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人民領袖②

字數:6870   加入書籤

A+A-


    延安時期,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南泥灣》傳遍大江南北。

    郭蘭英用充滿感情的歌聲唱出了一個牛羊遍地、稻穀飄香的“陝北好江南”的豐收景象。

    南泥灣從此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大生產運動的典範,“南泥灣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精神的代表。

    數訪南泥灣並製定屯田政策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名字也和南泥灣緊密聯係在了一起。

    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裏處,墾區範圍包括延安、延長、甘泉、富縣等各一部分。

    它方圓百裏,溝壑縱橫,山巒重疊,三條大川組成一個“丫”字形,西邊叫南蟠龍川,南邊叫九龍泉川,東邊叫南陽府川,三川交會處叫陽灣。

    從軍事上看,南泥灣曆來是延安的南大門,是兵家必爭之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南泥灣地區是紅色武裝的遊擊區之一,中共中央落腳陝北之後,紅軍的地方武裝還多次進出南泥灣地區。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對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上連年自然災害,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1940年5月26日,朱德從抗日前線太行山回到延安後,除了繼續指導抗日戰爭並宣傳華北前線百團大戰外,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邊區的經濟建設和軍隊的生產建設上來。

    朱德認識到南泥灣的軍屯價值,由此製定軍屯政策,並指導三五九旅入駐南泥灣進行開墾建設。

    為了在第一線指導三五九旅進行軍屯,朱德多次親赴南泥灣,留下一段傳世佳話。

    朱德第一次下南泥灣是1940年9月上旬。

    1940年9月2日,朱德邀請董必武、徐特立、張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等周邊地區視察部隊、工廠。

    根據曆史當事人李大同等人的回憶,當時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恰好從綏德雙湖峪移防到延安南區,朱德親切接見了七一八團團長陳宗堯和副團長熊晃等人。

    在這次談話中,朱德已經談到了要求七一八團作為先頭部隊進軍南泥灣的要求。

    朱德向陳宗堯等人講,隨著鬥爭形勢的變化和需要,部隊的任務也必須有相應的改變。三五九旅到南泥灣執行屯田任務,七一八團要馬上去。

    朱德要求陳宗堯等回到部隊抓緊時間做動員教育,講清楚八路軍是人民的軍隊,在物資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要改善部隊生活條件,搞好生產自給,這是我軍特有的養兵原則。

    朱德堅信三五九旅可以勝任這項任務,因為部隊的幹部戰士絕大部分都是勞苦人家出身,又成天和群眾在一起,懂得怎樣搞生產。

    朱德還給陳宗堯等人打氣:都是強壯的勞動力,隻要肯吃苦耐勞,辛苦耕種,就能種出好莊稼。

    朱德最後還提出,為了鼓勵七一八團先頭部隊進軍南泥灣,總部特別撥給4萬元邊幣作為生產資金,但這是借款,生產搞好後得歸還。

    陳宗堯、熊晃等人一致表示,立即遵令向部隊傳達動員,並積極做好出發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據李大同回憶,朱德親自帶領七一八團向南泥灣地區進發,到達金盆灣溝溝裏停下來。

    當時那一帶極為荒涼,附近沒有一個村莊房舍,僅有一孔舊窯洞,總司令就和陳宗堯他們一起打地鋪睡舊窯。

    當晚,朱德親自做團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據回憶,朱德給陳宗堯他們說,現在沒有房子住,也不能先挖窯洞,因為播種的時間快到了,大家都知道不違農時,必須先開荒,然後再挖窯洞、蓋房子。

    大家都是苦慣了的人,也感覺沒有什麽關係,都按照總司令說的去做。

    第二天吃了早飯,他又與大家上山勘察定點,回到駐地後,又找一些幹部、戰士談話,反複講解屯田的重大意義。

    朱德帶領七一八團入駐南泥灣後,同年11月,親赴綏德視察,其間再次接見王震並談及部隊開赴南泥灣的問題。

    朱德第二次下南泥灣是1941年春。因為邊區經濟形勢、軍事形勢極為複雜。

    1941年3月13日,中央軍委召開第一次政務會議,朱德、葉劍英、葉季壯、譚政、蕭勁光組成財政委員會,以加強財政經濟領導工作,朱德擔任中央軍委財政委員會主席,葉季壯為秘書長。

