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豫湘桂戰役④
字數:9611 加入書籤
豫湘桂戰役,國軍不堪一擊,接連遭受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三場慘敗。
與前兩場會戰不同,桂柳會戰的主戰場是桂軍大本營,加之白崇禧插手了桂柳會戰部署。
所以很多人認為桂柳會戰的慘敗,是白崇禧的桂軍為了保存實力,消極應戰導致的結果。
更有甚者認為桂軍不放一槍一彈就丟了桂林。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本章依據史料就來了解一下桂柳會戰的曆史。
當時廣西已經劃為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雖然是一個戰區,但東麵有餘漢謀的第7戰區,北麵有薛嶽的第9戰區,日軍已經三年沒來廣西了。
所以,第四戰區防務非常鬆弛,隻有桂軍夏威的16集團軍。而這個集團軍下麵也隻有賀維珍的第31軍。
所以廣西的防務就被外界諷刺為“三代單傳”,即一個戰區、一個集團軍、一個軍。
當然,當時國軍是不可能知道日軍“一號作戰”計劃的戰略目的,日軍打到衡陽快守不住的時候,國軍從繳獲的文件上麵分析日軍還在不斷增兵,才判明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廣西。
這時候張發奎慌了,雖然廣西是桂係的地盤,但他才是具體責任人。於是急忙向老蔣求援。
有資料顯示,張發奎最少5次向蔣介石要求調兵。最後一次是10月15日,當時日軍已攻破廣西北方屏障。
張說,9戰區還有8萬兵力,在敵後打遊擊綽綽有餘,現在隻能確保桂柳才能挽回敗局,“輕重緩急,明如觀火”。
張發奎為了守廣西也是用心了,看到這封電報,都有了老張差點要哭出聲的畫麵。
但是蔣介石第一時間沒答應,隻派了93軍的先頭部隊開到貴州邊境。同時電令7戰區餘漢謀增兵廣西,並向他說明廣西戰略位置比他占領的地盤重要。
餘漢謀複電說手下沒兵了。老蔣毫無脾氣,讓劉斐做他工作,直到日軍攻破全州一個月以後,餘才答應派64軍進廣西。
當時白崇禧在擔任副參謀總長,按說第四戰區的事跟他沒關係,但廣西畢竟是老巢,他不得不親自部署,不然無顏麵對父老鄉親。
他給老蔣交了一個作戰方案,說桂林山多好守,給我兵,至少能守四個月。
後來此說被人斷章取義,說白崇禧承諾要守4個月,最後隻守了幾天。而故意忽略了要老蔣派兵的前提。
白崇禧跑到9戰區要薛嶽撤入廣西,薛嶽當然不答應,當年他寄居廣西時遭白崇禧不公平對待,兩人產生隔閡。
張發奎反複求援,從湖南退下來了一部分殘軍,才使廣西兵力增加為9個軍,16萬餘人。除了93軍是中央軍嫡係,其它都是地方部隊和收編的中央軍雜牌。
於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了,豫中會戰國軍投入23個軍40餘萬兵力,長衡會戰投入16個軍約30萬人,為何到了打廣西就給16萬人了?
對比一下日軍,用於進攻廣西的部隊8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加上第五航空軍一部和一些特種部隊,總兵力約15萬人,與前兩次會戰相比隻多不少。
有些作者寫文章說,廣西部隊別人指揮不動導致桂柳會戰慘敗,但桂軍隻有2個軍在廣西,似乎對戰局起不了決定作用。
難道是中央沒兵了嗎?當然不是,當時胡宗南40萬精銳還在陝甘寧邊區保衛延安,貴州也有在整訓的中央軍。
說白了,當時已經是戰爭末期,明眼人都知道戰爭快要結束了,接下來又要回到派係大亂鬥時期。
對此,史迪威非常惱火,親自飛到桂林視察。當時桂林是美軍空軍基地,也是國軍後勤基地,存放了大批越過駝峰航線運來的物資。
史迪威不得不安排人把這些物資轉運走,同時要求老蔣調胡宗南部出山抗日,否則就武裝延安部隊。
這刺到老蔣痛處,一通電報要求美國把史迪威召回去。
張發奎曾感歎說:“隻要日軍真心想打的城市沒有打不下的。”
他的意思非常明顯,這接近1:1的兵力,單從這點看,廣西必敗,剩下的隻是能守多久的問題。
老蔣雖然不願增兵,但卻規定了每個地區防禦的時間——全州、桂林、柳州各三個月。
這真打了一手好算盤,日軍9月中進入廣西,再在廣西打9個月都到了美軍在日本扔原子彈的時間了。而且這9個月把廣西打個稀巴爛,你桂係以後還有跟我叫板的資本?
