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八路軍第115師
字數:6428 加入書籤
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麵軍第1、第15軍團和陝南紅軍第74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
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
第115師轄第343、第344旅和獨立團、騎兵營、炮兵營、輜重營、教導營。全師共1.55萬人。
第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
下轄第685團、第686團。第685團(由紅1軍團第2師編成):團長楊得誌,副團長鄧華;第686團(由紅1軍團第4師編成):團長李天佑,副團長楊勇。
第344旅: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
下轄第687團、第688團。第687團(由紅15軍團第73師編成):團長張紹東,副團長韓振紀;第688團(由紅15軍團第75師編成):團長陳錦秀,副團長田守堯。
獨立團(由紅1軍團第1師編成):團長楊成武。
10月,中共中央決定恢複政治委員製度和政治部名稱,聶榮臻任師政委,羅榮桓任師政治部主任,肖華任副主任兼第343旅政治委員,黃克誠任第344旅政治委員。
第115師成立後,即奉命由陝西三原縣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向晉東北抗日前線挺進。
9月25日,在山西靈丘縣平型關附近設伏,殲滅日軍精銳部隊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餘人。
爾後,第115師根據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林彪、羅榮桓率師部和第343旅南下正太鐵路陽泉至壽陽段兩側地區作戰。
聶榮臻率師獨立團、騎兵營共約2000人,留五台山地區,創建晉察冀邊抗日根據地。
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第344旅在八路軍總部的直接指揮下,轉戰於晉東北、正太鐵路東段地區。
1937年11月,師部率第343旅隨總部移至晉南洪洞、襄垣、屯留地區,發動群眾,補充兵員,增建了第343旅補充團。
1938年2月,為保衛黃河河防及陝甘寧邊區,師部率第343旅轉戰於晉西廣大地區。
3月2日,林彪負傷離職,由陳光代理師長。
3月中旬,在午城、井溝地區進行了數次伏擊戰、予日軍一定殺傷。
9月在汾(陽)離(石)公路之薛公嶺、油房坪、王家池連續伏擊日軍,三戰三捷,挫敗了日軍進犯黃河河防的企圖。
1938年1月,根據總部指示,第344旅歸第129師指揮,繼續在正太鐵路東段作戰,並增建了第689團。
3月,第344旅同由第685團第2營擴編成的第115師第5支隊,進至晉東南地區。隨後,配合第129師粉碎了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九路圍攻。
4月,第689團及第5支隊在第129師副師長徐向前率領下挺進冀南。
1939年1至3月初,第344旅配合第129師在冀南粉碎了日偽軍3萬餘人的“掃蕩”。
11月,第688團奉命由冀南轉赴山東,進至館陶、冠縣等地區,由第129師第386旅旅長陳賡統一指揮。
1939年2月,第344旅特務團、獨立團進入冀魯豫邊區,4月與當地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轄第1、第2、第3大隊,華卓然為支隊長。
1940年2月,第344旅編入八路軍第2縱隊。
1938年7月,第5支隊和第129師的津浦支隊奉命由冀南轉赴冀魯邊地區,開展抗日鬥爭。
9月下旬,肖華奉命率第343旅部一部由山西到達山東省樂陵,成立了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肖華任書記,並將當地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肖華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5、第6支隊和津浦支隊。
到1939年上半年,冀魯邊的抗日武裝力量擴大到2萬餘人,開辟了津南、魯北15個縣的地區,創建了冀魯邊平原抗日根據地。
1938年10月,第343旅第685團奉命由晉西南出發,12月進入山東微山湖以西的地區。
次年1月,第685團與山東縱隊挺進支隊合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轄第1、第2、第3、第4、第7大隊。
2月,沛縣一部偽軍投誠抗日,編為獨立大隊。至4月,部隊發展到8000餘人,創建了以豐縣、沛縣為中心的湖西根據地。
5月,支隊率主力進入肖縣、睢寧、靈壁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留第4大隊堅持湖西鬥爭。7月,支隊將所屬部隊整編為第1、第4、第7大隊。
1938年12月,第115師第343旅補充團與晉西3個遊擊隊合編為獨立支隊,堅持晉西鬥爭。
代理師長陳光和師政委羅榮桓率師部和第343旅第686團由晉西向山東挺進。
1939年3月,在山東鄆城西北之樊壩,殲鄆城偽保安團800餘人。
戰後,師部率686團主力與山東縱隊第6支隊會合。
5月,粉碎了日偽軍8000餘人的“九路圍攻”,殲日偽軍1300餘人。
在此期間,留運河以西地區的第686團第3營擴編為師獨立團,師直2個連擴編為遊擊第7支隊。
7月,師獨立團和遊擊第7支隊合編為師獨立旅,楊勇任旅長兼政委。同月,津浦支隊由魯西進入魯南的臨沂、費縣地區(10月編入山東縱隊第2支隊)。
