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案》_第347章 洪武帝的決斷

字數:3352   加入書籤

A+A-


    東宮的這場鬧劇當日下晌就傳到了洪武帝的耳朵裏。

    洪武帝先叫來朱標、朱棣、宋濂詢問事情的原委。三人如實稟奏。

    洪武帝聽完三人的陳述臉色鐵青。東宮屬官是洪武帝留給太子的未來執政班底。可這些屬官竟當著太子的麵互毆。太子將來即位,能夠鎮得住這群居功自傲的家夥麽?如今洪武帝尚在,能夠鎮得住這群老將。等到洪武帝百年之後呢?東宮裏的互毆恐怕會演變成戰場上千軍萬馬的廝殺!

    洪武帝忽然想起劉伯溫給他講過的那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洪武帝吩咐身邊的雲奇:“叫常歌進來。”

    正在謹身殿當值的常歌惹上了一場無妄之災。

    常歌進得謹身殿。洪武帝質問他道:“親軍都尉府儀鸞司的職責是什麽?”

    常歌不知道洪武帝為什麽突然問他這樣一個問題。他答道:“稟聖上,儀鸞司的職責是監察百官不法情事,查辦欽案,衛戍皇宮。”

    洪武帝道:“虧你還記得儀鸞司的職責!東宮上晌出事了你知曉麽?”

    東宮那邊的大漢將軍已經向常歌稟報了那件事。常歌答道:“知曉。”

    洪武帝怒道:“老將們在東宮內互毆,你手下的大漢將軍幹什麽去了?竟然袖手旁觀!”

    常歌連忙道:“稟聖上,參與互毆的要麽是公爵,要麽是侯爵。大漢將軍們不敢製止.......”

    洪武帝打斷了常歌:“不敢製止?那朕還要你們儀鸞司何用?那群混賬互毆幸好沒有傷到太子。若傷了太子一根汗毛,儀鸞司自你之下全部人等都該自裁謝罪!罷了,滾去親軍都尉府去,自領二十軍棍吧!”

    常歌真是倒黴透頂。老將們相互看著不順眼,在東宮掄起了王八拳,倒讓他這個局外人跟著吃了瓜落兒。他隻得回了親軍都尉府,找行刑百戶領了二十軍棍。行刑百戶是他的下屬,自然沒有下狠手。饒是如此二十軍棍還是讓常歌皮開肉綻。

    且說謹身殿內,洪武帝處罰完常歌,又責備朱棣:“朱棣,大明有法度在,除朕和太子、衛戍禁軍之外,任何人都不得攜帶兵刃、軍械進入東宮。你怎麽拎著鳥銃進了東宮?以後切忌不得如此!省得引起非議!”

    朱棣有些不服氣:“父皇,兒臣今日上晌去東宮是給大哥送野雉的,又不是去行刺!”

    洪武帝怒道:“還敢頂嘴?罰你在燕王府麵壁思過三日,期間不得出王府!”

    朱標趕忙替弟弟說起了好話:“父皇,四弟攜帶鳥銃進東宮並無惡意。再說他製止了老將們的互毆。兒臣以為他有功而無過。”

    洪武帝訓斥朱標道:“朕還沒說你呢!堂堂太子,一國儲君,竟然連自己的屬官都鎮不住!眼睜睜看著他們在你麵前拳腳相向。朕知道你仁慈、敦厚。可仁慈敦厚過了頭就會讓下麵的人不聽從你的命令!朕多次告誡過你,成大事者必要懷菩薩心腸,行雷霆手段!”

    朱標見洪武帝龍顏大怒,隻得拱手說道:“父皇教訓的是。”

    很奇怪,洪武帝先懲罰了常歌,又罰了朱棣,接著訓斥了朱標。卻絕口不提如何處置那群互毆的老將和借著酒勁挑頭鬧事的廖永忠。

    洪武帝讓朱標和朱棣下去,單獨問了宋濂一個問題:“宋先生,朝廷裏的老將居功自傲,你說太子即位之後鎮得住他們麽?”

    宋濂一愣,隨後道:“稟聖上,臣......不知。”

    洪武帝歎了聲:“唉,宋先生是個忠厚之人啊。罷了,你下去吧。雲奇,讓胡惟庸前來見朕。”

    不多時,胡惟庸進得謹身殿。

    洪武帝問了他相同的問題:“丞相,朝廷裏的老將居功自傲,你說太子即位之後鎮得住他們麽?”

    胡惟庸今日一直在中書省清查戶部賬目,還不知道上晌東宮發生的鬧劇。他心中奇怪:聖上怎麽忽然這麽問?難道是對那些老將們的忠心起了疑?

    胡惟庸答道:“百姓家有句話,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從龍隨駕開創大明萬世基業的老將總有上百人之多。免不了當中有那麽一兩個心懷叵測之人。不過臣以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是會忠於太子的。”

    洪武帝道:“丞相,你學會跟朕耍滑頭了。你沒有回答朕的問題。你隻需回答朕,太子即位後鎮不鎮得住那些老將。”

    胡惟庸從洪武帝的話音當中聽到了一絲冰冷的殺意。他伺候洪武帝多年,已經摸清了洪武帝的脾性。他知道洪武帝絕不是隨隨便便問他這樣一個問題。

    胡惟庸是多聰明的人?他的回答依舊摸棱兩可:“聖上,臣以為有些老將太子鎮得主,有些老將太子鎮不住。”

    洪武帝追問:“哦?鎮不住的是哪些人?你說清楚。”

    胡惟庸答道:“聖上,請恕臣直言,世上最難揣摩的就是人心。人心最善變。聖上正直盛年,富於春秋。太子即位恐怕是數十年之後的事。誰又能預料到數十年後人心會變成什麽模樣呢?除非是神仙。臣隻是一個凡人,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故而不能預料到哪些老將太子鎮不住。”

    洪武帝道:“罷了,你下去吧。”

    洪武帝在謹身殿枯坐了半個時辰。他沒有批閱奏章,也沒有跟臣子議事。隻是沉默思考著剛才的問題:胡惟庸說得對啊,誰知道朕百年之後,太子即位時人心會變成什麽樣子?誰知道那時候哪些老將會忠心於太子,哪些老將就生出貳心?朕的兒子朕最了解。他沒有朕的鐵血手腕,如果無人造反,他會是一個流芳千古的仁君。一旦有人造反,特別是久經沙場的老將造反,他根本無力彈壓。到那時,朕原本留下輔佐他的執政班底,將成為他最大的威脅!

    好吧,既然如此,朕就將那些可能在未來威脅到他的老將全都殺光吧!

    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

    洪武帝做出了自己的決斷。他的這個決斷將讓他在史書中背負上屠戮功臣的惡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