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銘記
字數:4998 加入書籤
至1937年12月12日午後,南京保衛戰進入到最後階段。
1937年12月12日,侵華日軍對中國首都南京的圍攻進入第三天。對於十萬中國守軍來說,最危急時刻已經來臨!
上午10時許,城南要點雨花台失守;中午時分,中華門被突入。
至此,中國軍隊的南京防線已呈動搖之勢……
這天下午5時,中國守軍最高指揮官、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唐生智召集師以上將領開會。
這個會開得很簡短,唐先是向眾人出示了一份電文,稱蔣介石已同意,當守軍在“情勢不能久守時,可相機撤退”。
隨後,一份油印的突圍命令發到大家手中。
根據這個命令的精神,守軍除衛戍司令部直屬部隊及三十六師外,其餘大部應從日軍正麵突圍而出。
那些應該從正麵突圍的部隊中,有兩支來自廣東的隊伍:葉肇的六十六軍和鄧龍光的八十三軍。
接到突圍命令後,兩位廣東將領交換了意見,一致決定:
兩部統一由葉肇指揮,以六十六軍打頭陣、八十三軍隨後跟進,按一六零、一五九、一五七、一五六、一五四師(前三個師屬於六十六軍,後兩個師為八十三軍)的行進順序,由太平門出城,經湯山、句容向寧國方向突圍。
對於所有參與了這一突圍行動的官兵來說,他們即將踏上的,是一條充滿著血與火的生死之路。可謂九死一生!
當晚8時,除失去聯係的一五六師外,兩個軍的人馬均已集中到太平門。
排除掉沙包、地雷等障礙物之後,大部隊湧出城門、沿紫金山北麓疾進。
午夜時分,當突圍部隊進至岔路口時,開始遭到日軍阻擊。
衝破敵人陣地之後,大隊人馬繼續向東前進。
13日淩晨,突圍部隊經堯華門南下,在仙鶴門再度與日軍遭遇。
在中國軍隊的奮勇攻擊下,日軍狼狽不堪,不僅第十六師團司令部發生“騷亂”,第三師團之第三騎兵聯隊還遭到了自上海登陸以來的最高傷亡。
淩晨5時,廣東部隊在湯山遭到四五千日軍攜飛機、大炮和坦克的聯合圍攻。
生死關頭,各部依托山頭頑強抵抗,並最終殺出一條血路。
當天下午4時,突圍部隊在方衝再遭日軍攔截。由於傷亡過大,突圍部隊逐漸失去控製,被截成數段,各自為戰。
盡管如此,當夜幕降臨之後,還是有數以千計的突圍官兵陸續抵達句容境內的九華山。
此地雖處日軍後方,但敵情並不嚴重。至此,突圍部隊終於闖過了鬼門關!
廣東部隊突出重圍實屬不易!殘酷的戰鬥中,包括一五九師副師長羅策群、一六零師參謀長司徒非和一五四師參謀長在內的無數將士長眠在突圍路上。
活下來的人也是曆經磨難,九死一生。他們,也是南京保衛戰期間唯一由正麵突圍成功的部隊。
與廣東部隊相比,友鄰部隊的處境極為悲慘!
在城北的挹江門,無數人在通過那被堵得隻剩一個出口的城門洞時被擠倒後踩踏而死,曾在光華門血戰的英雄謝承瑞團長也不幸罹難。
而那些成功擠出城到達江邊的官兵還來得及鬆口氣,就發現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麵前:沒有渡江工具,過不了江!
