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章淮北抗日根據地

字數:7430   加入書籤

A+A-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

    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係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9月2日,中共中央長江局負責人周恩來、葉劍英指示河南省委,應將武裝鬥爭的重心移向豫東,創造豫皖蘇魯邊區的新局麵。

    9月30日,彭雪楓率領新四軍遊擊支隊370餘人,從河南確山縣竹溝鎮出發挺進豫東。

    10月11日在西華縣杜崗同吳芝圃、蕭望東率領的兩支遊擊隊會合,編成三個大隊,共1000餘人。

    10月下旬,部隊東渡黃泛區向豫東敵後挺進,初步打開了豫東的抗戰局麵。

    1939年3月,成立了中共豫皖邊省委,書記張愛萍,副書記吳芝圃。

    193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部所在地――渦北新興集,傳達了黨中央關於放手創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並對豫皖蘇邊區黨政軍工作作了布置。

    隨後,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政權――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成立,吳芝圃任主任。

    到1939年11月,部隊已發展到1.2萬餘人,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皖南事變後,彭雪楓部奉命改建製為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治委員。

    在創建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同時,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一部在津浦路東地區開展了創建皖東北和邳睢銅地區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1938年10月,共產黨員江上清等受組織派遣,隨國民黨安徽省第六區專員兼皖六區保安司令盛子瑾前往皖東北地區,在皖六區軍政部門任職,並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別支部。

    1939年6月成立中共蘇皖邊區委員會,書記金明,統一領導蘇皖邊區黨的工作,下轄皖東北和邳睢銅等4個地委。

    此後,八路軍胡炳雲大隊、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江華所率隴海南進支隊以及彭雪楓派張太生率1個主力團和120名黨政幹部先後進入皖東北地區作戰。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皖東北地區達6000餘人,成為該地區抗日的中堅力量。到1940年9月,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

    1941年6月,新四軍三師九旅一部北上,進入邳睢銅地區作戰,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建立了縣委和縣政權,並建立了邳睢銅靈四縣聯防辦事處。

    邳睢銅地區成為淮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年8月,華中局決定:成立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劉瑞龍為主任;成立中共淮北蘇皖邊區委員會,劉子久為書記;成立淮北蘇皖邊區軍政黨委員會,鄧子恢為書記,統一領導淮北蘇皖邊區黨政軍工作。

    這標誌著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正式形成。

    1942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各抗日根據地實行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的指示,淮北區委重新改組,鄧子恢為書記。

    同時,取消淮北軍政黨委員會,全邊區黨政軍民工作統一於區黨委的領導。由第四師兼淮北軍區,彭雪楓兼司令員,鄧子恢兼政委。

    1942年11月,日、偽軍出動7000餘人,分五路對淮北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規模的“掃蕩”。在人民群眾大力支援下,第四師主力部隊浴血奮戰,經過朱家崗、馬公店、關帝廟等37次戰鬥,攻克青陽、馬公店等日偽據點,共殲敵700餘人,至12月中旬,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

    隨著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勝利發展,淮北軍民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日軍展開局部反攻的指示,從1944年3月起,在全邊區範圍內向日偽軍發動了春季攻勢,作戰60餘次,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取得了春季攻勢的勝利。

    7月,中共中央命令新四軍第四師進軍津浦路西地區。

    8月,彭雪楓、張震、吳芝圃率第四師主力一部誓師西征。

    在9月河南夏邑縣八裏莊的戰鬥中,彭雪楓不幸犧牲。

    9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任命張愛萍為第四師師長,韋國清為副師長,繼續執行西進任務。

    到10月,西進部隊基本上收複了原豫皖蘇邊區的失地。

    同時,淮北路東軍民發起了睢寧戰役,使睢寧縣全境獲得解放。

    1945年8月,淮北軍民根據黨中央關於必須占領交通線及其沿線城市的指示,向津浦鐵路徐蚌段據點及各縣城日、偽軍展開了猛烈的攻勢,先後解放了宿遷、泗陽、五河、靈璧、永城、蕭縣等縣城。至此,除津浦、隴海鐵路沿線仍為日、偽軍占據外,淮北全境已獲解放。

    新四軍第4師,這是一支在淮北堅持抗日的部隊,其前身是新四軍第6支隊和八路軍第2縱隊各一部。

    皖南事變爆發後,這支部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由彭雪楓擔任師長兼任政委。全師下轄4個旅,約1.5萬人。

    到了1945年大反攻前夕,這個師已經殲滅至少5萬敵軍,自身則發展為3萬多人,還有地方武裝2萬多人。

    但是誰能想到,這個部隊的前身在抗戰初期隻有373人呢?