8月,師特務營、騎兵連和獨立旅第1團一部在梁山南獨山莊設伏,殲日偽軍300餘人。接著,又粉碎了日偽軍5000餘人對魯西地區的報複性大“掃蕩”。
9、10月,師部和第686團、新擴編的特務團、隨營學校分別進入魯南邊區,與山東縱隊蘇魯支隊(10月調歸第115師建製)會合,建立了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根據地。
9月師部將蘇魯豫支隊第7大隊由蘇北調回湖西,改為第3大隊,將湖西的第4大隊改為第2大隊,12月將其調入魯南。
1940年2月14日,師部率主力一部,攻克白彥。
3月,連續擊退日偽軍對白彥的3次進攻,殲敵800餘人。
隨後,又粉碎了日偽軍8000餘人對抱犢崮山區的大“掃蕩”,並討伐了偽軍劉桂棠部。
3月和7月,師獨立旅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5支隊,協同冀中、冀南軍區部隊進行了兩次討伐國民黨投降派石友三部的戰役。
3月,師獨立旅同東進抗日挺進縱隊第5支隊合編,恢複第343旅番號,楊勇任旅長,肖華任政治委員。
4月,魯西軍區成立,肖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同時,魯西、魯南的主力部隊進行整編;組建了運河支隊,黃河支隊,東進支隊和魯南支隊
6月,蘇魯豫支隊第3大隊由湖西調往華中,黃河支隊調至湖西地區堅持抗日戰爭。
6月下旬,肖華調任師政治部主任。
7月,陳士榘率師獨立支隊由晉西到達魯西,參加了討伐石友三部的戰役。
10月,陳士榘任師參謀長。
同月,成立魯南軍區。此時,第115師已發展到7萬餘人。
1940年冬,第115師根據總部指示,將所屬部隊整編為教導第1、第2、第3、第4、第5、第6旅共6個旅。
彭明治、曾國華、楊勇、鄧克明、梁興初、邢仁甫分任各旅旅長;朱滌新、吳玉文(後符竹庭)、蘇振華、符竹庭(後張國華)、張國華(後羅華生),周貫五分任各旅政委。
另師還下轄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鄺任農。
1941年1月上旬至2月上旬,教導第3旅在魯西粉碎了日偽軍萬餘人的大“掃蕩”。
5月中旬,教導第2旅主力在魯南軍區和山東縱隊第1旅各一部的配合下,對進犯的國民黨頑固軍王洪九部進行了反擊。
9月下旬,教導第6旅冀魯邊區南下至清河區,在山東縱隊第3旅一部的配合下,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攔阻,打通了兩區的聯係。
11至12月間,第115師同山東縱隊在沂蒙山區粉碎了日偽軍5萬餘人的“鐵壁合圍”,殲日偽軍2200餘人。
1942年,第115師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敵進我進”的方針,破襲日偽軍據點,製止其蠶食推進。
8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歸第115師指揮。
山東縱隊第1旅改為第115師教導第1旅。第115師教導第6旅兼冀魯邊軍區,其餘部隊除保留主力一部外,餘部均改為地方武裝,歸所在軍分區領導。
至1942年底,師轄5個教導旅。教導第1旅:旅長孫繼先,政委王麓水;教導第2旅:旅長曾國華,政委符竹庭;教導第4旅(兼湖西軍區):旅長鄧克明,政委張國華;教導第5旅:旅長梁興初,政委羅華生;教導第6旅(兼冀魯邊軍區):旅長邢仁甫,政委王卓如,軍區司令員周貫五。
10月,湖西軍區劃歸為冀魯豫軍區。
1943年,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第115師和山東軍區合並為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並為第115師代師長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軍區。
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委王麓水;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委羅舜初;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委林浩;清河軍區:司令員楊國夫,政委景曉村;冀魯邊軍區:司令員邢仁甫;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士榘,政委符竹庭(後為唐亮)。
第115師、原山東軍區所屬旅和支隊的番號撤銷,統一整編為13個主力團,其餘充實地方部隊。
1944年1月,冀魯邊軍區與清河軍區合並,成立渤海軍區,楊國夫任司令員,景曉村任政委。
山東軍區部隊繼續貫徹“敵進我進”的方針,積極打擊日偽軍,恢複根據地。
1944年,共恢複和開辟了7000多個村莊的地區,恢複了清河軍區與冀魯邊、膠東軍區的聯係,溝通了濱海、膠東、魯中、清河軍區的聯係。
1944至1945年春,山東軍區連續發動攻勢作戰。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共殲滅日偽軍11萬餘人,迫使偽軍反正1.5萬餘人,收複縣城19座,將日偽軍壓縮在城鎮和主要交通線上。
1945年8月,山東軍區將主力部隊和基幹武裝編成8個師、12個警備旅和1個海軍支隊,向日偽軍展開了大反攻,經過1個多月的戰鬥,殲滅日偽軍6萬餘人,解放了除鐵路沿線以外的大片國土。
抗戰勝利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羅榮桓率第1、第2、第3、第5、第6、第7師、渤海新編師、東北挺進隊、警備第3旅、軍區教導團及軍區機關部分人員共6萬餘人,於10至11月,由陸路和海路分3批開赴東北。(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