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八路軍的誕生
字數:5846 加入書籤
8月1日,毛主席、張聞天致電給同國民黨談判的中共代表周恩來、博古、林伯渠,提出紅軍作戰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紅軍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遊擊戰爭,而不是陣地戰,也不是集中作戰,因此不能在戰役戰術上受束縛。
(二)抗戰開始階段,紅軍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為適宜,兵力過大,不能發揮遊擊戰,而易受敵人的集中打擊,其餘兵力依戰爭發展,逐漸使用之。
8月上旬,中共中央派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赴南京參加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國防會議。
會議期間,國共兩黨代表就兩黨合作抗戰和紅軍改編問題進行了談判。
周恩來、朱德發表了重要講話,葉劍英作了關於抗日的政略、戰略問題的發言。
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在講話中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和作戰的原則,指出:全國抗戰在戰略上要實行持久防禦,戰術上應采取攻勢。
目前主戰場在華北方麵,其他方向如上海、青島方麵也有敵威脅之可能;正麵防禦不可依賴一線及數線之陣地,華北要由陣地戰轉為平原與山地的廣大運動戰。
第1、第2戰區須培養獨立持久作戰的能力;在敵側麵,則用遊擊戰堅持之。
他們同時還強調指出,隻有動員全國軍民方可取得抗戰最後勝利。
8月22日至25日,中國共產黨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簡稱洛川會議。
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製定了黨的全麵抗戰的路線和方針政策。
會議指出: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在於發動全麵的民族的抗戰。全麵抗戰的主要精神是打破國民黨的限製,獨立自主地動員和團結全國人民參加抗戰,依靠廣大人民的力量來爭取抗戰的勝利。
會議決定:在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會議還指出:由於國民黨實行反對人民群眾參加的單純政府包辦的片麵抗戰路線,在今後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折、內部分化、暫時的和局部的妥協等情況,因此,應該看到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
為了更加有效地指揮抗戰,會議進一步健全了中央軍委,由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任弼時、葉劍英、張浩、賀龍、劉伯承、徐向前、林彪11人組成。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朱德為副主席。
洛川會議是抗日戰爭中一次重要的會議。
這次會議及時地指出了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的原則區別,製定了黨的全麵抗戰和抗日救國的行動綱領,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宣布中國工農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同年9月,按抗日戰線序列,又改稱為第18集團軍,朱德、彭德懷分任正、副司令),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第八路軍下轄3個師。第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第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每師下轄2個旅、1個直屬團和5個直屬營,全軍共4.6萬人。
同時,為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安全,成立了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12月改稱八路軍留守兵團),肖勁光任主任,統一指揮各師留守部隊。
中共中央為加強對八路軍的領導,8月29日,成立了中央軍委前方分會,朱德、彭德懷分任正、副書記。
八路軍成立後,主力於1937年8月22日至9月30日,先後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山西靈丘縣城西南平型關附近,殲滅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取得了八路軍出師華北的第一個大勝仗。
爾後,八路軍以一部兵力分散發動群眾,著手創建抗日根據地,主力在日軍的側翼和後方積極作戰,配合國民黨保衛忻口、太原,先後取得了陽明堡、七亙村、廣陽等戰鬥的勝利。
1937年底,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以第115師獨立團等部創建以恒山山脈為依托的晉察冀邊抗日根據地,師部率第343旅南下,創建以呂梁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以第120師繼續創建以管涔山脈為依托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以第129師和第115師第344旅創建的太行、太嶽兩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
至1938年4月,上述根據地基本建成,並粉碎了日軍對各根據地的圍攻。先後成立了晉察冀、晉冀豫和冀南軍區。
在創建抗日根據地的同時,1938年2月,八路軍為配合國民黨作戰,在同蒲、平漢、正太等鐵路和邯(鄲)長(治)公路上破襲日軍的交通線。
1938年4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開展平原遊擊戰爭的指示。隨後,八路軍以第129師一部深入冀南,協同當地人民武裝發展冀南和魯西北抗日根據地。
