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大撤退②
字數:5159 加入書籤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日軍不給國軍喘息之機,迅速向蘇南地區挺進,進而威脅國民政府首都南京。
日軍占領上海後,日本政府於1937年12月1日,以大陸命第7號,下達了華中方麵軍戰鬥序列令。
華中方麵軍司令官為鬆井石根大將,參謀長塚田攻少將,下轄上海派譴軍與第十軍。
12月2日,東京方麵免去鬆井石根上海派遣軍司令官兼職,由朝香宮鳩彥中將(親王)接任。
華中方麵軍除第101師團奉命駐守上海外,其他各師團,支隊都不同程度投入向退守南京的國民革命軍的追擊,以進攻南京。
其中直接參與追擊與攻擊南京城的部隊有日軍王牌中的王牌第6師團及精銳第9師團,第16師團,第3師團先遣隊,第13師團山田支隊,另有第114師團,國崎支隊等,總兵力約10萬餘。
這些部隊絕大部分都是日軍首屈一指的精銳,武器裝備精良,彈藥充足;而且挾有強大的空中、海上支援。
華中方麵軍於12月1日,接到大陸第8號命令:“華中方麵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當天,華中方麵軍即對所屬兩軍作出如下進攻部署:
1.華中方麵軍計劃與海軍艦隊協同攻克南京。
2.上海派譴軍主力於12月5日前後開始行動。重點保持於丹陽,句容方麵,擊破當麵之敵,進至磨盤山脈西部地區。令一部自揚子江左岸地區攻擊敵之背後,同時截斷津浦鐵路及江北大運河。
3.第十軍主力於12月3日前後開始行動,以一部自蕪湖方麵進攻南京背後,以主力擊破當麵之敵,並進抵溧水附近,應特別對杭州方麵加強警戒。
接到命令後,華中方麵軍各部迅速向南京進擊,其以上海和太湖以東作為最初出發地,沿太湖兩側攻向南京。
日軍企圖以包圍之勢進逼南京,占領國民政府首都,並圍殲國軍部隊於南京城下。
早在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的第三天(8.15),20架日本海軍航空隊攻擊機就首次轟炸南京,大校機場,明故宮機場,八府塘,大行宮,中山東路等遭到轟炸,南京軍民傷亡數十人。
中國空軍奉命迎戰,南京國軍守軍高射炮部隊也開火還擊,共擊落日機4架,擊傷多架。
1937年8月16日,日機又分5批共出動約70架次空襲南京,中國空軍戰機全體出動,當日共擊落日機8架。
此後,日機便不斷飛來南京或周圍地區轟炸。8月26日深夜至27日淩晨,日機分2批共14架夜襲南京,向居民稠密區投擲炸彈與燃燒彈。
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官長穀川清中將於9月14日發出電令,由第二,第四和第五空襲部隊組成南京攻擊部隊。
在9月16日以後反複攻擊南京,主要目標為南京地區的航空兵力,軍事設施及主要政府機關,指揮官由第二聯合航空隊司令官兼任,共指揮72架各種類作戰飛機。
1937年9月17日,日軍第二聯合航空隊司令官三貞三中將發出“集中各部隊的精銳,編成南京空襲部隊,斷然在敵首都南京上空實施有史以來空間的航空決戰的壯舉”。
根據這一計劃,日機9月19日至25日,對南京進行了11次轟炸。
1937年9月19日,77架日機分2次空襲南京,對中央廣播電台(後遷往武漢,長沙;1939年才遷往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最重要的宣傳機構,被日本政府稱為“重慶之蛙”),首都警備司令部和居民住宅進行了轟炸,下江考棚,白酒坊,評事處等處民房被炸毀。
20日,日機57架分2批襲擊南京國民政府,電台,大校機場及沿江炮台等處。中國空軍出動11架戰機奮勇迎戰,在紫金山上空擊落日機2架。
22日,日機分3次共出動61架次,對南京市內進行狂轟濫炸,其中包括人口密集的城南大街,外國使館與下關難民收容所等。
25日,日機對南京的轟炸達到了頂點;全天自上午9時至下午4時實施4次空襲,共出動飛機94架次,投彈200枚以上。
中國空軍迎擊,在各高射炮群的配合下,擊落敵機4架。
1937年12月上旬,南京保衛戰期間。日本空軍配合地方部隊進攻,同時空襲南京城內。
12月3日,在南京淪陷前最後的空戰中。中國空軍王牌飛行員,四大金剛之一第4大隊第2隊副隊長樂以琴與董明德雙機迎戰強敵,最終寡不敵眾,壯烈殉國;年僅23歲。
至此,中國空軍損失殆盡;日軍完全掌握南京製空權。
1937年12月5日,大隊日機來龍騰,於逸仙橋東右手方河岸一帶投彈20餘枚,造成災民14人死亡,20餘人受傷。
根據日本海軍戰史記載:“針對抗日作戰中的首都南京,我海軍航空隊反複實施了空襲,先後達五十餘次,參戰飛機總數達900餘架次,投下炸彈160噸”。