    1938年5月,日軍占領徐州,隨後占領河南省的大片地區。

    在這個背景下,河南省委按照中央的指示,發動廣大民眾組建遊擊隊並建立遊擊區,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在這個時候,中央派出了八路軍參謀處處長彭雪楓來到河南確山竹溝,負責河南省委的軍事工作。

    與他同行的還有許多來自延安的幹部,用於加強河南的抗日遊擊戰爭工作,例如張震、滕海清、周世元等人。

    在當時竹溝是新四軍第4支隊的留守處,隻有不到一個營的兵力。彭雪楓來到竹溝以後,不斷整訓部隊,同時招納地方武裝,以擴大抗日武裝的力量。

    同時,河南省委根據中央的指示,迅速在豫東建立兩支抗日武裝。一支是西華縣抗日自衛軍,約1500人。一支是位於睢縣和杞縣附近的豫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由吳芝圃指揮,約有1000人。這兩支部隊加起來,共有約2500人。

    當年7月,河南省委派出肖望東率領一個新兵連70多人來到豫東,協助吳芝圃發展部隊。

    當年9月,彭雪楓在竹溝組建兩個新兵連,加上一批從延安來的幹部,合計373人,組建為一個大隊。就這樣新四軍遊擊支隊在竹溝成立,由彭雪楓擔任司令員兼政委。

    根據張震的回憶,這個大隊隻有100多條性能低劣的步槍,還有兩三挺輕機槍,無論是彈藥還是其他物資,都極其匱乏。

    1938年10月11日,彭雪楓帶著這個大隊來到了河南省西華縣,和吳芝圃、肖望東等人的部隊會師。這些部隊被合編為新四軍遊擊支隊,下轄三個大隊和一個警衛連,一共有1020名官兵和700多支槍。

    彭雪楓將軍擔任支隊司令員兼任政委,吳芝圃擔任支隊副司令員,張震和周世元分別擔任正副參謀長,肖望東和譚友林分別擔任政治部正副主任,羅若遐則擔任政治部秘書長。

    三個大隊長分別是:黃思沛、薑朗山、馮勝,三個大隊的政委則分別是:張太生、滕海清、張輯五。

    1938年12月,新四軍遊擊支隊來到河南省鹿邑縣休整,逐漸發展為三個團,合計有1735人和1138支槍。

    三個團的主要負責人分別是:張太生(第1團團長)、李耀(第1團政委)、滕海清(第2團團長)、譚友林(第2團政委)、周世元(第3團團長)、孔石泉(第3團政委)。

    1939年,遊擊支隊先後收編一些地方武裝,例如永城縣長魯雨亭率領的遊擊隊,還有胡曉初的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

    這兩支隊伍分別被改編為遊擊支隊第1總隊和第2總隊,都下轄兩個團。魯雨亭和孔石泉分別擔任第1總隊總隊長和政委,胡曉初和向明擔任第2總隊總隊長和政委。

    蕭縣遊擊支隊和宿縣獨立團被改編為第3總隊,下轄兩個團,總隊長是耿蘊齋,政委則是譚友林。

    同時津浦鐵路以東的隊伍被改編為第4總隊,下轄三個團,張愛萍擔任總隊長兼任政委。

    除了這4個總隊以外,新四軍遊擊支隊還直轄滕海清的第2團、周世元的第3團、特務團和三個獨立團。就這樣,新四軍遊擊支隊已經發展為15個團,加上地方部隊全軍共有約1.8萬人。

    1940年6月,八路軍第2縱隊在政委黃克誠的率領下來到了華中地區,以加強華中地區的遊擊戰爭工作。

    這個縱隊下轄第344旅和新2旅,加上直屬部隊約1.2萬人。這個縱隊迅速南下,和新四軍遊擊支隊在安徽北部的新興集附近會師。

    當時,新四軍遊擊支隊已經改名為新四軍第6支隊。6月27日,按照軍委指示,這兩支部隊被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下轄四個旅和一個保安司令部。

