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巧讀秘笈

字數:3119   加入書籤

A+A-


    要想打開秘笈唐成不敢怠慢,隻能按照老頭的吩咐去認真去準備了。

    油燈好解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街上買一盞煤油燈,但是,唐成沒有這麽做,而是特意去糧油店買來上等的食用菜籽油,這是從家族長輩那裏學到的。因為煤油燈不僅僅煙太大,更主要的是不衛生,有對不起神靈的感覺,嗬嗬,這時的唐成竟然對神靈有了敬畏之心!

    除了菜籽油,他還特意買到了點燈用的燈草,這也是在家族長輩那裏學到的。當然了,他也不是一點別的心思都沒動,連手機裏麵的照相功能都重新校對了一次,盡管他知道手機裏的數碼照相功能是很先進的,有備無患嘛,假如書上的字跡真的會消失,及時拍下來備用總是好的。

    一切準備就緒,恰好是在他回到學校的十天後,第二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在川渝地區也叫佛歡喜日。

    十四這一天,唐成除了喝茶漱口,沒有吃任何東西,天黑後大概戌時洗了一個熱水澡,換了幹淨輕柔的衣服,等到晚上快十一點的時候,關了屋子裏所有的燈和家電電源,手機也調到了靜音,將窗戶開一條小縫並拉上窗簾,焚香淨手點燃油燈

    一切都是按照江湖玄學老規矩的講究,老頭子說的“不能白天看,隻能晚上點著油燈看”,不就是要求環境中的夜氣濃陽氣弱,陰氣鬱漫而平和嗎?

    將窗戶打開一條小縫引夜氣相通,又不至於在室內擾動成風。至於為什麽還要拉上窗簾?這是唐成突然想起在地理堪輿局起居篇中有一句老話“占盡風光合有忌,挑燈照夜應垂簾”,唐成既然懂行,就盡量做到最好。

    做完這一切,調息凝神進入一種似定而非定的專注狀態,行功養氣收攝心神。時辰剛剛進入子時,唐成這才虔誠地打開了桌上的黃綢小包。

    兩本書並不是包在一起的,陸超先用黃綢將其中一本卷了一圈,再繞過來包住另一本,因此打開之後首先隻看見外麵那本書。

    薄薄的一冊隻有二十來頁,很常見的普通稿紙,用棉線縫邊裝訂。書中用毛筆寫成的小楷,字體當然比普通的鉛印字大多了,算下來整本“秘笈”也不超過三千字。

    這本書應該是陸超親筆書寫的。俗話說文如其人,但唐成卻感到有點意外,陸超給他留下的印象是神神叨叨老不正經,然而書法卻端正嚴謹,甚至帶著剛厲肅殺的勁道,也能看出是習武之人所寫,落筆時腕力的控製十分圓轉自如。

    打開第一頁,唐成的心神就完全被其中的內容吸引了。一頁一頁不緊不慢很從容的往後翻,速度控製的相當好。這本書確實隻能看一遍,因為打開之後,它就以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的腐朽,就好像一片片樹葉以飛快的速度穿過秋天枯萎,越過冬天凋殘,到達來年化為春泥。

    前麵的書頁最先打開,朽化的速度也最快,等看完最後一頁,唐成已經沒有必要把書合上了,過了不一會兒,整本書已經化為一堆枯黃發黑的碎末,在桌子上發出一股陳腐的氣息。

    唐成自己感到十分僥幸,陸超的手段果然很絕,幸虧自己做了充足的準備才能從容的把這本秘笈看完,假如隨隨便便的打開,恐怕連翻都翻不到最後,拿手機拍照都來不及。

    眼前的景象,非常類似考古發掘者所遇到的最為極端的“時間沙漏”現象,在封存的古墓中取出的東西,當時完好無損,但很快就腐朽損壞了,就好像彈指間突然閃過了千年。但是,陸超寫的這兩本秘籍絕對是嶄新的,不可能是什麽古物,他是怎麽辦到的呢?

    唐成打開黃綢時靈覺也有自然的感應,這本書中滲透了濃鬱的陰氣,甚至比他背包裏那把劍的陰氣還要重,所不同的是這陰氣浮移而不凝煉,打開之後發散的非常快。難道這就是考古學者們理解與克服的“時間沙漏”現象的原理嗎?

    趙老曾經專門和唐成探討過這種現象,按照學術界一般的觀點,古代物品得以完好的保存,主要是因為環境中有穩定的溫度和濕度,沒有光照輻射,缺氧或隔絕空氣。但不論是科學還是迷信,有一種現象無法回避,這些東西一旦重見天日,它們在埋藏中被抹去的歲月痕跡會迅速呈現。

    這種現象最好的解釋是快速氧化,但僅僅從避免氧化的角度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比如,在古代用五穀和酒祭祀很流行,很多古墓中就曾經發現保存完好的古代糧食和美酒,剛出土時很新鮮,甚至還可以直接食用,但僅僅在幾分鍾內那五穀就會化為焦炭狀,成為粉末,而美酒也會成為黑色,變成腐質品。

    如果把它們放入充滿惰性氣體的封閉容器內,氧化的速度可能會延緩,但時間沙漏現象同樣存在。這些糧食會在容器內自然脫水,然後變成纖維分解碎裂,而美酒也會汙濁變質,最後就不可能保存原貌了。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會這樣,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有些珍貴的文物也能完整的保存下來。不過,這種機緣很難解讀,不同的情況下是難以重複的,不同材質的也不一樣。

    唐成曾經向趙老解釋了材質方麵的原因,當然並不是以現代化學理論,而是傳統易經玄學中的五行生克製化理論。

    五行屬木的器物,本身就是秉生氣所成形,被陰氣封存,一旦重見天日再被陽氣衝克,生氣迅速流失,腐朽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陝西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一支唐代檀香木柄雙耳六環錫杖,就發生了這種狀況,手柄部分沒有保存下來。

    五行屬金的器物被陰氣封存之後,情況類似,被外界環境中的陽氣所衝,它們也會快速的腐朽,就像彈指間走完了整個埋藏的時間。

    根據材質的不同損毀情況也不同,但大多比五行屬木的器物要緩和的多,例如黃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哪怕千年也不變,所以就算經曆了這個過程也能完好的保存。

    五行屬土的器物是最特別的,它們不怕被陽氣衝,但是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中卻有一種奇異的“退火”現象。

    最典型的就是陶器。有經驗的考古工作者都知道,打開一個陰暗的古墓發現裏麵有陶器,比如說唐三彩,不能在第一時間直接用手拿起來,因為當時的器物可能很軟,甚至一觸碰就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