1935年,蔣介石赴四川考察。在重慶宣布四川將作為抗日複興的根據地;但對外仍宣稱來四川是“追剿”紅軍,不讓日本人知道國民政府已決定聯蘇聯共抗日,西南為抗戰大後方構想。
上海失陷前,國民政府開始著眼於持久抗戰大計,考慮首都的遷移。
1937年10月29日,蔣介石在國防會議上作《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與抗戰前途》的報告。第一次正式提出遷都的問題。
11月12日,蔣介石經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會商,決定遷都重慶的計劃。
蔣介石在1937年11月13日日記中寫道:“抗倭最後地區與基本線在粵漢,平漢路以西綏”艦啟程赴川。
在內遷的各政府機構中,行政部,立法院,監察院,考試院直接遷重慶;財政部,外交部,衛生署暫遷漢口;交通部暫遷長沙;部分軍事機關暫留南京,隨後,英美蘇等各國大使館,亦遷至外交部辦公地點漢口。
20日,國民政府正式發表移駐重慶宣言。在宣言中肯定了全麵抗戰三個月來戰績和精神,表明了國民政府移駐重慶的目的和持久抗戰的決心
上海淪陷後,麵對不斷進逼的日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組織淞滬國軍撤退與準備遷都的同時,也將防衛首都南京的議題提上了日程。
蔣介石為此召開多次高級幕僚會議,並個別征求過一些高級將領的意見。
大本營作戰組長劉斐主張:“南京是我國首都所在,不戰而放棄,當然不可。但不應以過多的部隊爭一城一地的得失,隻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之後主動地撤退。對兵力使用上,以十二個團,頂多十八個團就夠了,部隊太多將不便於機動”。
軍政部長何應欽,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徐永昌都表示支持。軍委會常委白崇禧認為:“……東戰場部隊已殘缺不全(淞滬會戰撤退下來的部隊),疲勞不堪,無法在短期內再組織大規模的守城戰役,應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
這也得到了在場大部分將領的支持,包括德國軍事顧問團長法肯豪森。
但軍委會執行部主任,湘係實力派唐生智卻站出來慷慨陳詞:“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係,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麵對總理在天之靈”?
蔣介石與唐生智觀點相近。當然,蔣介石是要考慮到更多的因素。此時,九國公約會議正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蔣介石寄希望英,美等西方國家在會議上聯合對日本進行製裁;德國駐中國大使陶德曼受日本政府委托也暗中調停。
蔣介石希望通過外交手段阻止戰事,保住南京城;但底限是,日本必須從上海,華北撤兵。這也注定了,陶德曼調停最終的失敗;南京保衛戰是無可避免。
同時蔣又期待蘇聯能兌現出兵承諾,對蘇聯出兵也左右了南京保衛戰。
因此蔣介石當時主張在南京作短期固守。不過他在日記中寫道:“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上對下對國對民無以為懷矣......南京守城,非守與不守問題,而是固守之時間問題,在敵軍火力優勢,長江得自由航行之情勢下,欲期保持,頗屬難能,故隻可希望較時間之防守......既作短時間守城之望,敗不必將全部之基幹部長,全部犧牲,須預為撤退之掩護......若是至不得已放棄南京時,各防守部隊撤退,得有掩護”。
短期固守南京的作戰方針,注定了南京保衛戰的失敗。
這一決定最終導致了南京保衛戰大潰敗的悲劇。
第二天,唐生智就任,並隨即將自己執掌的軍委會執行部改組為衛戍司令長官部。
25日,蔣介石親自擬定南京衛戍部隊最初的戰鬥序列:1.司令長官唐生智;2.第72軍孫元良部(僅第88師一個師);3.第78軍宋希濂部(僅第36師一個師);4.首都警衛軍穀正倫總隊,憲兵部長。5.其他特種部隊之一部。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937年6月,據何應欽統計國軍總兵力為207萬。淞滬會戰傷亡30餘萬,另外平津,察綏戰事,山西抗戰及蘇北抗戰;國軍傷亡超過20餘萬。南京保衛戰前國軍傷亡人數超過戰前總兵力四分之一,猶其是精銳兵力損失巨大;空軍海軍基本打光。在加上中國國防戰線漫長,需防禦日軍攻擊地域太多。兵力實是捉襟見肘。(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