原來,當初唐生智為堅定守軍的抗戰決心,將下關僅有的幾條渡輪開走了。
情急之下,大家憑借從內河搜羅到的幾條小船和臨時捆紮而成的木筏、門板等簡便器材過江,許多人葬身魚腹,更多的人則困集在江邊而被追上了的日軍集體屠殺。
一邊是九死一生的浴血突圍,一邊是數以萬計人因無法過江而被集體屠殺,正反兩個戰例說明同一個問題:南京保衛戰最後階段,突圍組織顯得混亂不堪。
蘇軍將領科涅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撤退,是一種複雜的戰鬥形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否成功地組織突圍,更能考驗一位將領的指揮能力。
讓我們以廣東部隊的死中求生為例分析一下組織部隊突圍的幾個前提:
首先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突圍方案:
本來,唐生智於12日下午拋出的那個突圍計劃,其主要精神是“大部突圍,一部過江”。
撤退命令雖然製訂得有些粗糙,但各部若遵令行事,仍有一定的可能性。
當然,這要付出很大的傷亡,甚至是大部分人可能看不到突圍成功的那一刻。
但這種代價再大,也總比被人堵在江邊屠殺要強嘛。
要命的是,唐生智又補充了一個口頭命令,稱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七十四軍及教導總隊這幾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在“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渡江”。
這就使得突圍計劃發生了質的變化,其要旨由“大部突圍,一部過江”變成“大部過江,一部突圍”。
這個改動不僅降低了命令的嚴肅性釀成了嚴重後果,許多本該由正麵突圍的部隊湧向江邊不說,還有許多不明情況的部隊看到這些人趕向江邊後也跟了上來,致使大部分官兵因無法渡江而白白犧牲。
廣東部隊能突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組織得力。
再來看看廣東部隊的突圍,雖然也是時間倉促,但兩位軍長還是盡可能地對突圍方向、行進路線、行軍序列進行了安排。
從事後的戰鬥進程來看,這個臨時擬就的計劃發揮了作用。
從行軍路線看,它恰好處在了日軍第十六師團和第九師團的結合部上,相對來說比較薄弱。
再看部隊的攻擊序列,由於南京保衛戰後期,第六十六軍大部分時間處在城內作為預備隊使用,戰力相對完整、且集結較為容易,因此以其在前開路,曾在城垣保衛戰中實力受損的八十三軍隨後跟進。
這就保證了突圍部隊能夠保持一定的攻擊力度。雖然在此後的不斷攻擊中,部隊傷亡慘重,但還是得以突出重圍。
其次是指揮不能斷、建製不能亂!
聯想到長征初期,紅軍能衝過湘江,原因在於指揮沒有中斷、建製還在。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回顧一下另外一場戰役:爆發在三年前的湘江戰役。對於紅軍而言,湘江突圍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
最終,紅軍以大部傷亡的代價突出了重圍。
紅軍能衝破湘江封鎖線,原因在於,中革軍委的實際負責人李德雖有一些戰術瑕疵,卻能堅守指揮崗位、上下級之間的聯絡暢通;各部隊雖傷亡慘重,但基本建製尚在。
遺憾的是,這種上下同心的一幕並未出現在稍後的南京保衛戰中。
據親曆者回憶,許多高級將領在12日開完會後根本就沒回部隊,隻是電話傳達撤退通知;更有甚者,有人還“不告而別”。
如此不負責任的行為,不僅使得許多部隊沒有及時得到撤退命令,隻是看到友鄰部隊開始行動後才做出下意識的反應。
經過挹江門的混亂“闖關”,那些到達江邊的部隊早已失去了原有建製,“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最終在一片混亂之中,集體做了日本人的俘虜。
指揮中斷的情況也曾出現在廣東部隊中。
經過13日白天的兩場惡戰,各部隊失去掌握,葉肇、鄧龍光等高級將領陸續更換便衣脫隊。其餘人則以百餘人、或數十人的小部隊,由中下級軍官帶領,分頭向指定地點前進。
所幸,此時日軍的注意力主要在南京城方向,加之看到自己在確實攔截了大批突圍官兵遂放鬆了對戰場的控製,這就使得許多官兵得以尋隙而出。
其實這可以明顯看出國共兩黨軍隊的本質不同;也可以明顯看出為什麽總是身處逆境的共產黨軍隊能愈戰愈強,最終取得全國的勝利。
最後要有一支預備隊。
突圍作戰的最後階段,部隊所以失去控製,原因在於指揮官手中缺乏足夠的後續兵力衝擊日軍防線。
本來,突圍部隊的兵力應有五個師,但一則八十三軍的一個師沒有跟隨大部隊行動,再就是六十六軍在連續衝擊日軍防線的戰鬥中損失慘重。
試想,如果那時候有其餘部隊跟在廣東部隊的後麵前進,情況會好得多。(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