這恐怕才是老蔣不願向廣西增兵的主要原因吧!
從地形上看,從北麵進入廣西的隻有兩個通道。一個是全州縣的黃沙河,一個是恭城縣的龍虎關。
當時判斷日軍主力大概會走黃沙河,於是張發奎派陳牧農的93軍駐守,陳牧農給老蔣打包票說最少能守三個月。
張發奎去全州視察工事時,發現他隻擺了一個團在黃沙河,主力在全州縣城。張質問他這是要幹啥,陳牧農回答是老蔣授意的。
張發奎一看,你這樣還敢說守三個月,我跟委員長報告一下,你守半個月讓我把物資全轉運走就謝天謝地了。
結果日軍9月11日向黃沙河陣地發起進攻,佯攻了兩天。在黃沙河東北方向有一條非常隱蔽的山道,雨季是水溝,旱季可以過人馬,地圖上沒標示,隻有當地村民才知道。
日軍從這裏繞過黃河沙,全州防線瞬間崩潰。
9月14日,陳牧農撤出全州,隻守了3天。如此一來,全線動搖,桂林的防備就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麵。
在這之前,白崇禧提出少部分士兵守桂林,主力擺在城外,哪個方向有日軍突入就合力圍殲。
張發奎的參謀處長李漢衝將其稱為“依城野戰”,並在《文史選輯》上撰文,稱這是桂係為了保存實力的安排,桂軍應該把主力排在城內。
後來被很多文章引用,當做桂係不守桂林的證據。其實,這些人估計大多沒到過桂林,也懶得查一下地圖。
桂林其實很小,老城區更小,騎自行車從南到北用不了20分鍾,城牆大概隻有2人高。
桂林山多,但是老城區裏麵基本是平地,無險可依。
從戰術上看,2個軍擺在城內不是等著送人頭嗎?白崇禧這個戰術不是為桂林定製的,早在南京保衛戰時就提出過,可惜未被采納,結果10多萬大軍擠在南京城內,後果有多慘?已成鏡鑒。
當然,國人向來隻以成敗論英雄。隻要你勝利,不管戰術再爛,你都厲害;隻要敗了,你戰術再好,都要背黑鍋。
再看看地圖,桂軍城外的主力擺桂林東南方向的六塘、陽朔,當時東麵還有日軍。
如果真想保存實力,擺放在西南方向的永福不更好嗎?一旦打不過,可以立即通過河池退入貴州。
全州丟了後,損失了大批軍事物資,老蔣震怒之下要張發奎處決陳牧農。
陳牧農是黃埔一期學生,張發奎要動手的話就把整個黃埔係全得罪。於是他建議先押送重慶受審後再處理。
老蔣複電立即處決,處決後拍照呈報備案。老蔣處決的人不少,指明要求拍照上報的僅此一人,難道還怕他找替身?
