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第三次長沙會戰②

字數:7309   加入書籤

A+A-




    日軍精銳第3師團渡過汨羅江後已經於1941年12月29日向東移動,參加圍殲國軍第37軍的戰鬥,可當晚卻接到了“迅速由近路向長沙追擊”的新命令。

    於是第3師團便重新部署,至31日,第3師團主力已南攻至長沙附近的梨市和東山,準備攻擊長沙。

    鑒於上次會戰中長沙失守而受蔣介石責備,薛嶽決定派防禦的第10軍李玉堂部死守長沙。但是該部剛剛經曆上次會戰慘敗,尚未恢複元氣。

    可就在這樣艱險的情況下,第10軍還是投入了其軍史上最輝煌的長沙保衛戰。

    根據蔣介石在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指示的防禦要訣,薛嶽命第10軍下轄的3個師分別守外圍陣地和核心工事。

    他對第10軍的作戰要求:“第一步確保長沙;第二步,待敵進至瀏陽河北岸,向長沙攻擊三天後,待命向東反擊敵軍。”

    薛嶽還命令長沙警備司令部,憲兵第18團,三民主義青年團等單位協助第10軍固守長沙。同時發動長沙軍民加緊在城牆內外,交通要道,重要建築物等處修築工事,嚴陣以待。

    湘軍第73軍在嶽麓山和湘江西岸布置陣地,與第10軍內外呼應;尤其在嶽麓山設置了重炮陣地,可直接轟炸市內目標,在會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薛嶽這一係列安排,大大提升了長沙守軍的防禦能力。

    軍委會判定日軍進攻長沙企圖後,蔣介石於12月30日向第9戰區指示長沙保衛戰的作戰方針:

    “戰區在長沙附近決戰時,為防敵以一部向長沙牽製,先以主力強迫我第二線兵團決戰,然後圍攻長沙。“

    ”我應以第二線兵力距離於戰場較遠地區,保持外線有利態勢,以確保機動之自由,使敵先攻長沙,乘其攻擊頓挫,同時集舉各方全力,一舉向敵圍擊,以主力地位把握決戰為要。”

    這一正確的戰略方針,奠定了第三次長沙大捷。

    第9戰區遂下令各參戰部隊以長沙為目標,分別從南,東,北三個方向作“向心攻勢”,指定了各部隊須準時到達的第一次攻擊線,即距長沙較遠的四周地區。

    同時劃定了各部隊的第二次攻擊線,即長沙附近地區,以期在日軍圍攻長沙時,不斷縮小包圍圈,集中優勢兵力,從外線對敵實行反圍攻。

    1942年1月1日淩晨,日軍精銳第3師團從梨市和東山附近渡過瀏陽河,在20餘架飛機支援下向長沙東南的阿彌嶺,林子衝,金盆嶺等國軍陣地發起攻擊。慘烈的長沙保衛戰打響啦!

    布置在外圍陣地的預備第10師方先覺部與日軍展開對攻戰,“激戰五小時,我阿彌嶺,金盆嶺陣地全被敵空炮摧毀,守軍大半犧牲”。

    當天下午,在工事被敵炮火摧毀,官兵傷亡很重的情況下,預備第10師被迫放棄第一道防線,後退至半邊山,左家塘,農林實驗場一線,繼續抗擊。

    日軍以飛機,大炮掩護,連夜輪番進攻。擅長夜戰的日軍精銳加藤大隊(大隊長加藤素一)曾一度攻陷鄔家莊和軍儲庫附近陣地,直逼長沙市區。

    預備第10師迅速組織反擊,“即與敵肉搏戰鬥,並縱火燒毀民房,敵無一幸免”。

    國軍又擊退敵人,奪回兩處陣地,“是役擊斃大隊長加藤素一少佐及小琢登大尉以下百餘人,並俘獲敵作戰命令,陣中日記等機密文件甚多。”

    從加藤身上還搜出文件顯示了日軍彈藥已嚴重不足,這更激勵起國軍官兵的鬥誌。

    1942年1月2日,中日兩軍仍在長沙東南郊的預備第10師陣地展開激戰爭奪。

    幾乎所有據點都反複易手,陣地前沿屍橫遍地。國軍裝備火力不及敵人,但嶽麓山上的重炮猛轟日軍,給予強有力的火力支援;戰鬥呈膠著狀態。

    蔣介石為鼓舞守城將士士氣,親自給第10軍長李玉堂及3個師長周慶祥,朱嶽,方先覺打電報,內稱:

    “我第10軍官兵,兩日來堅守陣地,奮勇殲敵,致堪嘉慰。此次長沙會戰之成敗,全視第10軍之能否長期固守長沙,以待友軍圍殲敵人,此種光榮重大任務,全國軍民均矚目於我第10軍之能否完成,亦即我第10軍全體官兵成功成仁之良機。敵人懸軍深入,後方斷絕,同時我主力正向敵四麵圍擊,我第10軍如能抱定與長沙共存亡之決心,必能摧敵強敵,獲得無上光榮。”①

    次日,蔣介石又命令前線各軍師長,應勇猛前進徹底殲滅敵人,如敵軍由各部之作戰境內安全逃竄者,即嚴懲該部各級主管及幕僚長。

    由於日軍第3師團攻城遇阻,久攻不克。第11軍決定加強攻堅力量,命令在栗梨的王牌第6師團“以主力進入第三師團的右翼,攻克長沙左側和北側。”

    該師團立即向長沙挺進,在3日拂曉從長沙東北側開始攻擊第10軍第190師陣地;這時,長沙城的東側成為最慘烈的戰場。

    第10軍官兵英勇拚殺,屢挫敵鋒,並大量殺傷敵兵。第6師團雖以一部從北郊衝入城區,但很快遭到嶽麓山重炮轟擊,並被第10軍反攻逐出城外。

    麵對日軍最強的兩大王牌師團,第10軍打出了“泰山軍”的威名。

    日軍主力強攻長沙城3天,仍被阻擊城外,攻勢已是強弩之末。日軍原並無攻打長沙的計劃,工兵“沒有攜帶足夠破壞城牆的炸藥”,造成攻城異常困難。

    其各參戰部隊所帶彈藥也有限,連續苦戰,消耗極大,有些士兵甚至隻能靠肉搏作戰。雖有飛機空投物資,但很快消耗殆盡;反而減弱了其空中轟炸威力。

    反觀,國軍第9戰區不斷加強長沙城內的防禦力量,在3日命令第73軍第77師渡過湘江進入長沙,歸李玉堂將軍指揮,成為第10軍總預備隊。

    此時,外圍的國軍各部基本到達了戰區所規定的第一次攻擊線。

    在長沙久攻不下,又有被反包圍的不利情況下,日軍開始考慮撤退。

    當時,第3師團傷亡已達700多人,更重要的是所攜帶彈藥幾乎耗盡;其司令部和後防部隊也“不間斷地遭受來自嶽麓山的重炮轟擊,對官兵的威脅極大”。

    阿南惟幾在參謀人員反複勸說下,決定放棄攻占長沙的計劃,於1942年1月3晚下達“反轉”命令,限各部“自今停止掃蕩長沙,於1月4日夜開始全線反轉”。

    在長沙苦戰的第3師團長豐島房太郎中將曾以第一線部隊已衝入城內,正在巷戰為由,“希望把反轉日期再延期一日”,遭到阿南惟幾的拒絕。

    豐島房太郎對死傷慘重而無戰果極不甘心,他竟命令第3師團在4日晨向長沙發起最後的總攻。

    日軍最後的瘋狂,使得長沙城的戰況空前慘烈;李玉堂將軍在長沙守城部隊在傷亡極重的情況下,將傳令兵,雜務兵,擔架兵,輸送兵組成1個連的敢死隊,向日軍發起反擊。

    “肉搏至再至三,陣地失而複得者五次”。國軍第10軍不僅頂住了日軍瘋狂進攻,還發起逆襲,斬獲頗豐。

    第3師團,第6師團最後的瘋狂,終遭失敗。在蒙受巨大損失後,便在4日晚乘夜色脫離戰場,分別向東山和犁市撤退。

    此時,外圍國軍各部正在向長沙開進中,準備對敵實行圍殲。

    薛嶽獲知日軍開始全線撤退,立即變更作戰部署,命令各部從不同方向對敵展開圍追堵截,要在湘水以南撈刀河以北地區全殲日軍。

    其具體部署為: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將軍指揮湘軍第73軍,粵軍第4軍,第26軍為南方追擊軍,由南向北追擊。

    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指揮川軍第20軍,滇軍第58軍為北方堵擊軍,堵擊後撤敵軍。

    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指揮湘軍第37軍,川軍第78軍為東方堵擊軍,由東而西截擊。

    中央軍第99軍傅仲芳部為西方截擊軍,自西向東截擊。

    “爾後隨追擊戰況之推進,始終按追擊,堵擊,截擊反包圍殲滅戰之要領圍殲潰逃之敵軍”。

    由於日軍攻擊長沙膠著時間過長,使得國軍包圍圈布置時間充裕。

    國軍也一改尾追日軍,收複失地的消極態度,不顧犧牲全線圍殲日軍。

    日軍精銳第3師團剛離開長沙,就在金盆嶺,林子衝一帶遭到粵軍第4軍截擊,苦戰一天,才突圍而逃,並改變原退卻路線,與第6師團合流,抱成一團,集中突圍。

    而第40師團主力由金井退往春華山,因遭到猛烈阻擊而一度折回,其留守金井掩護主力之的一部(龜川部隊)為國軍第37軍所圍攻,待增援部隊解救時,傷亡已近400餘人,戰鬥兵員僅20人,幾乎是全軍覆沒。

