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遠方的信件(三)

字數:4369   加入書籤

A+A-




    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乃政教合一的首領,在當地的號召力和煽動力很強,在他們下達號令後,葉爾羌、喀什噶爾、和闐等城的數十餘萬回戶都群起響應。當然也有例外,庫車城大伯克(天山南路對官員的稱呼,有大小之分,此處為城主)鄂對深感清軍兵力強大,不可輕視,庫車在地理位置上是進入南路腹地的門戶,一旦清軍征伐此地,屆時庫車將首當其衝,第一個倒黴。

    鄂對是黑山派信徒,與作為白山派領袖的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之間本身就存在隔閡,他思前想後,覺得不能給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當炮灰,便帶著親信直奔伊犁投奔清軍。

    坐鎮伊犁的兆惠已經按照乾隆的旨意,任命副都統阿敏道為回部招撫使,準備讓他前去天山南路執行招撫任務。鄂對的到來及其報告讓兆惠更加確信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有不軌之心,但他又被另外一個渠道的不實情報所誤導,以為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懾於兵威,還在首鼠兩端,觀望形勢,尚不敢貿然與清廷決裂,因而“回城地方並無事故,毋庸多帶兵前往”。

    兆惠讓鄂對與阿敏道同行,一道前往天山南路對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進行勸諭,但隻交給他們一百名索倫兵和三千名厄魯特兵。

    當招撫部隊行至庫車城附近時,突然在路邊發現了三具被害者的屍體,鄂對騎馬過去一看,竟然都是他的親屬,不由下馬大哭。哭完之後,他對阿敏道說:“這都是我留在庫車城內的家人,如今被殺害,說明霍集占已發現我的行蹤並控製了庫車。我們隻有八旗兵一百人,其他的厄魯特兵都是新附的,人心不一,焉能與戰?我們不能貿然進城,而應該立即報告朝廷,重新部署,這才是萬全之策。”

    阿敏道對此地的情況不太了解,覺得鄂對未免草木皆兵,大驚小怪,就沒有聽從其建議,又繼續前往庫車城。

    不出鄂對所料,正是霍集占殺害了鄂對家人,他在控製庫車城後,重新任命了庫車城伯克,並增兵加以防守。清軍到了庫車城下一看,新任伯克克呼岱巴爾不但緊閉城門,拒絕他們入內,還派出一千多人的騎兵出城進行攻擊。

    阿敏道是蒙古鑲紅旗人,父親在康熙朝的征討噶爾丹之役中立下過軍功,阿敏道子襲父職,在平準戰爭中亦屢建戰功。他們這些職業軍人來到此處,最不怵的就是打仗,於是當即揮師掩殺。

    清軍雖遠道而來,卻遠不像霍集占所認為的那樣不堪一戰,轉眼間,四十餘名當地騎兵便人頭落地,其餘軍隊趕緊逃回了城內。

    阿敏道下令包圍庫車城,他質問站在城頭上的克呼岱巴爾,說你們為何還不歸順“天朝”。克呼岱巴爾給他打馬虎眼,回答說我們早就歸順“天朝”了呀,但是準噶爾是我們的仇敵,你現在身邊帶著這麽多厄魯特兵,我們害怕,不敢開門,更不能放厄魯特兵入城。

    阿敏道本為招撫而來,開戰並不是他的本來使命,打一打也隻是要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聽了克呼岱巴爾的話後他一琢磨,好像還真是這個理,就說既然你有此顧慮,那我進城就隻帶八旗兵,不帶厄魯特兵。

    這一入城條件被克呼岱巴爾所接受,但卻遭到鄂對等人的極力反對,認為太過冒險,如此入城恐有殺身之禍。阿敏道慨然答道:“我們的目的是招撫此處民眾,隻希望對國家有利,哪裏還能考慮那麽多呢?”當下便帶著一百名索倫兵馳入城內,而鄂對等人則帶著另外三千厄魯特兵火速返回伊犁,向清廷進行報告。

    阿敏道率部入城後,克呼岱巴爾即按照霍集占的指令,將他們加以軟禁。乾隆聞報降旨讓霍集占予以釋放,霍集占料定清廷“新得準部,反側未定”,對此置之不理。

    隨著準噶爾再次爆發大規模叛亂,霍集占認為“自立國”的時機已到,便準備殺害阿敏道。

    克呼岱巴爾其實並非霍集占的心腹,他是先前提到的那位當地首領霍集斯的次子。霍集斯曾請求清廷釋放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又幫助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消滅黑山派,但霍集占並不真正信任他,而他也覺得這幫人的叛亂勝算太低,時刻想著要為自己留條後路。在霍集斯的授意之下,克呼岱巴爾向阿敏道透露了霍集占要殺害他們的消息,阿敏道及其手下死中求生,在幹掉看守後逃出了庫車城,可惜的是他們沒能搶到戰馬,隻能步行出逃,最終還是被霍集占所派的部隊追上,一百餘人全部殉難。

    殺害負有招撫使命的重臣及使團成員,是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公開進行叛亂的一個標誌性信號,霍集占就此自稱“巴圖爾汗”,以反對“異教徒”為名,正式宣布叛清,一時間,天山南路黑雲壓城城欲摧,大有與清廷全麵對抗之勢。