後來李漢衝回憶,陳牧農知道事態嚴重以後寫信向張發奎求情,說來廣西之前委員長麵授機宜,要相機行事,不要投入主力作戰。
並托副軍長轉給張。但這位副軍長不太厚道,為了坐上軍長位置,把信轉給了老蔣。
於是,老蔣怕自己秘密泄露,羞怒之下,痛下殺機。
抗戰勝利後不久,老蔣指示按中將陣亡待遇撫恤陳牧農的後人,看起來內心也有虧欠。
總之,老蔣保存實力,消耗桂係的打算是坐實了。
10月初,全州淪陷不久,日軍從廣州方向增兵,進攻廣西桂平一帶,威脅柳州。
張發奎自信能在美軍飛機配合下擊退進犯的3000多日軍,把粵軍64軍及桂軍排在六塘、陽朔一帶的主力調動到柳州方向加入桂平作戰。
結果由於兩軍配合不好,加上接連幾天陰雨飛機無法出動,大敗而歸。這無異於雪上加霜,原本就缺兵,再經曆一次敗仗,士氣跌到穀底。
差不多張發奎攻打桂平失敗的同時,日軍已經開始向桂林外圍陣地進攻。
此時桂林城防司令韋雲淞手下隻有兩個師的兵力,不足3萬人。城外主力的抽走,對於他守城的信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沒有外圍部隊策應,這點兵力守下去隻有一個字:“死”。不過起初,守城部隊軍心並未動搖,還是給日軍造成了一定麻煩。
桂林周邊多山,而且幾乎都是90度拔地而起的,不易攀爬,易守難攻,山內有岩洞可以藏兵和物資。
但是這些山都是石山,一輪炮火下來,表麵工事損壞之後就沒辦法再構築掩體了,隻能往岩洞裏麵鑽。恰恰日軍炮火又很強大,最終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11月8日,日軍開始向桂林核心陣地發起進攻。
日方史料顯示,或許由於天氣原因,美軍飛機並未出動。因此日軍40師團利用大量重炮對桂林城炮擊,企圖掩護其236聯隊渡江。
日軍師團長宮川中將回憶說:
10分鍾的野戰重炮射擊非常壯烈,好似萬雷轟鳴不稍間斷的猛烈射擊。我出身於炮兵學校,也未曾見過如此情景。
桂林城內一片寂靜,日軍以為守軍棄城了,下令渡江。
但正在江中心時,國軍的槍炮突然開始猛烈射擊,其11中隊損失慘重,12中隊成功渡江,卻被擋在中正橋附近。
配屬的機槍第1小隊的2、3分隊全被擊斃。日軍不得不停止渡江。
日軍戰史描述:9日,江岸水邊漂浮著皇軍官兵的屍體,江水染紅,說明昨夜淒慘的苦鬥。
從日方史料看,國軍配置在伏波山、七星岩、象鼻山等山峰上的炮兵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日軍不得不逐個進攻桂林城區周邊這些山峰上的據點,自身傷亡也並不小。
在進攻伏波山時,其11中隊中隊長本山身中十多發子彈被擊斃,瀧口曹長揮舞戰刀指揮衝鋒時也被擊斃。日軍攻上山頂,守軍仍退入岩洞內抵抗。
漓江東岸391團指揮所設在七星岩的岩洞裏,與日軍苦戰3晝夜後,八百多官兵全部陣亡。
即使日軍破城之後,城內仍然發生長時間的巷戰。槍聲直到10日晚上才逐漸停止。
131師師長闞維雍被圍後舉槍自盡,31軍參謀長呂旃蒙突圍時中彈犧牲,城防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身負重傷後舉槍自盡。
算下來,桂林也剛好守了三天。
在桂林破城時,城防司令韋雲淞指揮自己能控製的部隊突圍而去,這後來也成了很多人指責桂係不守城的證據。
作為守將棄城而逃肯定是不對的,但就那點兵力,多守一兩天跟少守一兩天又有什麽區別?還能指望他能玩出個花來?戰後老蔣也借此取消了桂軍31軍番號,可見其司馬昭之心。
在桂林淪陷的同時,柳州也淪陷。張發奎在桂平與日軍脫離接觸後,部隊不僅沒有能力支援桂林作戰,連防守柳州都成了問題。
李漢衝曾在文章中指責白崇禧把主力擺在城外是為了保存實力,但是輪到他了,他們是怎麽幹的?
把守城任務拋給楊森的川軍,自己主力擺在柳江對岸,玩得一手好雙標。楊森也不傻,安排丁治磐一個軍稍微意思了一下就撤了。
再回過頭來看,柳州會戰慘敗能怪白崇禧或者桂軍不守城嗎?薛嶽要保存實力不肯入桂,餘漢謀要保存實力不肯調兵入桂,老蔣想看日軍消耗桂係隻調了個編製不全的軍過來,張發奎不願意幫廣西人守家,楊森也稍微意思一下就撤了。
如果說廣西是桂係的地盤就把責任推到桂係身上,那這個國家又是誰的,廣西屬不屬於這個國家?否則桂係為何要在淞滬會戰爆發後首個響應,不遠千裏北上參戰呢!