    這4個旅分別為第2、4、5、6旅,後兩個旅和保安司令部的前身都是新四軍遊擊支隊,共有上萬人。

    不久按照中原局的指示,黃克誠率領原第2縱隊指揮部和第2旅,還有第4旅的第687團,離開淮北地區,後續來到蘇北地區。

    張愛萍指揮的原新四軍第六支隊第4總隊和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第3支隊,跟隨新任第5縱隊司令員黃克誠離開淮北,也來到了蘇北地區,後來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第9旅。

    黃克誠帶走的上萬官兵,後來很快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

    皖南事變爆發前,八路軍第4縱隊已經發展到約1.7萬人。彭雪楓、張震、肖望東分別擔任縱隊司令員、參謀長、政治部主任。

    這個縱隊下轄三個旅和一個保安司令部,分別是劉震的第4旅、滕海清的第5旅、譚友林的第6旅,還有耿蘊齋的保安司令部。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後,這個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彭雪楓擔任師長兼政委,張震擔任參謀長,肖望東擔任政治部主任。

    這個師下轄四個旅和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全師約有2萬人。幾個旅的負責人分別為:第10旅下轄兩個團,旅長劉震,政委康誌強;第11旅下轄三個團,旅長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12旅下轄兩個團,旅長譚友林,政委賴毅;蕭縣獨立旅,旅長縱漢民,政委李中道。

    至於黃克誠和張愛萍帶走的上萬人,後來發展為新四軍第3師。黃克誠擔任師長,張愛萍後來擔任過副師長。

    1941年上半年,新四軍第4師在皖北和頑軍摩擦,因此損失慘重,保守統計損失超過4000人,還有許多官兵選擇叛逃。

    當年5月,第4師轉移到皖東北地區休整。隨後第12旅被撤銷,下轄的兩個團,一個團被編入地方部隊,一個團被編入第11旅的第32團。

    當年8月,成立第4師騎兵團,這是新四軍唯一一個騎兵團。不久,新四軍軍部的鄧子恢奉命來到皖東北,擔任第4師政委。

    當年9月,第10旅因為損失太大來到蘇北地區休整,隨後被劃入黃克誠的第3師。第3師第9旅則被劃入第4師,第9旅旅長張愛萍留在蘇北改任為第3師副師長。第9旅政委韋國清改任為第9旅旅長,第10旅政委康誌強改任為第9旅政委。

    至於第10旅被劃入第3師以後,旅長劉震兼任旅政委。此時的第4師,下轄韋國清的第9旅和騰海清的第11旅,加上直屬部隊共有約1.3萬人。

    1944年9月,彭雪楓在河南省夏邑縣犧牲,第3師副師長張愛萍改任為第4師師長。第4師政治部主任肖望東被調到別的部隊工作,吳芝圃改任為第4師政治部主任。

    第9旅旅長韋國清升任為第4師副師長,滕海清改任為第9旅旅長,原第4師參謀長張震改任為第11旅旅長。

    另外,恢複了第12旅的番號,由饒子健擔任旅長。此時的新四軍第4師,終於恢複了元氣,下轄3個野戰旅。

    此時的第4師,師長為張愛萍,政委為鄧子恢,副師長為韋國清,參謀長為張震,吳芝圃為政治部主任。黎同新擔任師特務團團長,周純麟擔任師騎兵團團長,滕海清擔任第9旅旅長,康誌強擔任第9旅政委,張震兼任為第11旅旅長,賴毅擔任第11旅政委,饒子健和張太生分別擔任第12旅旅長和政委。

    這些人大多在建國後被授予少將或者中將軍銜,甚至還出了幾名開國上將。

    抗戰結束前,這支部隊已經從373人發展到3萬人上下,又組建了地方武裝2萬多人,殲敵至少5萬人。

    抗戰勝利後,根據指示,第4師第9旅被調到山東戰場,後來和新四軍第2師的兩個旅,被合編為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也就是第21軍的前身。

    第4師的直屬部隊和特務團,還有軍校則被並入由粟裕和張鼎丞指揮的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其他部隊,被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

    下麵談談新四軍第4師出過哪些開國元勳:師長張愛萍,開國上將,擔任過國防部部長。副師長韋國清,開國上將,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參謀長張震,開國中將,於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擔任過軍委副主席。政委鄧子恢,擔任過副總理。政治部主任吳芝圃,擔任過河南省委書記。政治部主任肖望東,開國中將,擔任過濟南軍區政委。滕海清中將,擔任過北京軍區副司令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