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應對

字數:6183   加入書籤

A+A-


    一句蝗神出口。

    馬周瞬間便覺察自己失言了。

    蝗神是災神。

    如果祂真的降世的話,那對於此害,也是做見其成。

    怎麽可能如殿下這般,處心積慮,想要從災害之中,掙紮一條生路?

    當即。

    他便一臉歉意的說道。

    “殿下!”

    “學生失言。”

    “還請殿下莫怪。”

    “如今,學生已經知道,這蝗災的具體由來。”

    “還望殿下,不吝賜教。”

    “教一教學生,這蝗災,究竟該如何應對。”

    馬周一個躬,就差沒鞠到地上。

    旁邊的親衛,雙目也是閃耀著光芒。

    此事,乃是他接下來行政的核心。

    李安自然不會,有半分隱瞞。

    因此,便直接了當的說道。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麽,隻要針對其弱點行事就好。”

    “雖然蝗蟲產卵,多在河畔,但是想要孵化,卻對周邊的天候,要求頗為苛刻。”

    “不但要氣候幹燥,還要天氣少雨。”

    “一旦降雨一多,便會極大影響蝗蟲的孵化,留在土壤中的蟲卵,將有大半變成死卵。”

    “即便是孵化出來,一旦吃了含水太多的植株,便會生出疾病,連成長都要緩慢幾分。”

    “再著。”

    “若是風調雨順,不但莊稼生長迅速,就連田地裏麵的青蛙,鳥雀,都會變多。”

    “這些,又多以蝗蟲為食。”

    “如此氣候之下,便是再多的蟲卵,也不再會造成災害。”

    “而之前的蝗災,將自此斷絕。”

    有辦法就好。

    一年的慘狀,已經讓人觸目驚心了。

    若是來年還是如此。

    那百姓,就真不用活了。

    李安的這些親兵,不久之前,還都在種地。

    想要糊口,就指望田裏麵的產出了。

    自是對蝗災,更加的痛恨。

    現在。

    聽殿下說,這天災有治,頓時便長舒了一口氣。

    可是。

    馬周聽此,卻頗為的失望。

    不由的喃喃自語道。

    “如此說來!”

    “這能否消滅蟲卵,還是全要看天吃飯?”

    “若是明年也不下雨呢?”

    想到這裏,他不由的心如刀絞。

    臉色瞬間變的更加的難堪了起來。

    而李安,似乎覺察到了馬周的擔心。

    便自顧自的繼續說道。

    “此次關中大災,多是天災,但人禍也不少。”

    “涇陽一地,本在鄭國渠的灌溉之下。”

    “我在中書,查閱戶部送過來的資料的時候,曾問過孔目官孫成。”

    “聽他說,涇陽一地,曾傳唱著這麽一首民謠。”

    “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關中能成為糧倉,自然少不了鄭國渠的灌溉。”

    “可是。”

    “大唐立國時日還淺。”

    “武德年間,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掃討不臣,完成統一大業。”

    “而進入貞觀之後,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內有天災,從未間斷。”

    “從隋亂至今,幾十年來,從未有安心理政的時間。”

    “民謠都說了,‘涇水一石,其泥數鬥’。”

    “如此大量的泥沙,這些年,全都淤積到了鄭國渠中,讓此渠早就失去了灌溉功能。”

    “否則。”

    “便是關中再怎麽大旱,也不至於連涇陽這裏,都顆粒無收。”

    李安的這一番剖析。

    讓滿臉頹喪的馬周,一雙眼睛,瞬間明亮了起來。

    整個人,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活泛了起來。

    目光灼灼的盯著李安,激動到難以自持的問道。

    “殿下!”

    “莫非……”

    “莫非,您想要清理鄭國渠?”

    馬周話音剛落,就見李安,斬釘截鐵的說道。

    “正是!”

    說罷之後。

    飛起一腳,李安將岸邊幹燥的土坷垃,直接踢入半幹涸了的河床之上,目光眺望著小河的源頭,意味不明的說道。

    “給流民吊命,又有什麽用?”

    “讓他們半死不活的躺上一冬天,對於災情,,又有什麽裨益?”

    “與其這樣浪費糧食,浪費百姓的心氣。”

    “還不如讓他們吃飽喝足了,攢足了力氣。”

    “趁著冬天水位下降,把整條鄭國渠,全都給清理出來。”

    “便是此渠再怎麽淤積,也不至於一點兒水都沒有。”

    “清理出來的淤泥,肥田不說,光是堆在水係的兩岸,滲入地麵的水分,就能殺死埋藏在土地裏麵的蟲卵。”

    “而過了開春。”

    “就算是天氣依舊幹旱。”

    “可涇水,洛水,卻不至於斷流。有鄭國渠在,隻要用心灌溉,這片土地上的蝗蟲,絕不至於全都孵化出來。”

    “隻是一小部分的話,怕不是給雞鴨加餐。”

    “若是豐收,光這一地,就能養活關中小半的人口。”

    “有了這樣的裨益。”

    “來年幹旱,依舊不怕。”

    “我們還可以開鑿,更多的水渠。”

    “就像是大秦開鑿鄭國渠一樣,關中,可以還可以有無數的鄭國渠,燕國渠。”

    “總之,本王隻認同一句話,那就是,人定勝天!”

    說到這裏,李安話頭一頓,稍微遲疑片刻之後。

    這才繼續說道。

    “況且。”

    “冬天就要到了。”

    “若是吃不飽,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被凍死。”

    “隻有吃飽了之後,百姓才有力氣,去韓城挖石炭。”

    “運到這裏,拯救更多的人。”

    “隻是吊命的話,來年開春,才能活下多少人呢?”

    這便是在中書,查閱了無數資料之,一路走來後,李安想出來的,應對災害的辦法。

    同後世,應對經濟危機的方法一樣。

    歸根結底,還是以工代賑。

    用閑置的勞動力,還換取明年,乃是今後的發展潛力。

    唯一的缺憾,便是更多的糧食。

    隻要有了糧食作為資本。

    很快。

    大唐就能走出這個困境,再加上渭陰鄉莊子上育種的成功。

    甚至能讓大唐的農業,迎來一次爆發性的增長。

    這同樣也是李安,不惜與所有人為敵,準備讓他們大放血的根本原因。

    更何況,他還準備在打這些人一巴掌之後,給他們一個甜棗呢。

    並不準備,真的撅了關隴貴族的根。

    相信。

    隻要李安,把自己的想法,匯總給皇上的話。

    這位千古一帝,必定能夠看出來,以工代賑的優越性。

    也必然會支持自己這麽幹下去。

    從上到下,以及從下到上,兩頭包夾,此事定能成功。

    想到這裏,李安不禁嘴角一彎,笑出聲來。

    不由的回頭問道。

    “賓王!”

    “我這一策,算不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