    由朱德直接領導後方勤務工作。中央軍委財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標誌著朱德正式承擔起指導全軍生產自給與經濟建設的重任。

    也正是在此前後,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屬財經處處長鄧潔、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政委左齊以及技術人員,再次來到南泥灣,對南泥灣的開墾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

    考察中,他們專門走訪老農,對南泥灣進行了比較細致的調查研究。

    朱德第三次下南泥灣是1941年5月。朱德在王震陪同下來到南泥灣,廣泛聽取幹部、戰士對建設南泥灣的意見。

    在接見團以上幹部時,他講述了軍墾屯田的意義,並鼓勵大家一定要做群眾的模範,一定要把生產運動搞起來。

    他說:“敵人來了,就去打仗;敵人不來,就搞生產,用我們的雙手,做到生產自給,豐衣足食。”

    6月20日,他致函七一八團團長陳宗堯、代政委熊晃並轉七一七團團長陳外歐、政委晏福生,表揚了這兩個團在生產中取得的顯著成績。

    朱德第四次下南泥灣是1941年7月。

    朱德來到南泥灣,住在八路軍總部炮兵團。

    他在接見部隊時講了軍墾屯田的重大意義。

    他說:“蔣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陝甘寧邊區周圍,槍口對著我們,不僅不發給我們經費,還對我們實行經濟封鎖,企圖把我們困死、餓死在邊區。我們紅軍、八路軍從來沒有向困難低過頭。去年我們一麵防守,一麵生產,一麵訓練。今年更要大開荒,大規模搞農業生產。你們的任務是屯墾。要求你們今年糧食自給自足,明年耕二餘一,向邊區政府交公糧。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朱德沒有同任何團領導打招呼,再次來到七一八團看了部隊種的穀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們養的豬、雞和新開的窯洞。

    在吃飯時,朱德吃著戰士們種的新鮮蔬菜,對幹部說:“軍墾屯田初見成效,你們積累了經驗,部隊生活也有了改善。我最喜歡的是你們幹部帶頭勞動,無論開荒鋤草、背糧、施肥,幹部都能以身作則,艱苦奮鬥,這是好作風咧!希望你們各級幹部都要再接再厲,和打仗一樣,幹部衝在前麵,不怕流血犧牲,就能取得勝利。”

    朱德第五次下南泥灣是1942年正月。《朱德年譜》並沒有記錄這次來南泥灣的具體時間,但1月22日,朱德出席留守兵團在八路軍大禮堂召開的歡迎三五九旅七一七團晚會並講話。

    在1月22日的講話中,朱德繼續強調:“戰爭是長期的、艱苦的,沒有充分的物資就不能取得勝利。你們去年在臨鎮生產,搞得不錯,今後還要開荒種地,養豬、養牛、養羊,做到豐衣足食。”

    極有可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根據李大同回憶,朱德再次來到南泥灣七一八團。

    他說這次來,一是慰問大家,給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一下部隊新年後的生產打算。

    當朱德聽到該團開荒種地麵積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時,非常高興。

    在觀看七一八團的駐地春節軍民聯歡會後,朱德高興地說:“你們不僅生產成績好,文化也活躍起來了,大家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大豐收;還要進一步搞好擁政愛民活動,感謝地方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

    他要求部隊在農閑時間開展大練兵活動,生產不忘打仗,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朱德第六次下南泥灣是1942年4月中旬。那個時期正是陝甘寧邊區春耕播種時分,朱德、賀龍在王震陪同下來到南泥灣視察,檢閱軍隊,視察了七一七團,並給幹部做了報告。