以第120師雁北支隊與晉察冀軍區一部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協同當地中共組織,領導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創建冀東抗日根據地。
以第115師和第129師各一部挺進冀魯邊和冀魯豫邊,協同當地人民武裝創建抗日根據地。
以冀中人民自衛軍與河北遊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同時成立冀中軍區,創建冀中抗日根據地。
在開展平原遊擊戰爭的同時,以第129師一部挺進綏遠,協同當地人民武裝,開創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至10月,八路軍創建了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晉西南、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隊伍發展到15.6萬人。
10月,日軍侵占廣州、武漢後,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麵戰場的戰略進攻,將兵力轉向華北,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進行大規模的“掃蕩”。
八路軍總部令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的主力分別挺進冀南、冀中、山東,協同當地軍民,粉碎日軍“掃蕩”,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
12月27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山東各地共產黨領導的起義武裝統一編成八路軍山東縱隊,與第115師主力一部共同完成鞏固和擴大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任務。
1939年1月,以第4縱隊為基礎,組成冀熱察挺進軍,執行鞏固平(北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的任務。
1939年2月和6月,八路軍總部兩次發出整軍訓令,對各部隊進行了兩期整頓。
1940年2月,總部又發出整軍訓令,各部隊又進行了兩期整頓。經過整軍,提高了八路軍的軍政素質,加強了部隊中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
1939年8月,八路軍第1縱隊成立,統一指揮山東縱隊和第115師入魯部隊。
1940年2月,八路軍第2縱隊成立,統一指揮太行山南部地區的部隊。
3月,八路軍在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4個縱隊,政治保衛隊3個旅、工人武裝自衛隊、暫編第1師等山西新軍,陸續加入八路軍的行列。
4月,第2縱隊東進與冀魯豫地區部隊會合,成立冀魯豫軍區。
6月,冀魯豫軍區撤銷,分別成立太行、太嶽軍區。
為協同新四軍發展華中,八路軍第2縱隊一部南下豫皖蘇邊,於7月與新四軍第6支隊等部會合,先後編為八路軍第4、第5縱隊。
11月,成立晉西北軍區(後改稱晉綏軍區),統一指揮第120師和在晉西北的山西新軍。
1940年8月下旬,八路軍向華北日偽軍發動“百團大戰”。至12月上旬,共殲日偽軍4萬餘人。
1941年至1942年,日軍先後5次發動了“治安強化運動”,連續進行殘酷的“掃蕩”和蠶食,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國民黨頑固派也不斷進行反共軍事磨擦,八路軍處於極其困難的境地,部隊減少到30萬人,根據地麵積縮小1/6,人口減少1/3。
在此期間,八路軍加強了黨的統一領導,實行精兵簡政政策,撤銷了縱隊指揮機構。
成立了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將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並將大部分主力旅與軍分區合並,實行主力軍地方化,開展廣泛的群眾性的遊擊戰爭,實行“敵進我退”。
八路軍組織大批武裝工作隊深入日偽占領區開展軍事鬥爭與政治攻勢,配合根據地軍民反“掃蕩”、反“蠶食”和反“治安強化運動”。
經過兩年的艱苦戰鬥,粉碎日偽1000人以上的“掃蕩”共144次,並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進攻,戰勝了極端的困難,堅持了華北敵後抗戰。
1942年中,八路軍開展了反對軍事領域中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增強黨性的整風運動,進一步提高了部隊的軍政素質和戰鬥力。
從1943年起,為克服財政經濟困難,八路軍普遍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為抗戰勝利準備了物質條件。
1944年,日軍發起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向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八路軍實行局部反攻,向日偽軍占領的城鎮和交通線連續發動了春夏秋季攻勢作戰,並以主力一部向河南和湘粵邊挺進,收複了部分失地。
部隊在作戰中發展到50餘萬人。1944年冬,八路軍開展了以技術為主、戰術為輔的大練兵運動,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1945年,八路軍發起春、夏攻勢作戰,將日偽軍壓縮到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上。八路軍在1944年至1945年夏的局部反攻作戰中,共殲日偽軍25萬餘人,收複城鎮70座。
1945年8月,八路軍對日偽軍展開了全麵大反攻。在大反攻中,八路軍共殲日偽軍21萬餘人,收複城鎮200餘座。
通過八年的抗日戰爭,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125萬餘人,解放了大片國土,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抗戰中,八路軍發展壯大到100餘萬人,成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組成部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