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淞滬會戰②
字數:4414 加入書籤
日本當時執行的是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石原莞爾製定的《國防國策大綱》。提出的假想敵順序是美、蘇。
首先對蘇聯已經放棄了進攻戰略,取而代之以“完成了軍備的充實和持久戰的準備後,首先開始積極工作以盡快迫使蘇聯放棄進攻遠東的圖謀”的字眼。
就是說在以武力為後盾的情況下與蘇聯談判,不與其交惡。
對美國則是“努力與美國保持親善關係”,因為石原知道日本和滿洲都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和橡膠。隻要不和英美翻臉,石原認為英美會默認“滿洲國”的存在。
因為有一個日本人控製的滿洲,正好為英美消除了共產主義南下的憂慮。
對華戰略則是“做好穩固日滿和北支(華北),完成進行持久戰的準備的基礎工作”,反對擴大戰爭。
也就是說:挑動在西北的國共內戰,同時建設滿洲國,鞏固華北,堵住俄國人南下。
再向南洋滲透,得到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同時擠走英國人,爭取把手伸到“東印”(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亞),確保石油供應,這以後再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
日本30年代早期的計劃中還有海陸軍聯合攻占武漢的計劃,但在石原的這個計劃中,鑒於中國政府的實力已有所加強,日本已經放棄了一旦開戰就攻占武漢的計劃,因為那是日本國力所不允許的。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3日下令將張治中部改編為第9集團軍,從14日拂曉開始發起反擊,同時命令空軍協同地麵作戰,擔任要地防空。
當天,空軍轟炸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和第3艦隊,炸傷旗艦“出雲”號。
第4驅逐機大隊擊落襲擊杭州筧橋機場的日機3架,擊傷1架。
15日,日軍統帥部下令組建上海派遣軍,任命鬆井石根為司令官,立即增派第3、第11師到上海。
15~16日,中國空軍在京滬杭上空共擊落日機40餘架。
17日,中國海軍派出魚雷快艇駛至上海外灘再次擊傷“出雲”號。
第9集團軍從15日起,向日軍發起多次圍攻,第87師攻占日本海軍俱樂部,第88師衝入日本墳山陣地,後受阻。
19日,從西安調來的第36師投入戰鬥,於21日攻入匯山碼頭,嚴重威脅日本海軍陸戰隊。
22日,日上海派遣軍先頭部隊開始在楊樹浦附近登陸。第9集團軍側翼受到威脅,反擊作戰遂告中止。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陸續向上海附近增兵,於8月20日成立第三戰區,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陳誠任前敵總指揮。
隨即調整部署:以第9集團軍(張治中部)組成淞滬圍攻區圍攻駐滬日軍,第8集團軍(張發奎部)組成杭州灣北岸守備區,第10集團軍(劉建緒部)組成浙東守備區,第54軍組成長江南岸守備區,第111師組成長江北岸守備區。
以上4個守備區負責封鎖壓製日軍登陸部隊。
23日,日軍第3、第11師在長江南岸的吳淞、張華浜等地強行登陸。
第三戰區臨時將長江南岸守備區擴編為第15集團軍,由陳誠兼總司令,又抽調3個軍予以加強。
日軍第3師第一梯隊在張華浜附近登陸時,遭到張治中部警察總隊頑強抵抗。
第3師主力登陸後,警察總隊不支,撤至南泗塘河西岸據守,張治中組織第87、第36師反擊,挫敗其進攻,雙方於25日隔河對峙。
日軍第11師第一梯隊23日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陸,時第15集團軍剛編成,部隊未到指定位置,日軍迅即攻占獅子林炮台、月浦和羅店,繼分向瀏河、寶山進攻。
下午陳誠所部先後趕到,第18軍協同第54軍實施反擊,當晚收複羅店,次日收複寶山、獅子林和月浦。
25日,日軍第11師後續梯隊登陸,第15集團軍反擊受阻。雙方於獅子林、月浦、新鎮、羅店至瀏河口一線形成對峙。
鬆井石根為連接和擴大兩個師的登陸場,9月1日以第11、第3師各一部從獅子林和吳淞兩麵夾擊寶山。
守備寶山的第18軍姚子青營擊退日軍多次進攻,頑強堅守至7日,日軍以戰車堵擊城門,集中海陸空火力轟擊,全城燃起烈火,該營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戰至10日,日軍將兩塊登陸場連成一片。第15集團軍予敵重大殺傷後,部隊嚴重減員,13日奉命撤出月浦、楊行、新鎮等陣地。
第9集團軍則奉命放棄寧滬鐵路(南京—上海)以東的大部地區。至9月17日,中國軍隊撤至北站、江灣、廟行、羅店、瀏河一線,與日軍對峙。
9月,蔣介石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21日再次調整部署:
以第9集團軍為中央軍,朱紹良任總司令,位於北站、江灣、廟行一線及其以西地區。
以第8、第10集團軍為右翼軍,張發奎任總司令,位於蘇州河以南至杭州灣北岸地區。
以第15、第19集團軍為左翼軍,陳誠任總司令,位於蘊藻浜以北的萬橋、羅店、廣福地區。
9月中下旬,日軍新增調第9、第13、第101師及重藤支隊(台灣旅)到上海,加入上海派遣軍戰鬥序列。
10月1日,日海軍、航空兵協同地麵部隊發起新的攻擊。北路以第11師指向廣福、陳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師強渡蘊藻浜,向大場、南翔進攻,守軍頑強抗擊。
15日,日軍突破蘊藻浜,蔣介石急調第21集團軍10個師加入中央軍序列,以其3個師從大場附近向南路日軍反擊,另以左翼軍4個團在廣福南側向北路日軍反擊,均未突破日軍陣地。
22日,日軍集中第3、第13、第101師進攻第21集團軍,在廟行和陳家行之間突破守軍陣地,26日攻占廟行和大場。
蘇州河北岸的中央軍腹背受敵,於27日放棄北站、江灣陣地,向蘇州河南岸轉移。
第88師第524團團副謝晉元率第1營官兵繼續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晝夜,於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日軍大本營10月初決定將侵華戰爭主要進攻方向從華北轉向上海方麵,急從華北、東北、國內抽調部隊,於20日組建第10集團軍援滬。
11月5日,由集團軍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師及國崎支隊(第5師第9旅),突然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策應上海派遣軍實施迂回包圍。
當時杭州灣北岸的守軍,大部已調去支援上海市區作戰,隻有第63師的少數部隊守備,猝不及防。
日軍占領沿海地段後,迅以第6師進攻鬆江和閔行,以第18師進攻金山和廣陳。第三戰區急調第62、第79師分別阻擊日軍第6、第18師,均被擊退。
日軍6日占金山。7日,上海派遣軍和第10集團軍奉命合編為華中方麵軍,由鬆井石根統一指揮,企圖對上海守軍迅速達成合圍。
戰局急轉直下,8日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12日,上海失守,戰役失敗。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複興之基礎。
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叫囂。
淞滬會戰拉下帷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