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戰爭的起步走向
字數:6594 加入書籤
就在阿桂的明悟還沒有傳到京城乾隆耳朵裏的,而海寧的想法又不可能被這群清朝的君臣父子所知道的時候,環球集團的高層給乾隆的建議帶來了一條絕佳的回複,他們同意了紀曉嵐提出的技術交換的方案,唯一讓皇帝感到有些不滿的是,他們獅子大開口的索要了大批的礦產和鹽田。
不過正如海寧之前所預料的那樣,皇帝和他的大臣們都認為,既然技術的交換要遠遠比融資合作顯得重要,那麽交換的價格稍微高一些,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經過了一係列的糾結之後,朝廷在原則上同意了與環球集團的進一步合作。
但這還不是所有的要求,環球集團認為即便交給清帝國足夠的技術,其境內也缺少足夠的人才來實現具體的操作。因此大清朝廷必須派出足夠數量的留學生,前往環球集團的各級教育機構進行學習。
對於這一要求,清朝上下都感到了莫名其妙,因為在大清境內環球集團已經建立了許多學校。很多人認為,這些學校已經足夠用集團報紙上的稱呼,也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體係來形容了。
但是顯然集團高層並不是這樣認為的,而且,他們雖然委婉,但仍然不是尖酸刻薄的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建議。那就是那些學校之所以沒有起到預想當中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大清帝國所實行的科舉製與之嚴重衝突。
從某些孩子的實際遭遇來看,自從他們學習環球集團帶給他們的那些知識有文化之後,大清帝國的主流教育就已經視其為一端,這樣他們在社會上受到了許多排擠,這些排擠甚至有可能來自於親生父母的打壓,他們不認為孩子學習這些東西是將來有用的。
至於社會上的那些朝向,無論是來源於同齡人的還是來源於其他大人的,都足夠給這些弱小的心靈帶來足夠的衝擊,海寧已經不止一次的要求清朝的當地政府管控那些在這一事件上挑起事端的人,有一些比較開明的臣子,也選擇了積極的配合,但時至今日總體上來講所起到的效果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至少,清帝國現有的水平根本無法抽出足夠的人數來接受這些新技術的培訓工作。甚至海寧還大膽而又虛偽的表示,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沒有考慮夏清帝國傳授進一步的技術,因為經濟國在人才儲備這方麵與歐洲的某些國家是在相去甚遠。
這樣的說法自然讓乾隆皇帝大為光火,他甚至一度懷疑紀曉嵐的分析是否是正確的。不過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種地步,派遣足夠的學生和年輕人去掌握新的技術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他也顧不上爭取那些潛伏在環球集團內部的頂尖人物,祝他兒皇之的準備起了留學生計劃。從皇帝的角度來講,這也是一次完美的安插眼線的機會。
隻不過在保守的大廳,朝廷內部,仍然有許多人認為貿然的接受環球集團的教育,很有可能會製造出一批不再忠於大清朝廷的人。有一些霸氣自己已充當的官員甚至認為不應該派遣漢人前往環球集團進行學習,因為海寧本身就是一個漢人,他很有可能對光複大明江山很感興趣。
坦白的講,乾隆皇帝對這樣的擔憂,從來就沒有放鬆過警惕,要不然他也不會費盡心機的安插那麽多人進入環球集團的內部心甘情願的為他們的戰爭所服務,但是現在他已經越來越意識到環球集團的強大之處,在對方仍然將自身視為盟友的情況之下,任何過於明顯的懷疑和猜測都是不夠明智的。所以既然他們得到了派遣留學生的邀請,那麽無論如何都要表現出一種友好的態度來。
另外他認為大清朝廷當中,還是有很多人在乎國家根本的。從一些簡單的反對意見當中就可以看出那些還沒有被召集起來的留學生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擔憂,相信他們回來之後一定會有更多人將注意力聚焦在他們身上,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還有人能夠成功的造反,那麽大清朝廷,說不定真的就已經到了行將就木的時候。
所以從乾隆皇帝的角度來講,某些看起來危險的事情,實際上仍然是可以做的。唯一讓人感到有些不太放心的是,那樣的內部爭鬥會不會影響到大清帝國在海外貿易上的布局?如果最終錯過了這次歐洲戰爭的時間段,說不定這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將會化為泡影。
好在,以前與環球集團進行合作的那些項目,如今也已經多多少少的收到了一些回籠的資金。這個批次的移民也已經通過自己的農業生產和簡單的工業水準,創造了越來越豐厚的賦稅收入和關稅收入。
現在的乾隆皇帝已經越來越後悔,在當初進行談判的時候,就不應該給環球集團的關稅開放那那麽大的口子。那些被他免除掉的關稅,如果轉化為實際收入的話,將來逐步應付接下來好幾年的戰爭。
不過但是從上個月匯總過來的情況來看,即便有些事情沒有樂觀到那種地步,接下來幾年的戰爭應該也會在相對富裕的情況之下進行,目前唯一有所影響的是,對於一個遼闊的大陸國家來說,環球集團所擅長的海上運輸並不能很好的幫助大清帝國解決後勤問題。
但乾隆皇帝也已經對此非常滿足了。雖然平準戰爭還將繼續下去,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未來的幾年裏,大清帝國應該是這世界上最為和平的國家之一了,有時候乾隆皇帝甚至會忍不住去遐想,如果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宣傳的話,說不定可以引進一批歐洲的人才,他如今已經知道當年俄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歐洲人才的不斷吸納。為此他甚至已經專門請教了海寧,不過至今為止還沒有得到海寧的正式回複。
海寧不是不肯回複他,實在是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才好。正如阿桂之前所想的那樣,在一個各項利益甚至是利益流通的渠道,都已經被貴族和相關事例人物牢牢綁定的國家,人才真的能夠給他們帶去很多改變嗎?
