁衛開始充實皇宮各個角落,守衛森嚴程度更是以往的數倍。
很快,吐蕃來使的消息,迅速傳遍了長安。
長安城街頭巷尾的百姓們,每日都在津津樂道的討論這事情。
在緊鑼密鼓的布置下,吐蕃國的使團一路穿過州府,迅速接近長安城。
前後大概五日的時間,多達五百人的浩大使團就出現在了長安城。
由江夏王李道宗,以大鴻臚的身份對使團進行了接待。
在使團到來的當天,李世民就宣布第二日清晨召開朝會,專門接待吐蕃使臣。
……
武德九年十二月末。
大唐天子李世民在長安皇城的太極殿接見吐蕃使臣,朝中五品以上文武百官全部出席。
“鐺!”
在朝會宣布開始的那一刻,懸掛在皇宮中的巨大銅鍾被幾名侍衛合力敲響,鍾聲瞬間籠罩整座皇城。
在第一下鍾聲之後,鼓聲也隨之響了起來。
李世民的身影才太極殿側邊出現,緩緩坐在了天子的寶座紙之上。
群臣頓時三呼萬歲。
直到李世民示意眾人平身,響徹皇宮的鍾聲和鼓聲才停了下來。
“宣吐蕃國使臣上朝覲見!”
一道道聲音傳了出去,幾名相貌和中原人明顯不同的外邦男子,被侍衛領著上殿。
在這幾名男子的身後,是幾件用紅綢蓋著的東西。
一正二副三名使者走到指定的位置,隨即一起跪倒在地,給李世民行了一個大禮。
“使臣普耶,參見大唐大皇帝陛下!”
兩旁看著的文武百官都暗自點頭。
吐蕃國使者的禮儀是做到位了,最起碼在稱呼和行跪拜禮上符合標準。
李世民臉上帶著笑容,但心中卻很平靜的開口說道:
“幾位使者平身吧!”
普耶站起來之後,又對李世民行了個吐蕃本土的禮儀表示尊敬。
隨後才說道:“尊敬的皇帝陛下,下臣此次前來,正是奉了我國新任讚普鬆讚幹布的命令。”
“給您帶來最虔誠的祝福!”
“願您福壽無疆!”
李世民笑著說道:“感謝貴國讚普的好意,也替朕轉達對他的祝福。”
普耶躬了躬身,接著轉身解開了身後第一件物品的紅綢,顯露出了裏麵的一份文書。
“啟稟大唐皇帝陛下,這是讚普親手所書寫的國書,在此由臣敬呈於您。”
李世民端坐了起來,隨後一旁伺候著的宦官連忙快步走了下去,雙手從普耶手裏接過了國書。
國書上的內容很簡單,先是吹捧了一下大唐的國力強盛,富有四方,
接著謙虛了一下吐蕃國實力弱小,夾縫中求沈村,然後表明希望兩國之間友好共處。
李世民看完之後,把國書放到了一旁。
接著和顏悅色,麵帶笑容的對普耶說道:“貴國讚普在國書上所說,希望你我兩國之間友好相處,更希望此後往來不動兵戈。”
“這其實也是朕的意思,我大唐願意和吐蕃國友好共處,邦交往來。”
“你我兩國之間理應世代交好,以求千年長存!”
李世民的禮儀和場麵話完全做到了位,不管心底裏是怎麽想的,但最起碼明麵上是和善無比。
反正嘴上答應幾句,又根本不損失什麽,至於究竟是不是保持和平和長久共存,完全要看唐朝的需要。
真正要打的時候,並不會在乎這份所謂的國書。
畢竟華夏千年的曆史,浩如煙海的史冊,都在說著一件事——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簽或者沒簽過的紙,都不過是廁所裏的紙罷了。
國書,不過是貴點的廁紙而已。
而普耶在聽了李世民的話之後,當即再一次跪拜下去。
“陛下請放心,下臣一定一字不差的將您的話轉達給讚普,想必讚普也一定會對此感到欣喜。”
“願我吐蕃與大唐世代友好,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