    獲悉阿敏道等人被殺,招撫政策歸於失敗,乾隆悲憤不已,表示絕不會“忍心於死事之臣,而不為之複仇也”,同時他也絕不允許回部趁清軍用兵準噶爾之際分裂割據,進而成為又一個準噶爾。不過此時第三次平準戰爭才剛剛打響,清軍主力正集中於準噶爾,暫時無力顧及天山南路,因而當兆惠、成袞紮布等將領先後上書,要求出兵討伐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兄弟時,乾隆還是決定:“俟平定準噶爾後,再行辦理。”

    自1757年8月以後,準噶爾各地的叛亂被陸續平定,阿睦爾撒納再次外逃,平準戰爭已經進入掃尾階段,在這種情況下,駐準清軍開始加緊對平回戰爭進行準備。

    乾隆原定兆惠為主帥,當年年底,他命兆惠為定邊將軍,車布登紮布為副將軍,負責率部平定天山南路的叛亂,但由於平準戰爭尚未完全結束,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穀還有相當數量的阿睦爾撒納叛軍沒有被消滅,兆惠請求徹底解決這部分叛軍後,再進軍南路。乾隆準其所請,遂改派兵部尚書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統兵對回部進行征討。

    1758年2月,在確證阿睦爾撒納已死的情況下,乾隆正式下達了進軍南路,討伐回部叛亂的命令。在上一年的平準戰爭收尾中,清軍大開殺戒,曾令西北風雲變色,乾隆在怒氣漸漸平息後,也感到如此濫殺不僅有損他和所謂“天朝上國”的聲譽,也不太利於今後平叛。為了消除影響,分化敵軍營壘,以減輕進軍阻力,他在相關諭旨中特地申明,此次評判與平準不同,矛頭隻對準霍集占一人,不會株連當地無辜的普通民眾,就連布拉尼敦也可以從寬處理。

    按照計劃,靖逆將軍雅爾哈善將從吐魯番出發,率一萬餘人兵進南路。雅爾哈善是平準戰爭中沙克都爾曼濟殺降案的始作俑者,由於當時乾隆還不知道事情真相,才使他得以通過此案申報戰功,並先後被授參讚大臣、兵部尚書等職,直至以靖逆將軍的身份掛帥征回。

    雅爾哈善是文人出身,其實他不太懂將略兵法,打仗主要靠裨將出策出力。雖然乾隆當時還不知道殺降案的真相,但他對雅爾哈善的弱點並非一無所知,之所以仍以此人為前方主帥,不是因為覺得他很強,而是認定敵人比較弱——“準噶爾等既皆鏟除,則回部自可招服”。

    清軍以往出征,慣用“兩路出擊、一正一奇”的戰術,起初廷臣們也仍建議兩路進兵,夾攻回部,正好阿睦爾撒納叛軍已被基本消滅,兆惠也能騰出手來了,以兆惠的能力,自然可當一路。可是乾隆卻認為討伐回部不需要太多人手,同時又覺得如果一軍兩將,反而會造成掣肘,因此否決了廷臣們的建議,並降旨調兆惠回京,以便商辦在伊犁駐軍的屯田事務。

    庫車是清軍從吐魯番進入南疆的必經要隘,在原庫車城伯克鄂對的引導下,雅爾哈善率部於當年6月進抵庫車城下。城內敵將阿卜都克勒木是霍集占的心腹,指揮一千精銳騎兵及城內部眾守城,雅爾哈善在招降無效後,即下令四麵圍城,予以強攻。

    此處居民與以遊牧為主的蒙古人不同,他們主要以種植小麥等農產品為生,平時都聚居於城堡內,而不是像準噶爾人一樣四散遊牧。按照雅爾哈善的設想,攻打固定的城池自然要比四處搜捕來得容易多了,大軍一到,“自易成功”。殊料城內回兵雖然不多,但阿卜都克勒木守城卻頗得古法,而且手下軍隊的火器也不差,喀什噶爾、葉爾羌乃聯係中亞的重要商埠,當時流行於中亞的火器大量流入南疆,使得這批軍隊普遍都裝備有鳥槍(火繩槍),在清軍攻城時,他們便不斷施放鳥槍,城頭槍矢如雨,加上庫車倚山而築,地形險要,給清軍攻城造成了極大困難。

    火炮向為攻堅利器,但庫車城雖是土築城池,卻是用紅柳枝條、沙土密築而成,城牆十分堅厚,連“威遠將軍”大炮都無法摧毀。除“威遠將軍”外,清軍此次所攜的“四大神炮”尚為前明所造,那就更不濟事了,由於年代久遠,炮身已不太堅固,轟擊城池時炮身甚至都會自行裂開。

    清軍連攻兩日,結果毫無成效,讓雅爾哈善等人大為吃驚。參讚大臣額敏和卓原為吐魯番的貴族,早在康熙末年,他即率眾歸順清朝,隨征這一年已經六十四歲,老爺子不顧年力已衰,始終奮戰不止,即便臉上負傷,亦不肯輕下火線。與雅爾哈善等人不同,他對庫車城的易守難攻倒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據他介紹說,從前準噶爾圍攻庫車,用了整整九個月才得以攻克!

    可是乾隆皇帝那裏有9個月的時間可等,待他得到這個說法之後,隻能將主意打到他那位老朋友身上了,於是海寧就收到了這封信件。(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