更何況,大清帝國的曆史上並不缺少郎世寧這樣的外國人才,但他們能夠給清帝國帶去的是什麽呢?是嶄新的學識嗎?是足以推動曆史變革的先進技術嗎?這些或許都有,但他們都沒有改變本質的麵目。
所以無論從原理還是現象上來講,乾隆皇帝的這種希望,都跟幻夢沒有什麽區別。
但這種話,海寧是並不太方便直接講出口的,他又不是魏征那樣的忠臣,他甚至連個臣子都不算,為什麽要對一個皇帝如此誠懇的進行交代,而且還是在對方不一定願意接受的情況之下。
所以,他機智的選擇了留在戰場上,繼續無意義的遊蕩。
在這遊蕩的過程當中,他又得到了一係列外部消息。
1756年5月1日,法國和奧地利結成了防衛同盟。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把防衛同盟升級為進攻同盟了。正如考尼茨·裏特貝格所料想的那樣,現在,對腓特烈大帝的合圍已經完成:俄羅斯將從東北,法國將從西麵,薩克森和奧地利則從南麵對普魯士發動進攻。
從這種情況看,形勢對普魯士極為不利,因為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的國家都聯合起來反對它,盟友英國顯然不可能在歐洲投入太多的兵力,英國此刻的注意力正集中在海外。所以,如果從理智的角度來講,普魯士國王最好選擇老老實實的待在家裏,什麽事情都不要冒險去做。但考慮到防守同盟有升級成進攻同盟的可能,腓特烈國王的選擇其實已經不多了。
對於熟悉曆史脈絡的穿越者們來說,幾個月之後,腓特烈二世的第一槍打得多少有些令人意外。用他的話語來講,所有進攻策略的第一選擇,是且永遠隻可能是薩克森。他為此做了許多精密的準備,因此戰爭開打之後,勝利並沒有多餘的理由離開他的掌控。
那樣一場幹淨利落的勝利,自然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不過技術角度的生命,並不能超脫某些人在戰略上的分析。普魯士對於薩克森的攻擊,顯然是奧地利考尼茨親王最希望看到的,因為根據1756年5月1日的《凡爾賽協定》,除非普魯士有明顯的侵略行為,法國才會反普。現在,奧地利如願以償。
從曆史的角度來講,普魯士似乎可以等到對方將防守同盟升級成進攻同盟之後再動手,但從軍事的角度上來講,那個時候的敵人顯然可以準備得更加充分,而普魯士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國王不可能不先發製人。對於這樣的決斷,很多人都想起了二戰時期的日本,所有戰術上的所謂聰明睿智,最終都無法對抗戰略上的力量差距。很難想象,像腓特烈二世這樣的偉大君主,竟然支用有昭和腳盆那樣的水平。
當然,普魯士是因為外部的安全狀況發生了改變而不得不走上主動進攻,之路的這和謀求擴張的野心是兩碼事。至少從直接論述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普魯士並非全然沒有擴張的想法,而且也正是這樣的想法,才引發了這位一係列國家對他的敵對,但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刹那,普魯士國王所想的恐怕更多的是如何保衛自己的家園,爭取自己的勝利和保護既有的勝利果實。
但這些因素上的差異,並不能讓他從技術角度脫離被動的苦海。同樣也因為這個因素,海寧在感情上也無法與這個人站在一起,所以,他雖然與普魯士已經達成了許多秘密協議,但隻會在戰爭後期才會考慮予以實踐。
哺乳室的上上下下,如今仍然有很多人都還不知道海寧的那些想法。如今的五月,他們的軍隊也仍然在集結當中,對於薩克森的攻擊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現在的他們甚至聞不到任何被動的氣息,奧地利人在他們麵前仍然如同之前的王位繼承戰爭那樣不堪一擊。整個普魯士軍隊都在國王的振奮之下蠢蠢欲動,試圖用他們的長刀和滑膛槍為國王爭回凱旋的榮譽。
