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6章常德會戰①
字數:9653 加入書籤
常德會戰又稱湘北戰役,是指1943年11月至12月,侵華日軍與中國軍隊在常德地區進行的會戰。
侵華日軍為牽製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對抗日戰爭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6個師團及偽軍一部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一說30個師約20萬人)。
中國軍隊依托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擊斃日軍2萬餘人。
鄂西會戰之後,國際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蘇德戰場上蘇軍正在全線發起反攻,已推進至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一帶。
美英聯軍在突尼斯擊敗德意聯軍和在西西裏登陸後,墨索裏尼被迫下台,意國繼之投降。
美軍在阿留申群島、新喬治亞島登陸後,正在新幾內亞等地進擊日軍。
日軍不僅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其海軍及航空兵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日軍大本營“從戰爭全局要求出發,不允許中國派遣軍進行任何進攻作戰”,所以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在鄂西會戰結束後的4個月內沒有向周邊的抗日戰爭第五戰區和第六、第九戰區進攻,而這3個戰區的部隊也沒有對日軍進攻,雙方形成“和平”相峙。
1940年9月,日本與德、意兩國簽定了“軸心國協定”,英美等國開始了對“軸心國”的物資禁運,日本便加速了在中國掠奪的步伐,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常德當時屬於重慶蔣介石國民政府所轄的第六戰區,毗鄰的宜昌、武漢、嶽陽等城市均處於嚴密控製之下。此時,常德處於國民黨正麵戰場的最前沿。
國民政府為了與盟軍協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後從第六、第九戰區陸續抽調7個軍轉用於雲南及印度,準備反攻緬甸。
日軍為牽製中國軍隊不再向印、滇轉用,以策應其南方軍的作戰,再次組織進攻。
1943年秋,太平洋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日軍已被迫轉為守勢。在印緬戰區,盟軍也在計劃反攻緬甸。
日軍為了策應太平洋戰場和印緬作戰,牽製中國軍隊由四川、湘南調滇、印,其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向日軍大本營提出:“必須割斷重慶同英美的關係,為此,除了付諸於武力,別無其它方法可尋”。
日軍杉山參謀總長認為,對中國采取攻勢,“殺出一條血路是能最迅速地解決中國事變的唯一重要方策。”
日軍“中國派遣軍”總部根據大本營的指示精神,圍繞當前的戰爭全局形勢,特別是緬甸方麵盟軍的反攻、中國軍隊的策應和美國駐華空軍的加強趨勢。
並針對派遣軍自給情況以及華北八路軍的狀況等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於1943年8月28日製訂了《昭和十八年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綱》。
其作戰方針是:“派遣軍努力確保和平定現有占領地區,特別是在華北方麵,本年秋季以第11軍及第13軍主力分別進行常德作戰和廣德作戰。來年春季,以華北方麵軍及第11軍進行打通京漢線作戰。”
日軍大本營根據戰場形勢,同意其中國派遣軍進攻常德的作戰計劃。