    這時,經過三五九旅廣大官兵一年奮戰,南泥灣麵貌得到很大改觀,荒山變良田,新窯洞、新房子隨處可見。

    看到南泥灣麵貌煥然一新,朱德由衷地稱讚南泥灣是“陝北好江南”。

    為了表彰七一八團的功績,賀龍鄭重授予其“文武雙全團”的稱號。

    賀龍與王震在講話中,都代表廣大指戰員向毛主席、朱總司令表達了堅決搞好練兵與生產,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杆,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把抗戰進行到底的決心。

    朱德第七次下南泥灣是1942年7月上旬。

    抗日戰爭5周年之際,朱德特邀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續範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灣視察,並作《遊南泥灣》詩一首: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溫飽。農場牛羊肥,馬蘭造紙俏。小憩陶寶峪,青流在懷抱。諸老各盡歡,養生亦養腦。薰風拂麵來,有似江南好。”

    該詩在1942年8月26日發表在《解放日報》上。

    吳玉章當即也寫了《和朱總司令遊南泥灣》五言古詩一首,熱情歌頌了大生產運動和南泥灣精神。

    詩中歌頌毛澤東“艱難出奇策”“全盤韜略精”“舉世稱朱毛”“撐持我大局”。

    又稱頌朱德:“將軍有深謀,戰略要兼收;屯墾複生聚,建國多藎籌。”

    還歌頌了八路軍健兒:“公率健兒來,荒地次第開;非徒益軍餉,也在育英才。”

    朱德第八次下南泥灣是1943年10月7日至10日。

    朱德同劉少奇、周恩來、王稼祥、鄧穎超、康克清等領導,赴南泥灣視察了部隊大生產情況,先後到三五九旅旅部、七一八團、七一九團、補充團等聽取匯報,參觀了農作物、釀酒廠、榨油廠、水磨坊、婦女毛紡廠等。

    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在黨中央領導下,在朱德的關懷指導下,經過三五九旅廣大指戰員的艱苦奮鬥,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據不完全統計,三五九旅以農業生產為主並超額完成黨中央、中央軍委交給的生產自給任務,還辦起了紡織廠、被服廠、造紙廠、化工廠、製鞋廠等。

    不僅生產足可保障自身需求,有的產品還可向社會銷售,由於產品種類多、質量好,受到邊區廣大群眾的好評。

    三五九旅在屯墾南泥灣中取得的優異成績為邊區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延安大生產運動中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光輝榜樣。

    南泥灣的軍屯政策不僅解決了萬餘戰士的生活保障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人民子弟兵,創造性地找出了一條養兵的辦法。

    正如1943年12月16日朱德在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代表大會、邊區生產展覽會閉幕式上的講話所指出:

    “軍隊是武裝的工農。可是很久以來,這些工農一參加軍隊後就不從事生產了。我們八路軍打破了這個傳統。八路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他們過去是工農,到軍隊後還是工農,他們指揮員和戰士一樣參加生產,這是驚人的創造。”

    我們曆數朱德下南泥灣的經曆,不難發現,作為軍隊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朱德從華北抗日前線回到延安後,為解決數萬子弟兵的生存,減輕邊區群眾的負擔,替黨和政府分憂解難,親自抓三五九旅的軍屯,並以此為旗幟,將軍隊生產擴展到全邊區乃至各個敵後根據地,最終為我黨我軍熬過最為困難的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立下了特殊功勳。

    1942年12月12日,《解放日報》專門發表了《積極推行“南泥灣政策”》的社論,指出:

    “朱總司令從前方回來,竭力提倡陝甘寧邊區軍隊進行工業、農業、運輸業各方麵的生產工作,以減輕人民的負擔,改善部隊生活,密切軍民關係,幫助邊區建設……經過披荊斬棘,耕耘種植,今天的南泥灣,已成了陝北好江南。”

    同時,朱德數下南泥灣所透露出來的延安時期共產黨人那種做事情一根釘子砸到底,一錘接著一錘敲的認真紮實的作風,體現了人民領袖的精神風貌,更是今天共產黨人一筆無形而珍貴的財富,成為今日開展黨性教育的一部鮮活教材。(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