但時代發展到這個地步,每一個君主的榮耀都已經不是那麽輕易能夠獲取出來。誰都已經無法再成為凱撒和查理曼大帝那樣的人物,哪怕是強悍的喬治二世也是如此。
對於英國人來說,它們的這場戰爭其實已經開始了許久,雖然在梅諾卡島戰役爆發之前,戰爭的主要場地還在美洲,而且規模進行的也不算大,但是,隨著戰爭的陸續進行,越來越多的人也感受到了力不從心。
在已經過去的最初三年裏,英國士兵的口袋裏始終沒有幾塊叮當作響的硬幣。起初,人們熱情高漲,幻想著迅速取勝,並就此一夜暴富。1756年5月,當博斯考恩在追逐一支開往北美的法國艦隊之時,他還樂觀地給他的妻子寫信:“如果這些法國貴族這次沒能逃出我的手掌心的話,那他們就要為我們的房子和家具支付賬單,更不要說還有給孩子留的份。”
但是,這一次卻令芬妮·博斯考恩大失所望。她的丈夫沒有從法國人手中奪得一分一厘,而法國人卻順利地抵達了目的地。次年,另一個由18艘戰艦和5艘護衛艦組成的法軍中隊也順利逃出。
對法國的封鎖依然持續。英國人試圖在哈裏法克斯和新斯科舍建立新的軍事設施。其中就包括一個修理船隻的碼頭。在那裏,人們將戰船傾斜過來,以便填補船身上的縫隙。為了保證行駛的速度,他們也會將附在船體上的海草和藤壺刷去。直到1759年之前,人們都無法做到這一點。而在1759年之後,英國人就能在不將戰船拉回英國的情況下,在美洲的水域裏維持一支至少由8隻船組成的中隊。這些準備工作最終會帶來回報,不過這需要時間。
從當時英國人的角度進行回顧的話,從1756年到1757年,英國一直在有條不紊地為後來的入侵戰爭作動員,盡管這是極為緩慢的。此時的英國麵臨著一個充斥著危險的世界:英國從地中海撤軍、麵臨著被侵略的危險、英國短暫失去對大西洋的控製、在加拿大和印度爆發的起義以及因普魯士人的失誤而導致漢諾威門戶大開。這一切都令當時的英國人深感不安,並責備一個看起來既困惑且無能的政府。在議會內部,議員們均就是否發動戰爭進行了詳細的討論;而在議會外,深感政府無能的記者們和社會活動家們也在大聲疾呼,希望發動戰爭,乃至更多的戰爭。
當然這一變化的跡象,在1756年的5月份還不算明顯,威廉-皮特的那個在英國曆史上留下了赫赫聲名的人物,此時還在忙著宣講自己的觀點,而且他的觀點也並不像後來那樣成熟和犀利。
至於普魯士人的失誤,這倒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英國國王的老家漢諾威其實距離普魯市的大部分領地都有些遙遠,相反的法國,人的本土反而距離那裏更近一些,所以無論鋪路是怎麽防守漢路威都有實現的可能更何況從海寧的角度來說,如果可以,他也希望將這塊土地,與如今已經掌控的洛林公國和南尼德蘭連在一起。
當然這樣的做法很有可能會迅速遭到英國的反對,不過,這主要是因為喬治二世對老家還有所眷戀,但這個老頭兒已經活不了多久了,而他的繼承者喬治三世自幼就生活在英國,對於漢諾威王朝的某些堅持,恐怕就不如他的祖輩那樣強烈了。
當然即便是那樣,海寧的行為也有可能意味著許多危險,所以他必須審慎的去分析這件事情。好在他還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去進行這一係列的操作,現在的他依然在時間上掌握著最大的優勢,甚至他仍然在悠哉悠哉的流竄於中亞的各個戰場上。
甚至他還有時間去閱讀一些並非環球集團出版的報紙,比如一家叫做《百科全書報》的刊物就引起了他的興趣。
所有物理學家都在尋找地震原因,很多科學院為此設立獎金,各個中學隻關注那些殘酷事件……總之,所有人想知道自然的秘密。一個人猜測是地下的突然爆炸,因為炸藥的主要成分——鐵屑、硫黃——存在於地下,裏斯本地震後,空氣裏有硫黃的味道。
裏斯本地震是去年十月發生的事情,但半年多之後,人們似乎才對此產生了廣泛的興趣。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消息傳遞的落後——這已經是環球集團上下所熟知的事情了。
而這一次,他們已經在設想要不要利用消息之後這個因素來做些什麽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