日軍認為:“湖南素有‘湖南豐收,四川饑饉’之稱。而常德則是湖南省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與東部的長沙相對,為重慶軍補給命脈所在。
“我軍將該地占領,東南可監視長沙、衡陽,西方可顧及四川東部,成為足以威脅重慶的戰略要衝。”
日軍第11軍按照總部的命令,擬訂了進攻常德的作戰計劃,並於同年10月6日召集各參戰部隊的參謀長進行圖上作業。
計劃將整個會戰劃分為3個階段進行。
其主要內容為:首先以一部殲滅安鄉附近之敵,以主力消滅王家廠周邊地區之敵,繼而攻占常德,同時追索該方麵集結反攻之敵,予以殲滅。
作戰目的一經完成,即按另行下達之命令開始返還,擊滅殘敵,恢複原態勢。
日軍希冀通過一次勝利戰役提高士氣、壓製國內厭戰反戰情緒,取得在大陸戰場的優勢。
1943年10月下旬,日軍以其第39師團,第13師團,第3師團,第116師團,第68師團,及第58師團之一部,共約10餘萬兵力,分別集結華容、石首、藕池、沙市、江陵等地區。
中國第5、第6、第9戰區,於1943年夏鄂西會戰中止後,與武漢方麵軍日軍形成對峙狀態。
此際,國民政府先後由第6、第9兩戰區抽出兵力轉移於雲南及印度,準備打通中印公路。
迄至1943年9月,日軍開始頻繁調動,第6戰區根據情報,判斷敵企圖對本戰區發動進攻。立即修訂防禦計劃。
規定作戰方針是:“以鞏衛陪都為目的,兵力重點配置於石牌、廓河兩要塞,先以第一線兵團依縱深據點逐次打擊敵軍,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資丘、石牌、廓河等地區,再以第二線兵團,協同第一線兵團對敵實施機動作戰,殲滅進攻之敵。”
常德會戰中國第6戰區第10、第26、第29、第33集團軍,江防軍及王耀武兵團,第9戰區李玉堂兵團、歐震兵團,總共30個師約20萬人參戰(一說43個師約21萬人)
1943年夏,日軍第11軍實施鄂西會戰後,已進至江陵、監利間長江右(西)岸宛市、石首、華容之線,對洞庭湖西側地區構成威脅。
1943年10月,日軍第11集團軍以湘北、鄂西的第40、第13師團,集結華容、石首、藕池口等地區,並從安慶、九江、南昌等地區調第39、第3、第116、第68師團,分別集結於江陵、郝穴、石首、監利等地區。
並在監利、沙市間江麵,泊集艦船30餘艘,濱湖河汊泊集汽艇300餘艘,民船千餘艘。在武漢地區集中飛機約50餘架。於10月31日完成作戰準備。
中國軍隊於1943年10月10日完成常德會戰計劃的策定後,於月底完成作戰準備。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並於10月27日,電令中國空軍對嶽陽、沙市地區集結的日軍進行轟炸,並致函第14航空隊,準備配合常德會戰。
中國軍隊常德會戰的部署是:
第6戰區以第10集團軍之第79軍及66軍一部,守備宜都、鬆滋、新江口(不含)之線;
江防軍以第30、第18、第86軍守備石牌要塞、宜都(不含)、榮家店、玉山各附近地區;
第29集團軍以第44、第73軍守備甘家廠、宮牆、南縣之線;
第6戰區直轄部隊第87軍、第94軍集結於秀山、建始地區;
軍事委員會直轄第74軍及其所屬第51、第57、第58師,集結於常德、桃源地區待命。
1943年11月1日,日軍五個師團兵分三路,依原訂計劃全線出擊。
第39師團與第13師團為左翼,直取第10集團軍主力陣地,第68師團居中,準備自兩個集團軍交界中間穿過,徑攻慈利。
第3師團則在第29集團軍前渡江,希望捕捉王纘緒集團軍主力。
日軍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師團(岩永汪)則水運渡過洞庭湖,在第29集團軍的右翼澧縣一帶登陸,一麵包抄第44軍,一麵兼程直取常德。
日軍這個布置有其深意。畑俊六集結了所有華中方麵能動用的兵力將近九萬人,除了五個師團的2/3外,再加上獨立第17旅團、第34、32、58師團的一部,並安排第40師團協攻牽製第九戰區,規模遠遠超過國軍預期。
第11軍在規劃上,希望能一舉殲滅國軍第一線兵團兩個集團軍,並以兩個善打攻城戰的主力師團鑽隙。
