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水火齊攻
字數:3294 加入書籤
趙老曾經跟唐成說過,他就碰到過這種現象。有一次進入墓室發掘現場,旁邊的考古隊員伸手去碰一個陶俑,結果手指直接捅進了陶俑,器物柔軟的就像沒有燒製的濕泥土一樣。假如碰見這種情況,說明這間墓室封存的情況非常好,時間也相當久遠了。
處理“退火”的辦法就是盡量不要去觸碰,等待墓室中空氣流通,外界陽氣逐漸滲入,陶器會重新變硬,這在冊門的術語叫作“回火還陽”。有的盜墓賊不懂這些,因此在盜墓過程中無意間損毀了很多珍貴的器物。
唐成的耳邊再次響起了趙老說過的話:
更有意思的是玉器、瑪瑙,它們在陰氣封存的環境下表麵也會變軟,過程比陶器慢也不是那麽明顯。例如和田玉在通常情況下的硬度很高,普通的刀是銼不動的,但如果是從封存多年的古墓中拿出來的,用小刀輕輕一劃,很可能像劃木板一樣留下明顯的刻痕,這就說明這玉在埋藏中“退火”了。
玉器在自然環境中“回火還陽”的速度很慢,要想加快,可以用冊門“水火齊攻”的辦法。就是架一口大鍋放上水,點火煮它幾天幾夜就會恢複正常的硬度。這些現象不太好解釋,但也無所謂信不信,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
回火還陽一類的辦法雖然可以保護陶器一類的東西,卻保護不了很多陶器表麵的彩繪,同時古墓中其它器物也會損毀。
因此現代考古工作者對很多已知的古代埋藏,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就是原地封存,打開之後還沒有一種完全有效的保存器物手段。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吳晗、郭沫若等人的鼓動下,有關部門開啟了明萬曆帝定陵就是一個教訓,不少珍貴的文物沒有完好的保存下來,受當時人們思想的影響,發掘過程中很多“神秘”現象也沒有記錄。
唐成和趙老的交流,彼此都很有收獲,感觸良多。他們隻提到了五行中木、金、土三種屬性的器物,還有水、火兩種屬性沒解說,那是因為水火無形。
中國人常常把一個具體的物件叫著“東西”而不叫“南北”,那是因為東屬木西屬金,木金是有形之物,而南屬火北屬水,水火是無形之相。
唐成今天親眼看見這本秘籍在眼前朽化為碎末,又回憶起和趙老的探討,而不能見到趙老,他定定地發著呆,心裏很不是滋味。
現在看來,很多本該早已腐朽的器物得以保存千年,原因恐怕就是被濃鬱而靜止的陰氣滲透,凝滯了生氣。
所謂“生氣”,在易經玄學中與單純的陰氣、陽氣的概念不同,它是指環境中一種生發、成長、變化的靈性,很辨證的包含從出生走向消亡的“旺相休囚死”的整個過程,這才是充滿生機的概念。
當陰陽隔絕不再變化,生氣也會凝滯。這既是很多器物得以長久保存的原因,也是它們重見天日之後快速腐朽的原因,兩者居然是一致的,至少可以在易經玄學理論上得到解釋,姑且不去追究這種解釋是否真的有科學道理。
除了秘笈上所記錄的鍛煉靈覺之法,就連打開秘笈這個過程,有心人也能學到不少東西。比如唐成就想通了以前思考的很多問題,隻可惜不能再和趙老先生交流探討了。想到這裏,唐成又一次發呆了
唐成在讀這兩本秘笈的過程中並沒有動用手機拍照,一方麵是因為打開書頁,他的心神就完全被吸引了,根本就沒想起拍照的事情。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沒有必要,看過之後所有的內容就像烙印一樣深深地記在心裏了,想忘都忘不掉!
人在什麽情況下記憶力最好甚至能夠過目不忘呢?那就是當別人告訴他最感興趣,最迫切想知道的東西時。
秘笈隻有短短幾千字,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當代的通俗文體,類似於《紅樓夢》中那種簡練的古白話。
巧合的是,其中講述鍛煉靈覺的手段,在唐成從川北到川東“逃亡”的過程中已經不自覺的運用,隻是當時還無人指點,搞的太誇張惹了不小的麻煩。
唐成看完秘笈之後在心裏想:怎麽沒早看到這本書呢?所謂“秘笈”其實很簡單,但要是沒有掌握靈覺,看了也白看。
陸超在第一頁就寫明,書中所錄的方法,最好要等到唐成的元神之傷徹底治好之後再去運用。
到這時候,唐成算是走進了入門的第一步,就是以靈覺反複感應不同環境下的地氣與靈氣,具體包括陰氣陽氣生氣煞氣等等變化,將自古地理堪輿學中的理論,轉化為最直觀的感知。但陸超還提到了一種“收斂”的講究,是唐成所不知道的。
就像內家功夫有練法、打法、演法的區別一樣,練法講究勁力含而不發,而靈覺最初的鍛煉之法也要求“含而不發”。
不要一味追求將靈覺的感知延伸到最遠,首先要學會控製在一定範圍內,盡量與周圍的地氣之間不發生擾動,在地氣平和之處漸漸習練,直至完全收斂。然後才會達到另一種從未體會的境界,那就是靈覺時刻保持若有若無,含而不發的常態。
雖然不是刻意延伸感應周圍,但隻要能夠感應到的範圍內有異常的地氣擾動,物性或靈氣的變化,就會產生自然的反應,從而做出相應的判斷,直至“隨遇而感”。
“隨遇而感”的習練方法不能總停留在一地,要根據所學的地理堪輿知識,尋找各種類型的地氣與物性變化之處,在行動中反複體驗。
剛開始應該注意環境的“屬氣”不能太強烈,比如龍門鎮的趙家大院、紅土地的蔣家壩、金城山下的龍門聳、金城山上的南京門、廣元昭化古城、豐都鬼城東漢地宮一類的地方,不能冒冒失失的亂闖亂探,否則一不小心靈覺收斂控製的不好,容易發生金城山南京門銅牛鎮山吼那種意外。
後來,唐成是將“收發自如”與“有觸必應”同時習練的,從靜止中的地氣平和之處逐漸過渡到運動中的變化之處。始終能保持含而不發的狀態,靈覺又能產生各種自然的感應,有了這種火候才算真正入了門,去什麽地方習練都可以了。
塔子山公園是個非常好的鍛煉環境,能提供種種條件。
入門之後繼續鍛煉的方法,主要是培養靈覺的強大,使感應更靈敏,範圍也更遠。
這時類似於內家功夫中的打法,在不同環境下發動靈覺延伸而出,一步步試探著去擾動、運轉、控製周圍的地氣和物性,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