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遠方的信件(一)

字數:3334   加入書籤

A+A-




    得到真相之後的若則一世從表情上看去應該是陷入到了最大的震驚當中,海寧猜測在此之前,他應該是不知道他的寵臣蓬巴爾侯爵究竟做了什麽事情。

    如此說來對於一名君王,甚至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遭到最信任的人背叛肯定是一件不好受的事情。反正不確定他能不能從這次打擊當中走出來,走出來他又會采取怎樣的措施。不過綜合來看,他的那位老朋友恐怕無法再繼續充當葡萄牙王國內閣首相的位置了。

    至於國王會采取什麽樣的具體措施,海寧甚至已經沒有什麽興趣了。一旦兩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裂痕,哪怕是公爵依舊如同曆史上那樣死於非命,恐怕這位侯爵也將會在不久之後不起後塵,出來混的早晚都是要還的,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海寧在這裏隻能祝那位侯爵好運了。

    結束了這關鍵的一步之後,海寧遇到了自己的農莊,不過他剛剛進門,就得到了一條讓他有些震驚不已的消息,遠在萬裏之外的乾隆皇帝竟然破天荒的給他寫了一封信。

    自從平準戰爭結束之後,雙方因為軍事合作的驟然減少,而沒有了太多往來信件的必要,就連一直活躍在西域的環球集團駐軍,如今也已經迅速減少。畢竟歐洲戰場已經進入白熱化,海寧也需要按照約定的那樣,將自己的軍隊調集過來了。

    可偏偏就是因為這個,乾隆皇帝提出了小小的意見。因為他要進行的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目前還需要環球集團和海寧給他繼續提供軍事上的援助。這件事情說起來還要從一年之前開始。

    自清廷發起平準戰爭以來,由於準噶爾反複叛亂,清軍受到重大損失,班第、鄂容安、策楞、玉保、和起等將帥及重臣都先後戰死,其中不少人都是被叛軍以投降為名誘殺的,這令乾隆君臣對準噶爾人的信任感喪失殆盡,以致“帝怒於上,將帥怒於下”。

    兆惠在從伊犁撤回巴裏坤的途中,嚐夠了眾多準噶爾部眾降而複叛的苦頭,回到巴裏坤後即奏請將複叛部眾盡行剿滅。乾隆也早已失去耐心,他對前兩次平準戰役進行檢討,認為準噶爾降眾多係畏威降服,實質上“反複狡詐,飾詞投順,旋即生變”,而自己對準噶爾降眾過於寬大,這才導致了兩次戰役都損兵折將,功虧一簣。他預計此次出兵,準噶爾叛軍迫於時勢必然還會大批投降,但隻要清軍撤回內地,則又會故態複萌,從而使得平準成果再次毀於一旦,“前事可為明鑒”。

    早在第三次平準戰爭開始前,兆惠等前敵將領便接到諭令,要求嚴厲處置準噶爾降眾,“盡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準噶爾各部中真正得以豁免的,隻有策淩的杜爾伯特部和達什達瓦之妻所部,前者自歸附後一直對清廷表示忠誠,後者在阿睦爾撒納初叛時即遷至巴裏坤,依附於清軍。除此之外,其餘部落無一例外都有降而複叛的曆史,戰爭開始後,清軍對他們進行了大範圍剿殺,其殺人之多,超過了一般戰爭的範圍,不但參與叛亂的首領、宰桑及其部屬被一律處決,就連已經投降的部眾也遭到大量殺戮。

    由於害怕就地殺戮會驚動尚在抵抗的部落,從而使得他們更加殊死相抗,清軍采取的方式是先將被俘或歸降部落頭目送至京城,所屬部眾移往內地,其中丁壯者一過巴裏坤就殺,“所餘妻女老弱,分賞官兵為奴”。這是**裸的大屠殺,很難讓人為之辯駁,就連清廷自己也覺得傳出去不好聽,在官書中一律都稱之為“辦理”。

