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1937年②

字數:5992   加入書籤

A+A-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長驅直入,迅速攻占了北平、天津。

    爾後以平津為出發地,投入30餘萬兵力,沿津浦、平漢、平綏三條鐵路線向華北腹地展開戰略進攻,揚言“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

    國民黨軍盡管頑強抵抗,但依然節節敗退。

    華北戰局危急!

    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頭,中國共產黨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決然擔負起抗日救國的曆史重任。

    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立即通電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同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紅軍領導人致電蔣介石,要求全國總動員進行抗日鬥爭,並代表全體紅軍將士請纓殺敵。

    7月17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同國民黨代表蔣介石、邵力子、張衝在廬山舉行會談。

    中共代表提議以《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作為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此時,蔣介石迫於各方麵壓力,就盧溝橋事件在廬山發表談話說:“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但他實際上仍“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而把中共的提議擱置起來。

    8月13日,日軍製造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矛頭直指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企圖迫使中國屈服。

    看到國民黨統治的心髒變得岌岌可危,蔣介石發表了《自衛抗戰聲明書》,同時表示同意西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設立總指揮部。

    9月22日,國民黨通過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在廬山公開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標誌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根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8月25日發布改編令,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八路軍由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15、120、129三個師。

    8月下旬至9月底,三個師的主力陸續開赴山西前線抗日。

    10月12日,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協議,將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支隊。

    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真誠與國民黨合作,團結禦侮、共同對敵的表現。

    國民黨同意聯共抗日,承認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對國家民族的有功之舉。國民黨當時是執政黨,擁有200萬軍隊。國民黨的政策轉變,對抗日戰爭的全麵展開有著重要意義。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約抗倭泯恩仇。在這場關係到民族存亡的殊死決戰中,中華民族發揚“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空前團結在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偉大旗幟下。

    八路軍不待改編就緒,就誓師出征,挺進華北抗日前線。

    出師第一戰,就是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位於晉北繁峙縣的東北方向,自古為交通要衝。

    進犯平型關的,是日軍陸軍中的王牌、有“鋼軍”之稱的第5師團。

    它是日軍部隊中曆史最長的師團之一,曾參加日俄戰爭和多次侵略中國的戰爭。

    這次,第5師團21旅團一部企圖突破平型關防線,與雁門關以北日軍會合攻占太原,進而占領山西全省。

    中國共產黨不怕鬼、不信邪,決心尋機給侵略者一個教訓!

    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軍第115師冒著傾盆大雨悄然進入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高地的設伏地域。

    戰士們經過一夜瑟瑟秋風侵襲,忍著饑餓和寒冷,趴在冰涼的陣地上,等待敵人到來。

    次日淩晨,日軍如約般走進了八路軍布設的“口袋陣”。由於溝深路窄、雨路泥濘,敵人車輛人馬擁擠堵塞,行進極為遲緩。

    第115師抓住有利戰機全線突然開火,日軍被打得措手不及。

    短暫的驚慌之後,日軍軍官們舉起了指揮刀,組織士兵形成戰鬥小組,向公路邊的高地衝去。

    八路軍伏擊部隊如猛虎下山,以一當十,沒有子彈了就用刺刀,刺刀斷了就用槍托,槍托折了就和敵人抱成一團扭打。

    這場血戰,是意誌的搏鬥,也是毅力的考驗。

    戰鬥從早晨打到下午,八路軍大獲全勝。

    此役,八路軍共斃敵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需物資。

    這次戰鬥,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有力打擊了日寇的猖狂氣焰,遲滯了敵之軍事進攻,被侵華日軍稱為“錐心戰”,在東京軍界、政界、新聞界引起極大震動。

    這次戰鬥,是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使共產黨和八路軍聲望大增,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對於此時的中國人民來說,勝利的信心比金子都寶貴。

    緊接著,八路軍第129師夜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毀傷敵機24架,削弱了敵人的空中突擊和運輸力量。

    而八路軍第120師在雁門關以南也連續打了幾個伏擊戰,切斷了日軍由大同向忻口運送彈藥的補給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開展的積極戰鬥行動,有力配合了國民黨軍在正麵戰場的作戰,也贏得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稱讚和好評。

    國民政府蔣介石連續發電嘉獎。

    海外僑胞也發電表示:“望抗戰各軍學習模範的八路軍的優點,更望我全體將士更加鞏固地團結一致,共驅日寇,全體僑民,誓為後盾。”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後,按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軍三個師逐漸向敵後實行戰略展開,執行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第115師一部在聶榮臻率領下,以晉東北恒山地區為中心,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5師主力則轉入晉西南,開始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第120師進入管涔山脈,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第129師進入以太行山區為依托的晉東南地區,開創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也挺進大江南北,開赴蘇南、皖南、皖中等地區,創建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不間斷地進行戰鬥,令敵人每一分每一秒都為其侵略行徑付出代價,成為插向侵華日軍背後的一把尖刀。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一個非常重大的、關係抗戰全局的問題,現實地、尖銳地擺在中國人民麵前,即如何抗日並奪取勝利?

    1937年的日本,工業增長速度高達9.9%,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80%以上,是全世界資本主義陣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1937年的中國,仍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即使把外國在中國開辦的企業算在內,中國的工業產值也僅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0%。

    戰爭,很大程度上比拚的是國家的工業能力。日本能大規模生產重炮、坦克、飛機、軍艦等,而中國除能生產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裝備基本不能製造。

    日軍不但武器裝備好,而且訓練有素,長期受武士道精神灌輸,作戰十分頑強、屠戮十分凶殘。日寇鐵蹄所至,中國城鄉戰火連綿、人民生靈塗炭、大地餓殍遍野。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進行了長達6周的駭人聽聞的血腥大屠殺,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慘案。

    南京大屠殺,中國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體槍殺、焚燒、活埋及用其他方法處死者,達30萬人以上。這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中華民族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凶悍的敵人。製定切合實際、製敵取勝的戰略、戰術和路線方針,對中國的抗日戰爭至關重要。

    但是,執政的國民黨在戰爭指導思想上存在嚴重缺陷。

    他們從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出發,實行片麵抗戰路線,即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隻是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

    他們不願意實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還總把希望寄托在國際支持和援助上。

    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從一開始就主張實行全麵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

    共產黨始終堅信,中國有力量進行抗戰並最後取得勝利,這種力量最深厚的根源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必須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

    為了正確地領導人民抗戰,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城郊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這是在全國抗戰剛剛爆發的曆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毛澤東為中央宣傳部起草的宣傳鼓動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

    會議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共產黨的全麵抗戰路線,反對國民黨的片麵抗戰路線。

    為此,會議決定: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後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使遊擊戰爭擔負配合正麵戰場、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

    會議還決定:在國民黨統治區廣泛發動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爭取全國人民應有的政治經濟權利;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麵抗戰路線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旗幟。

    全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士以更高的激情投身於抗日洪流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