第68師團由中境切入,第116師團則籍舟艇在洞庭湖麵進行“水上機動”。
1943年11月1日當日,第10集團軍長江南岸第一線前哨部隊第98師首當其衝,戰況激烈。
正麵敵軍番號經判明為第3、13、39師團、第68師團的一部分及獨立第17旅團。
番號之多,頗出軍委會與第六戰區的預期。
第10集團軍王敬久總司令在接獲第一批戰報後,判明日軍主攻方向如戰區之預測,為暖水街、王家畈一帶。
乃電令所屬第79軍及第66軍將主力開往暖水街、王家畈設置防禦主陣地。
兩軍分別以一部遲滯抵抗,在4日順序退入主陣地。意圖以暖水街為中心,阻止日軍攻勢,以待戰區重兵來援。
11月3日,沿江全線轉入激戰,自右而左,第73軍於澧縣,第44軍於東港,第79軍於街河市都發現日軍主力部隊。
日軍規模之大,遠出戰區預料。
孫連仲①司令長官在研判湘西方麵軍情後,認為敵主力似乎已經表明指向常德。
乃於4日晚間電令自第九戰區開來的第74軍開往桃源,作為第10集團軍之後衛,同時該軍已在常德附近構築工事的第57師立即進入常德占領陣地。
但是孫長官對日軍主攻方向仍無信心,鄂西會戰前期,日軍也在這個地區大舉肆虐,意圖造成以此地為主攻地區的假象,最後還是指向石牌。
孫長官是陪都大門的鞏衛軍,自然不敢輕舉妄動,所以仍然電令江防軍吳奇偉總司令固守陣地,慎防來敵。
對於戰區預備隊第26集團軍與第33集團軍,孫長官遲遲不願過早調往湘西,仍訓令兩集團軍待命策應江防軍作戰。
1943年11月4日,第一線兵團各部均開始依戰區命令轉移主力至主陣地,此時戰局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據日軍戰史記載,第13師團作戰參謀櫻井中佐被國軍擊斃,這個參謀隨身攜帶有這次攻勢之重要命令,以及該師團戰後將調往馬裏亞納群島的相關資料。
第13師團司令部像炸鍋似的一團大亂,偵騎四出,務要將屍體文件搶回。雖然日軍戰史稱該批文件“無損收回”,但國軍顯然已經從中得到重要情報。
7日,第一線兵團兩個集團軍已在王家廠,暖水街,紅廟一線形成一整然防線,以第74軍為主的第二線兵團則仍在運動中,搶占後方桃源等要點。
日軍渡江集結完畢後,以第3、13、39、68師團主力及協攻之第40、58師團部分部隊(聯隊級支隊)向國軍展開全線進攻,戰局立變。
7日上午正當第一線之第79軍暫6師已因傷亡慘重而撤退,王敬久總司令電令前線各部奮勇逆襲,恢複陣地,均未奏功。
戰況危急。暫6師在街河市與敵激戰四日後,退入第10集團軍主陣地的中樞——暖水街。
第10集團軍總司令王敬久將軍在奉命出擊之後,妥為謀劃。
王總司令深知所部處於守勢狀態的兩個軍,在兵力與機動力皆不如日軍的狀況下,無從攻擊取勝。
但江防軍方麵援軍不能輕出,右翼第29集團軍正遭嚴重打擊,後援的王耀武集團仍未趕到,第10集團軍勢必得靠一己之力取勝。
第10集團軍雖然兵力居於絕對劣勢,王總司令隻有不足五個師可與日軍近三個師團對打,大膽采用攻勢防禦戰術,以暖水街、王家畈陣地為核心,將日軍吸引誘集於此一三角地帶,而集團軍的主力則不拘型態,采活潑步調,內線作戰,或衝突或合圍,拘束日軍,並相機逆襲包圍。
王敬久總司令以第79軍暫6師為暖水街防衛部隊,擔任吸引日軍蝟集的“磁鐵”,其餘四個師則且戰且退,將日軍誘入暖水街陣地周圍。
第79軍的第98師與第194師努力抗擊當麵之敵,第199師則於暖水街側翼機動邀擊日軍。
此時暖水街主陣地反因陣線犬牙交錯而孤懸敵後,側翼曝露,王敬久總司令乃電令暫6師趙季平師長突圍。
暖水街陣地雖然堅持半周,依然力持不垮。趙師長奉到命令後,才率暫6師含淚突圍。
不過因王總司令部署有方,第79軍王甲本軍長仍大膽運動第98師與第199師,突進側擊,而第66軍也固守防線,適時配合轉移攻勢,日軍或進或退,皆遭節節阻擊。
所以即使暖水街棄守,日軍仍然無法突破第10集團軍的防禦地境。隻能一直繞著暖水街打轉繞圈圈。
12日,日軍在纏鬥逾一周之後,仍蝟集於第10集團軍當麵。
橫山勇見王家廠、暖水街一線膠持日久,無法飛渡,而江防軍方麵的援軍以漁洋關為依托,正穩步推進,再不想辦法突破僵局,就會在江畔被國軍夾攻。
而且此時進攻部隊傷亡甚重,已達三千餘人,長久僵持,有弊無利。
