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盤絲洞

字數:3699   加入書籤

A+A-


    經過千難萬險,唐成終於登上了高聳入雲的金城山主峰尖山。

    站在山頂俯瞰四周,但見金城山如一條蛟龍橫臥在嘉陵江畔,山上植被茂密,四麵被大片竹林和鬆柏環繞,此時雖然已是夏日炎炎,但仍然如春風和暢,賞心悅目,儼然置身在天然氧吧。

    鬆、竹是歲寒三友之二,秋冬並不枯槁,本身的屬性內斂升發,竹子向上拔節並無枝幹,鬆柏蒼翠茂密。更難得的是這裏的地氣清靈而不陰沉,是道教中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古就有“金城天下奇”之說,更有“道教仙境長門賦,洞天福地鳳求凰”之美譽。

    這種環境最適合唐成養劍,而且也在他能夠控製的範圍之內。

    林蔭深處凸顯一塊巨石,巨石正中立豎“盤絲洞”三個鬥大金字。唐成眼睛一亮,精神陡增,輕輕地念出了兩句詩: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幽洞絕。

    這時候,唐成看見洞門口走出來一位清瘦的小童,連忙上前求見盤老太公。小童問明姓名來曆,入內通報。一會兒出來說:“太公出外雲遊未歸,請公子暫住。”當即引唐成進入洞內。

    走過一段長長的棧道,來到一個巨大的溶洞口,洞口透出光亮,有三、四層樓高,正前方兩股瀑布流下,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

    從瀑布那裏拐過一道彎,來到天生橋上,水汽撲麵,涼爽宜人,仰麵回望,大概三十米出,兩水飛流直下,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給人排山倒海的感覺,使人神往。

    轉過身,又經過一段長長的棧道,來到一處平地。這裏有小塊梯田,阡陌縱橫,錯落有致。陽光下田壟金黃,綠水瑩瑩,鱗次櫛比,一坡而下,麵積大概有一百多平米。

    洞內有石花組成的長廊,有雪花石、石葡萄、石珊瑚、石筍、石柱、石塔、石瀑、石帽等,那些石花一朵朵、一簇簇的綻放在洞壁上,雖不像牡丹那樣華貴,但卻如白雪一樣純潔素麗。

    長廊後麵是一間間石屋,石屋前流水淙淙,卻不知流向哪裏,給唐成的感覺是如夢如幻,有詩為證:

    巒頭高聳接雲煙,

    地脈遙長通海嶽。

    九曲九灣流水顧,

    千株千顆鬥穠華。

    藤薜掛懸三五樹,

    芝蘭香散萬千花。

    遠觀洞府欺蓬島,

    近睹山林壓太華。

    正是妖仙尋隱處,

    更無鄰舍獨成家。

    小童安排唐成住在一間廂房裏。閑來無事,除了修煉內功養劍,便專心攻書,天天如此,從不懈怠,很是勤奮。

    跟唐成同住一個房間的是一位老道,個子不高,長胡須清瘦硬朗,走起路來“咚咚響”,天天起早打掃院子,挑水劈柴,熬粥煮飯,看樣子是個打雜老道。

    唐成見他偌大年紀仍這般勤勞,也早早起床幫他幹活,老道打少林拳他也跟著學。這樣一晃就是一個星期,唐成養劍也有點入門了。他天天探問智隱老太公何時回來,而老道總是說:“快了,快了!”

    一天夜晚,老道打坐完畢,踱到唐成桌旁,淡淡地問:“公子平常都讀些什麽書?”唐成回答說:“也沒什麽正經的,就是讀一些奇聞軼事類的書。”停了一會接著說:“聽說智隱老太公博學多聞,是一個飽學之士,所以特來求教老太公。”

    老道看看唐成,提高嗓音說:“難得難得,山野貧道,坐井觀天,也沒讀過什麽書,倒是跟著智隱老人讀過他寫的《知行合一》一書。”

    “《知行合一》?”唐成兩眼放光:“這也是我這次來想要求得的書,能不能先說給我聽聽?”

    那老道也不推辭,一連講了幾段,唐成聽了心想:喲!這老道的根基可深哩,經他這麽一講解竟然對人生追求豁然開朗了。於是“樸通”一下跪了下去,要拜老道為師。老道也不推讓。

    一天,老道問唐成:“什麽叫知行合一?”

    唐成回答說:“知行合一是說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的,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

    老道笑笑說:“貧道這裏倒有一本舊書,你若喜歡,不妨拿去看幾天。”說罷從榻下書籠裏摸出一本書交給唐成。

    唐成翻書一看,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攻讀起來,不到二天功夫,就背得滾瓜爛熟,老道見他如此虛心好學,十分喜歡。

    第二天,小童來報:“真人雲遊已歸,有請公子。”

    唐成急忙隨小童來到主持室,見一老道身披道袍,手持拂塵端坐蒲團上,唐成抬頭細看,大吃一驚,這不是天天和自己在一起的老道嗎?立刻拜倒在地:“仙師在上,恕弟子有眼不識泰山。”隨即從袖中取出盤公叫帶的小紙卷,遞了上去。

    智隱老人看罷紙卷,點了點頭,說:“想當初,貧道在民國也是為官之人,隻因戰亂頻發,民不聊生,我一氣之下,遁入空門,吩咐孫子遠離市井,回鄉耕讀為業。今日得逢公子,這不是天從人願嗎!”邊說邊把一大疊書授給唐成。笑著說:

    “這是盤家幾代人所著,《知行合一》一共十本,前日給你看的隻是其中一本,現在全部送給你了。”

    唐成跪接奇書,久久不肯起身。

    接下來的幾天,智隱老太公在盤絲洞教唐成養劍,時間不是午夜,而是從醜時到寅時,黎明前地氣由陰悄然轉陽的時分。

    又是三天過去了,“太阿”終於見到了出土之後的第一縷朝霞,此刻再看這柄古劍,劍身上那一層淚光般的水霧已經完全退去,色澤好像潭水倒映的月光,還隱約散發出如周圍秋竹鬆柏般淡青的光毫。

    養劍終於告一段落,這柄劍重見天日並保持靈性不失,唐成突出以靈覺輕輕撫摸鋒利的劍刃,感覺就像藝術大師完成了一件心愛的傑作,很滿意的長出一口氣,收劍歸鞘藏於腰間。

    唐成當然沒有忘記另一個任務,那就是查找兩個字,這兩個字刻在一麵玉牌上。玉牌和古劍太阿是同一個來曆,都是石頭等人盜墓時偶爾發現的一具殘骸身上所佩。那人死在張獻忠藏寶墓室外的卵石層下,據石頭推測是失手的盜墓賊,時間至少也在民國了。

    唐成從背包裏拿出玉牌,恭敬地遞到智隱老太公手裏,小心地說:“晚輩愚鈍,一直沒有琢磨出來。請問太公,這玉牌上是兩個什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