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淞滬會戰①

字數:4845   加入書籤

A+A-


    淞滬會戰(別稱:八一三戰役)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

    該戰役是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國性的全麵戰爭。它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野心。

    淞滬會戰曆時三個月,中國軍隊斃傷敵4萬餘人,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的計劃。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首次主力會戰,也是其中規模最大、時間最持久的戰役之一。

    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為遷出上海等地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爭取了時間,對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要作用。

    淞滬會戰中方兵力為80萬,日本為30萬。

    傷亡情況:中國宣布傷亡30萬人,日本宣布傷亡4萬餘人。

    事件起因:1937年8月9日,兩名日本官兵駕乘一輛軍用汽車,強行衝入虹橋軍用飛機場尋事挑釁,被中國衛兵擊斃。

    以此為借口,日軍要求中國政府撤走上海保安隊,撤除防禦工事,遭到嚴正拒絕。

    8月13日,日軍以租界和黃浦江的日艦為基地,向江灣、閘北一帶炮擊,並炮轟中心市區。

    蔣介石先後調集並指揮70萬兵力進行淞滬會戰。

    14日,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三個德械師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

    15日,日本正式宣布組建上海派遣軍,以鬆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增援,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中國軍隊廣大官兵不畏強敵,浴血奮戰,打得十分頑強。

    在上海市區的華德路口,中國軍隊第三十六師第二一五團第二營300餘名官兵與敵展開白刃格鬥,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在8月14日至16日的上海空戰中,中國空軍英勇作戰,創下擊落敵機45架的戰績。

    8月23日,日軍在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中國守軍拚死抵抗。

    9月4日至7日,守衛寶山的姚子青營500多名官兵擊退日軍數次衝擊,最後多數壯烈犧牲。

    10月下旬,據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的謝晉元等800壯士孤軍奮戰四晝夜,殺敵數以百計,後突破敵重重包圍,退入英租界。

    日軍參謀本部鑒於戰局進展緩慢,不斷向上海地區增兵,先後投入兵力達20多萬。

    11月5日,日軍第十軍乘隙在杭州灣北部金山衛登陸,從西南麵迂回包圍上海市區,蘇州河南岸的陣地也被日軍突破。

    11月8日,蔣介石鑒於守軍腹背受敵,下令全線撤退,向南、向西轉移。

    11月12日,日軍完全占領上海。

    八一三事件和七七事件的發生如出一轍,都是日方尋釁滋事,借題發揮,充分暴露了日本亡華的狼子野心。

    它是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製,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

    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係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日軍在華北擴大戰爭的同時,又積極策劃侵占上海。

    8月9日,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官兵大山勇夫和齋藤要藏驅車闖入虹橋機場挑釁,被機場保安隊擊斃。

    駐滬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遭拒絕後,即動員駐上海4000人的海軍陸戰隊及艦艇登陸人員和日僑義勇團共萬餘人緊急備戰。

    10日,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穀川清在吳淞一帶集結大小艦艇30餘艘,駛入黃浦江示威,並急調在日本佐世保待機的艦艇和陸戰隊開赴上海。

    11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密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第88師到上海楊樹浦及虹口以北布防。

    同時令海軍阻塞江陰航道,令空軍主力由華北向上海方向轉場。

    13日,日海軍陸戰隊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車站至橫浜路段開槍挑釁,再以一部向寶山路、八字橋、天通庵路進攻,被第88師擊退。

    從盧溝橋事變後,統帥部為了應付“七七事變”後的複雜形式,召開了數次會議,討論初期的戰略政略和各方麵準備情況。

    7月11日 國軍實施先行籌備,準備將一部分德機械化師調往北方作戰,檢查彈藥糧秣儲備情況和新武器分發情況。

    由於日軍在華北的強勢進攻,國軍優先補充韓複榘的部隊,安撫韓複榘,穩定山東局勢。

    通信兵向北推進,切實掌握好北方情況。

    戰火儲備夠二十個德械師三個月用,糧秣儲備有50萬人,10萬匹馬一個月份,正在購辦兩個月份的儲備。

    黃河以北無儲備,首要任務是將以上糧彈儲備一部推進至黃河以北儲備。

    7月12日 計劃派遣熊斌至保定,並向二十九軍承諾,如果需要子彈和軍實,中央將源源補充。 害怕二十九軍擅自妥協,華北進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 增撥第2師補充旅(後更名為獨立第20旅)一個團秘密進駐上海市區戰略要點(虹橋機場等);95師北上填防。 南方開始注意守好後門,並陸續調兵北上。

    7月14日 十一時宋簽字認可日方條件,國民政府對北方可能喪失極度擔憂,同時覺得平漢、津浦路空隙過大,需要調兵北上。

    但不應全用德機械化師,應夾雜其它稍差部隊。

    北方如不能堅守,長江封鎖就需要切實進行,開始撤除長江之燈塔、航標。

    海軍設立封鎖線,鞏固吳淞口陣地,江陰要塞強化,原定裝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裝江陰。

    7月15日 廬山的十門20毫米炮調南京,37毫米炮若幹門部署在太原,武漢分配37毫米炮4門,石家莊20毫米炮4門,保定20毫米炮3個連,開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統一開往彰德,由第10師控製;航空兵基地擬設立於太原,空軍主力北上。

    7月16日 設立戰爭局部化和全麵化的不同應對方法。

    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絕交宣戰。如果日軍有在青島、海州登陸的意圖,就必須在上海先動手。

    如果是全麵化,則是絕交宣戰的局麵,最忌憚的是日軍沿長江口而上,在長江腹地到處開炮。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團必須馬上北開。

    7月17日 長江要塞炮位重新劃定,總體向下遊推進;88毫米炮四門仍裝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

    長江航標燈從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備司令切實負責。

    日方警告民航客機不得飛赴北平,否則將予以擊落,歐亞、中航飛機仍飛北平無誤;通信兵團需要充實,各行營電話排調回;仍繼續討論全麵化與局部化問題。

    7月18日 部隊向北方機動時的防空問題;戰時費用必須節省。 中國政府對日軍克製態度所抱的幻想漸漸破滅。

    可以看出國民政府漸漸有了做最壞準備的打算。

    7月19日 對外稱,表示積極和平。其實是為了掩蔽企圖;對國民政府自身內部,軍隊質量和訓練,現有武器尚不夠之擔憂。

    7月20日上午何應欽派員(程潛、徐永昌)赴廬山向蔣匯報這幾天討論的軍略政略辦法。

    7月20日 蔣介石返寧,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進入陣地;海琛等艦連日在下關與日艦實彈對峙,請示辦法。

    7月21日 蔣百裏向蔣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意見(即著名的凇滬開戰並擴大之,引誘日軍沿江而上),但蔣予以批駁,並調整戰鬥序列,中央軍第10師、17師、25師、83師二次北上。

    熊式輝提出三點抗戰主張: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移民清物,堅壁清野;避實擊虛,晝伏夜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