    1月8日,日軍王牌第6師團向福臨鋪方向退卻,途中被第73軍等4個軍反複圍擊,損失慘重,後經第3師團和空軍的全力援救下,才得以突圍。

    日軍最強王牌第6師團竟被打的狼狽不堪。

    在國軍不斷阻擊和追擊之下,日軍一直且戰且退,處境相當危艱,後撤速度緩慢。

    經過10天苦戰,各師團主力才陸續渡過汩羅江。

    在過江之時,由於聽聞國軍即將趕來,日軍竟爭先恐後,亂作一團,“多自相踐踏,因此落水溺斃者甚眾”②。

    曆史再次重視第二次長沙會戰,隻不過追逃易位,日軍的撤退從一開始就十分艱難,到最後竟發展成潰敗;這也是侵華日軍首次大潰敗。

    1月14日,日軍在汩羅江北集結完成,一齊向北撤退。國軍仍繼續以各種方式圍擊敵軍,但因日軍主力已相對集中,國軍無力圍殲。

    戰至1月16日,日軍基本上回到新牆河以北的陣地。第三次長沙會戰終以日軍完敗而告終。

    日軍第11軍最初發動會戰的目的是策應香港作戰,結果不僅作戰時間上比香港作戰長,傷亡人數遠超香港戰役,對侵華日軍士氣無疑是重創。

    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美英盟軍大潰敗的情況下;長沙大捷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受到英美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大大提高了中國戰場的國際地位和其在盟軍中的聲譽,為爭取外援起到了很大作用。此戰被譽為中國抗戰首次完整的勝利。

    戰後國軍發布戰報:日軍僅在戰場上就遺屍56900多具,其中有大隊長,聯隊長以上軍官10人;被俘者139人,繳獲步騎槍一千一百三十八支,輕機槍一百零二挺,重機槍十三挺,山炮十一門。

    被俘人數之最,為曆次會戰所罕見③。

    據何成濬日記中對第三次長沙會戰戰報記載:“(軍事委員會)會報時,主席宣布關於湘北三次會戰,第九戰區薛司令長官之報告雲,我軍傷亡官兵二萬九千餘,倭寇死傷五萬餘,在場諸人均笑斥之,主席亦言其過於虛妄。各處作戰報告,本多有不確實處,然向無如此之人之甚者。”④

    可見內部戰報時,就已經嚴重注水;對外發布戰報就更嚴重。

    實際上從中日雙方戰史看,國軍肯定取得了整個會戰的完全勝利;日軍是徹底失敗。

    當然薛嶽和第9戰區的戰報也明顯誇大,但不能就此否認薛嶽的抗戰功績和第三次長沙大捷的曆史地位。

    另外戰時誇大戰果,是曆來各國都存在的問題;它本身有宣傳提振軍民士氣和信心的成份,這無可厚非。

    從第三次長沙會戰前,第9戰區官兵高漲的士氣,恰恰是戰前“第二次長沙大捷”宣傳的結果。

    另外日軍公布傷亡六千多人,也存在縮水。拿平型關大捷來說,目前國內學界普遍認為日軍公布的傷亡兩百餘人縮水,傷亡千餘人較為接近事實。當然戰時統計的偏差也是原因之一。

    日軍戰史中記載頗為中肯:1942年1月,第11軍“衝進長沙一角,雖竭力進攻,但因重慶軍頑強抵抗難以突破……遂決定返轉”。

    “在返轉作戰中,遭到優勢重慶軍的側擊,並被切斷退路,陷於苦戰”。

    此戰失利後,日軍因傷亡慘重,“部分將士的必勝信念發生了動搖,需要年餘始能恢複”。

    可以看出其損失之慘重;並大大打擊了其軍心,以致中國派遣軍唯一野戰兵團第11軍,需近1年時間才能恢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此處引用之史料來源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蔣介石致薛嶽密電》時間注1942年1月2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

    注②此處引用之史料來源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長沙作戰》第71頁。

    注③此處引用之史料來源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第九戰區第三次長沙會戰戰鬥詳報》,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會檔案。第三次長沙大捷卻因為這份誇大的戰報而飽受爭議,更被扣上“神報”帽子。

    注④此處引用之史料來源何成濬1942年2月25日日記,《何成濬將軍戰時日記》上冊,第59頁。(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