    在進行第三次平準戰爭的當年,準部抵抗軍尚分為四支,每支各一兩千人,伺機出沒,襲擊清軍。至次年,準部的抵抗終於瓦解,餘眾分散逃入山穀僻壤及川河流域。兆惠、富德分兩路進行合圍搜殺,準噶爾人在失去抵抗能力和意誌後,已形同刀俎上的魚肉,據說即便數十戶至百戶的中小部落也都集體放棄了抵抗,清軍在屠殺時將壯丁喊出,按次序斬殺,而被害者均“寂無一聲,駢首就死”。

    從內亂到三次平準戰爭,準噶爾已飽受兵火及瘟疫的威脅,很多人被迫改變部族身份,背井離鄉逃往外地,清軍的濫殺更使得準噶爾地區人口銳減,“種類盡矣”。有關資料表明,戰前準噶爾有二十餘萬戶,六十餘萬人口,經此大劫,幸存者僅十分之一,“數千裏內遂無一人”。很多年後,詩人龔自珍途經準噶爾,發現“若烏魯木齊,若伊犁,東路西路,無一廬一帳是阿魯台故種者(準噶爾所部及其親近者)也”。

    準噶爾就這樣悲劇性地淪為了一個地理名詞,對此結局,準噶爾人似乎也早有不祥的預感,其古老文獻中曾記載道:“準噶爾在由於善戰而聞名的噶爾丹時代過去以後,各地的風水先生經過卜算,預言準噶爾政權不會由於外部因素瓦解,而有可能屆時從內部瓦解。”

    自明代至清初的四百多年間,準噶爾一直是西陲邊患,同時那段曆史時期也正值俄羅斯積極東擴,乾隆分封四汗,既是要通過“以準製準”“眾建而分其力”的辦法,消除長期以來的這一邊疆大患,同時也有阻礙俄國東擴的用意。需要指出的是,乾隆最初並沒有打算將準噶爾歸入版圖之內,然而局勢的演變出乎意料,阿睦爾撒納反叛把所有計劃都打亂了,及至平定叛亂,原有準部首領及部眾已被誅戮殆盡。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乾隆想分封都不可能了,他也隻好放棄初衷,歎息著說:“此或上天將以全部衛拉特(指包括準噶爾在內的漠西蒙古)賜我國家耳!”

    就在平準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當年,乾隆將天山南北和巴爾喀什湖一帶命名為“新疆”,寓意為“故土新歸”。根據他的指示,清廷後來在伊犁設置了伊犁將軍府,伊犁將軍由皇帝直接任命,全麵掌管新疆事務,另在部分地區引進了內地郡縣製。

    為了恢複新疆經濟和就地解決駐軍口糧,乾隆先後從內地遷去大批移民,與駐軍一起進行屯田、屯牧。這一措施頗見成效,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屯田已達五十六萬多畝,陝甘總督文綬前往視察,從巴裏坤走到烏魯木齊,一路都能看到地肥水饒、商賈雲集的興旺景象。

    據文綬說,他在巡查中曾遇到過內地前來當傭工的老百姓,他們也反映新疆地廣糧賤,傭工一個月可拿到一二兩銀的工錢,生活上綽綽有餘。雖然文綬所述可能有些誇張,但新疆經濟在戰亂後得到快速恢複和發展,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其實準噶爾索布到了這種地步,想讓經濟不去恢複都是很難的,因為破壞的實在是太嚴重了,但凡做點兒什麽都可以歸屬於經濟重建的範疇。

    另外清軍對於當地百姓的殘害,也因為環球集團的參預並沒有演變得更加惡劣。雖然壯丁還是大部分都被殺死了,但環球集團還是在巴裏坤附近買下了不少人口,尤其是那些婦女兒童,環球集團非常願意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生存的安置點。他們家會沿著蒙古移民的遷徙線路穿過哈薩克草原之後到達伊朗境內,然後從那裏的港口出發前往世界各地的環球集團殖民地。

    不過,即便海寧采取了這樣那樣的措施,也無法阻止清朝的凶殘惡名在天山南北傳播。這樣一來一星期開始就不願意沉浮於清朝的人,終於找到了借口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些人的躁動不安也就成為了乾隆皇帝,仍然希望環球集團給予他們以軍事支持的緣由。(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