於是決心考變主攻方向,將主力調往新安、石門一線,將衝力擺在第29集團軍正麵,暖水街方麵隻留第39師團兩個多聯隊原地構築工事,遲滯國軍。
日軍這個轉向,果然突破了國軍的第一線兵團防線。
正當第10集團軍全線激戰,殊死搏鬥之際,第29集團軍卻正踏入殺陣。
在第3師團渡江全力進犯後,第116師團亦以一部水麵機動,在濱湖區點點突破。第44軍多麵受敵,當麵已無陣線可言。
第29集團軍在日軍調轉主攻方向後轉入守勢,但因部隊原先已與日軍糾纏交錯,所以在日軍驟然加強兵力後的進攻下立遭突破。
孫長官趕緊電令第29集團軍暫時放棄濱湖區,撤守石門至澧縣間之澧水防線。
王纘緒總司令部署集團軍向澧水方麵轉進集結,以第44軍駐守澧縣及各渡口,第73軍主力據守石門。
1943年11月13日,王纘緒總司令以第44軍久戰疲乏,乃擴張解釋孫長官先前相機撤退的命令,率領其嫡係第44軍部撤過澧水。但是非其嫡係的第73軍仍堅守石門與敵酣戰,局勢危急。
汪之斌軍長匆匆率部撤到石門後,大吃一驚。這個湘西防務的中樞,居然沒有象樣的防禦工事,軍委會電令中的“國防工事”,隻是一條20公裏多的散兵壕。
而此時第44軍逃過澧水,更使石門側翼依托盡失,成為無險可守的絕境。
汪之斌軍長隻好搶挖野戰工事,背對澧水急忙布防,作無望之鬥。
以暫5師堅守石門,第77師與第15師則在外圍展開,阻擊野戰。
日軍以兩個完整師團集中於石門一隅上,第73軍抵擋不住,被日軍打得千瘡百孔。
14日,日軍對石門發動總攻,除正麵強攻外,並以一部經原第44軍原防線越過澧水,抄絕第73軍退路,石門右翼被突破,戰況危急。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有人說,中國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都是因英、美等西方列強的幫助。這話是典型的狹隘論。當年中國靠自己苦苦支撐了5年。假如不是我們中國戰區拖住了128萬的日軍,令其無法隨意抽身,美國在西太平洋戰事結果到底會如何?
最起碼,曆史的結局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他們一定要為此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而這一筆賬是不容被一筆勾銷,曆史會公平地記錄下中國在這一偉大時刻的表現和貢獻。
珍珠港事變之後,全球的中國戰區正式建立。但是,由於美、英列強全球戰略重歐輕亞,所以,我國不僅所得國際支援極為有限,反而負擔卻增加了很多。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視這一時期,為對日抗戰以來最為艱苦、最為迷茫、最為黑暗的日子。
1942年9月,“五號作戰計劃”經日本裕仁批準實施。
10月上旬,日軍在太平洋的戰事開始逆轉,大本營發現他們已經無力支持如此龐大的一個攻擊計劃。
12月,日軍在開戰以來,第一次所謂的最偉大的“百萬遠征”的擴張計劃,就這麽被迫終止了。所以,到最後這個“五號作戰”就好像是泡泡一樣,還沒吹就破了。
1943年11月2日,駐紮武漢的日軍第11軍總司令變成了橫山。他帶著澄田的藤兵團、赤鹿的鏡兵團、山本的幸兵團、岩永的京兵團、佐久間的檜兵團以及直屬部隊,總計6萬餘眾,從洞庭湖西北方,長江南岸的華容與彌陀市之間,向常德地區挺進。
常德,隸屬第6戰區陳誠司令長官的防區,當時常德附近駐軍有馮治安的2個軍,還有王瓚緒、周岩和王敬久的各轄2個軍以及江防吳奇偉所屬的3個軍和一些直屬部隊,總共集結14個軍的兵力。而且,常德之戰由當年台兒莊一役的孫連仲代司令長官指揮作戰。
11月14日,日軍在漢奸的帶路之下,很快就突破了王瓚緒和王敬久2個集團軍的防線,並且越過暖水河,大舉南下。
11月16日,日軍傘兵空降桃源地區,日軍吉永的京兵團同時攻克豐縣,直逼常德。此時,駐守常德的74軍第57師師長餘程萬,率領一個師的人馬與敵人2個師團進行血戰,依然堅守城池達11天,幸好友軍前來掩護才得以撤離,一個師隻剩300餘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