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求道之路(上)
字數:3317 加入書籤
懷揣著對未來殷切的期盼,成袞紮布不久之後就啟程率師北伐。而萬裏之外的腓特烈二世,卻也在這個時候賭上了整個普魯士的命運。
隨著動員命令在上個月下達,越來越多的士兵開始在境內集結,不同房區的將領甚至已經接到了針對性的計劃任務,比如哥尼斯堡就在6月22日收到了準備防禦俄國進攻的命令。
不過他們並不知道俄國的準備周期要遠遠比他們想象的漫長許多。甚至這其中還出現了一係列他們無法預料的,更加遙遠的因素,比如來自北美洲的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體現為一種對時間的浪費。
海寧之所以浪費這些時間,是因為他想要從北美洲尋找一種新的答案,為此他正在嚐試去部署另外一盤大棋——他想趁著歐洲大戰到來之前,找出一種較為通用的,針對已有土地的治理方法。
這盤棋比較複雜,光是了解相關的背景,恐怕就會發揮很長的時間。而執行起來之後,這種情況恐怕會愈演愈烈,甚至海寧已經聽說了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北美洲的人口數量似乎不足以支撐這種複雜程度。不過這隻是個玩笑而已,因為這盤棋牽扯到內內外外許多方麵的利益,因此其複雜程度並不完全來自於本土的各種因素。
而且,本土的各種因素,往往並不為曆史學家們所關注,隻有一些本土的記載,讓後世的美國本土學者津津樂道。在這種情況之下,海寧所能夠收集到的資料當中,關於本土情況的比重就大幅度下降了,因此一定程度上他們甚至不去重視這方麵的東西。
但這肯定不是正確的。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裏,他正在積極的尋求對本土的美洲殖民者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
在以伊莎貝拉為代表的新移民村莊出現之前,海寧和環球集團觀察北美殖民地細微之處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他們的老朋友弗蘭克林,所以他們觀察的重點在於賓夕法尼亞地區。
說起這一地區以及臨近的幾個殖民地,或者幹脆是英國不列顛島的主要城市都不得不提到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群體,那就是貴格派教徒。
貴格派也叫貴格會。英語通用名稱為Quakers,又名教友派、公誼會,即theReligiousSocietyofFriends,這也是他們的正式名稱。
其大致興起於17世紀中期的英國及其美洲殖民地,創立者為喬治·福克斯。“貴格”為英語Quaker一詞之音譯,意為顫抖者——這一名稱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是貴格會建立之初,在聚會時常有人激動得顫抖而得此名。但也有人傳說稱是他們的創立者,福斯特在祈禱時與上帝麵前不斷顫抖,才有了這樣的稱呼。
相對於前一種說法的單純狂熱來講,後一種說法頗有一些人格崇拜甚至陰謀論的味道。而且貴格會在很多形式上與當時的教派特色並不一致,反而擁有著更多世俗權力的痕跡。
貴格會的特點是沒有成文的信經、教義,最初也沒有專職的牧師,無聖禮與節日,而是直接依靠聖靈的啟示,指導信徒的宗教活動與社會生活,始終具有神秘主義的特色。這看上去是一個組織不夠成熟內部相對散亂,而且極其容易被影響,野心家篡奪最高名義的狂熱組織,對我們來說,他甚至多多少少的帶有一些太平天國的味道。不過他們終究沒能在曆史上做出什麽像樣的成就來。
18世紀算是他們發展的頂峰期,此後他們的人數和規模都有縮減的趨勢,待到21世紀左右的時候,全世界的相關成員大爺隻有20餘萬人,主要集中於美國,有112190人,其他人數較多的國家有肯尼亞33000人,英國20250人,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共約2000人,德國、荷蘭、法國、瑞士也有少數教徒,該會國際組織為“世界公誼協商委員會”,總部設於英國伯明翰,在主要國家設有分部。
但是在1756年的北美殖民地,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卻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隻不過海寧對這種影響力的認知並不源於這種影響力的形成過程。而是源於法國與英國之間的殖民地戰爭對這種影響力所帶來的巨大威脅。
這種威脅並不是海寧的法國盟友們直接帶來的,他們隻是加速了這一過程,因為貴格會的敵人有很多其中之一,甚至包括身處大洋彼岸的倫敦政府。
至於其中之二之三,那說起來就更加複雜了。
到1756年春天,即便是賓夕法尼亞貴格會教徒中最為極端的那批頑固分子也忍不住開始懷疑,他們是否能長時間地照舊在堅持他們原則的同時掌握政府權力——這一權利形成於對早期移民的管束和控製,但如今卻逐步受到了挑戰。
受到挑戰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外的美麗包裝和對權力的野蠻訴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早在1702年,詹姆斯·洛根就向威廉·佩恩報告:執政“不符合他們的原則”,十八世紀前半葉的事態證實了他們的敵人一再重複的指責,即“執政與貴格會派宣稱的原則絕不相容”。
在危機時刻,這種衝突已不再僅僅在賓夕法尼亞的貴格會派統治集團和固執的倫敦帝國政府之間展開。賓夕法尼亞有三大派互相爭鬥。一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大眾派,它的成員中包括了開明的貴格會教徒,既反對信仰方麵的絕對教條,也反對寡頭製統治。他們提出了一個建立民兵的法案,要求所有人都承擔軍事義務,否則須交納罰金,而軍官由士兵民主選舉產生。
貴格會教徒不一定非得拿起武器,但需要以支付防務費用來助一臂之力。反對富蘭克林一派的是貴格會教徒中的極端分子,由拒絕為任何軍事目的納稅的伊斯雷爾·彭伯頓之類頑固的和平主義者領導。與上述兩派相對立的是領主及其總督,他們不願由領主承擔理應由貴格會教徒繳納的費用。他們害怕用民主方法選舉民兵軍官,但也不同情和平主義。
盡管反對貴格會的情緒不斷高漲,該殖民地的非貴格會派人口也在逐漸增加,而且曆任總督也對貴格會很惱火,但貴格會教徒在1756年開始時仍然控製著政府。這一年,貴格會教徒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大概不足四分之一,但賓夕法尼亞議會的三十六個席位中,他們卻占了二十八個。而且,頑固分子是其中最有影響和最積極的。
這時,一件事情的發生讓賓夕法尼亞地區的三方絞殺陷入到了更大的漩渦當中,隨著英法殖民地的衝突,一些為法國人賣命的印第安部落遭到了英國人的血腥報複。於是在邊境地區就出現了一係列的大屠殺,這當然是不人道的,也是極其容易引起句式變換的,而且對於掌控著政府的輝格派來說是最為不利的。因為他們被認為理應對這樣的事件負責,畢竟權力在他們手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