桂柳會戰的慘敗,隻不過是國軍正麵戰場潰敗的一次縮影,哪一次會戰當中不都充斥著這樣的派係內鬥。
這是一場係統性的慘敗,把責任歸結到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允的。桂柳會戰慘敗,歸根結底還是當局消極抗戰的思想在作祟。
人們說,整個豫湘桂戰役都是戰役指導者犯下的錯誤釀成的,這說的一點也沒錯。
然而,即使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也有不怕死的將軍。本章留下一點篇幅記述如下:
豫湘桂戰役是抗戰時期的一場大潰敗,也是國民黨軍在正麵戰場上最大的一次失敗。
在這場戰役中,百萬國軍一觸即潰,望風披靡,被日軍像趕鴨子一樣追著打,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裏,國軍共損失了50多萬軍隊。
這一慘痛的失敗,如同陰影一般籠罩著國民政府。
不過,在這場大潰敗中,有一位愛國將領卻如同一名逆行的勇士,始終拒絕撤退,率領3千將士硬抗8萬日軍,最終壯烈殉國,舉國同悲。
這位將軍,就是呂公良。
呂公良,1903年出生於浙江開化縣一個小商戶家庭,自幼聰穎,學習成績優異,還寫得一手好字,遠近聞名,很多商戶都請他來寫對聯。
在北洋政府時期,呂公良目睹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於是萌發了投筆從戎的想法。但是,父親希望他繼承家業,還給他成了家,希望用家來拴住他。
1926年6月,呂公良不顧家人的反對,隻身一人前往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第六期,並將原來的名字呂周改為呂公良,以致敬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題詞。
畢業後,呂公良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13軍89師擔任見習排長,開始了軍旅生涯。
縱觀呂公良將軍的戎馬生涯,幾乎都處在和日軍作戰的最前線,他的一生也可以說是抗日的一生。
剛分配到部隊時,呂公良就隨部隊駐紮在長城一帶,參加了慘烈的長城抗戰。
七七事變爆發後,呂公良又率部南下,參加了台兒莊戰役、鄂北會戰等一係列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1944年4月,日軍為了打通平漢線,集結50萬大軍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豫湘桂戰役。呂公良受命擔任新編29師師長,鎮守河南許昌。
當時,呂公良手裏隻有3000多人,而且部隊是新組建的,嚴重缺乏訓練和裝備。而日軍進攻許昌的部隊有將近8萬人,還有飛機、坦克掩護,實力相差非常懸殊。
如果換作其他國民黨將領,恐怕早就嚇得棄城逃跑了,上峰也隻是要求他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及早撤退,保存實力。
但是,呂公良將軍接到命令後,馬上在許昌文峰塔下召開誓師大會,慷慨激昂地說:“守土抗戰,保家衛國,人人有責!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要有必勝的信念,要有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
在給妻子的信中,呂公良寫道:“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我這次要誓死保衛許昌,可能與許昌共存亡。如果我犧牲了,也是盡到了軍人的天職,也是全家的光榮,人民會尊重你們,國家也會撫恤你們。要好好教育子女,接過我未完成的任務。”
由此可見,呂公良將軍早已視死如歸,做好了殉國的準備。
這場戰鬥,是整個豫湘桂戰役中最慘烈的一戰,呂公良率領全師3000餘人,死戰不退,連日軍的戰史都記載說:
“中國軍隊堅守許昌,抵抗異常頑強,毫無撤退跡象。”
呂公良率部血戰兩個晝夜,重創圍城的日軍,但守城部隊也傷亡慘重。
讓人悲憤的是,呂公良的上司湯恩伯手握重兵,卻遲遲不下令救援,許昌周圍那些裝備精良的國民黨部隊,也都在相互觀望,坐視不管。
最終,重慶方麵電令呂公良突圍。突圍途中,呂公良的部下勸他脫下軍裝,穿上老百姓的衣服,這樣逃出去的機會大一些,卻被呂公良嚴辭拒絕。
呂公良說:“我身為堂堂中國軍人,沙場捐軀,雖死猶榮,豈能喪失民族氣節,為人恥笑!”
1944年5月1日,呂公良將軍在突圍途中遭到日軍伏擊,身中數彈,壯烈殉國。而守衛許昌城的3000多名官兵也大部犧牲,實現了“與城共存亡”的誓言。
呂公良將軍戰死之後,日軍也對其忠勇精神感到震撼,將他的遺體安葬在許昌城南,還為他立碑,上刻:勇將新編第二十九師師長呂公良之墓。
幾天後,新編29師被俘的將士路過呂公良的墓地時,齊刷刷跪在地上,號啕痛哭。周圍的日軍也都摘下帽子,為他致敬。(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