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_第391章 道衍高論

字數:3052   加入書籤

A+A-


    常歌眉頭一皺:“道衍師傅恐怕太輕敵了!胡惟庸......”

    道衍似乎能夠猜透常歌的心思,他道:“常大使接下來想說,胡惟庸掌控了從中書省到地方的各文官衙門,且還掌控了京畿方麵的大部分軍隊,對吧?”

    常歌驚訝道:“沒,沒錯。”

    道衍和尚問常歌:“敢問常大使,聖上是多英明的君主,為何對權傾天下的胡惟庸不加以防備?”

    常歌道:“自然是因為胡惟庸大奸似忠,蒙蔽了聖上的雙眼。”

    道衍和尚搖頭:“錯!大錯特錯也!聖上是開國之君,紫微星下凡。怎能識不破胡惟庸的狼子野心?聖上對他隻是表麵上不加以防備!聖上是在給他一個造反的機會!”

    常歌一時有些消化不過來:“你說聖上在給胡惟庸一個造反的機會?怎麽可能?曆朝曆代的皇帝哪一個願意看到大臣造反?”

    道衍和尚笑道:“聖上不同於那些庸碌的君主!他是大有為之君!他追求的除了天下太平四個字,還有另外四個字。”

    常歌問:“哪四個字?”

    道衍和尚答曰:“皇權至上!一部華夏史幾乎是被兩條主線貫穿的。一條主線是是中原王朝與草原外族之爭。如漢時與匈奴,唐時與突厥,今朝與蒙元。第二條主線就是皇權與相權之爭。丞相之職,秦時初設。都道皇帝是天下共主,天下事理應由皇帝做主。可曆朝曆代的士大夫,卻認為應該限製皇權,由士大夫與君共治天下。丞相的職位就是他們用來跟皇帝爭權的工具!大明開國,聖上遵循舊曆設置丞相。因聖上是大有為之君主,曆任左、右丞相如李善長、徐達、胡惟庸、王廣洋等都不能對他老人家的皇權形成製衡。”

    道衍和尚喝了口茶,繼續說道:“可聖上是一個走一步看一萬步的聖明之君!他堅信他在位時,相權隻能匍匐於皇權之下。然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聖上考慮的是自己百年之後,子孫即位。如果後世之君沒有他的鐵血手腕、不及他英明睿智呢?相權有可能會製約皇權,甚至淩駕於皇權之上!於是聖上就下定了決心,徹底廢除丞相職位,讓相權永無翻身之日!”

    常歌聽後如醍醐灌頂:“道衍師傅高論啊!”

    道衍和尚笑道:“要廢丞相之職,牽扯到一個問題。古來有之的職位,如果廢除勢必引起天下士族的反對。廢相,需要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胡惟庸!聖上一直在縱容胡惟庸,就是為了讓身為丞相的胡惟庸謀反!到那時,聖上就可以借著鎮壓胡惟庸謀反,順勢將丞相之職永久的廢除。大明的千秋萬代就是皇權至上!皇權永固!”

    朱棣在一旁道:“常歌,你第一次聽到道衍的這些言論,是不是感覺大吃一驚?我初聽到這些言論時亦如你一般吃驚。後來仔細琢磨,真就是這麽回事。”

    常歌道:“可是京畿禁軍掌握在胡惟庸手裏.......”

    道衍和尚笑道:“常大使怎麽糊塗了?京畿禁軍的將領們的確是胡惟庸的黨羽。可徐達、馮勝、湯和那些老將還在應天城裏呢!兵權是誰給的?是聖上給的!真到了胡惟庸謀反的那一天,聖上一道旨意,剝奪胡黨兵權,讓徐達那些人接管禁軍就是了!徐達如果連區區兩衛禁軍都鎮不住,那他就不配做大明的魏國公了!長興距應天不過三百裏,聖上還可以讓燕王殿下帶浙兵入京協防。我猜測胡惟庸應該暗地裏還訓練了一批死士,數量應該不是很多,至多數千。難道燕王殿下率數萬浙兵入京,還對付不了區區數千死士麽?一句話,胡惟庸真要造反根本掀不起多大的浪來!”

    常歌問道:“道衍師傅,除了兵馬,胡惟庸有上萬大小文官做黨羽啊!”

    道衍“撲哧”笑出了聲:“上萬大小文官算得了什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大明什麽都缺,就是不缺人。是個人就想做官!我猜測聖上會大開殺戒,將大大小小的胡黨一體擒殺!隨後大換血,任用新人取代舊人。我有時候感覺胡惟庸很可悲。他就像是一隻養在甕中的老鱉。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聖上早已計算好讓他去走的!他自己還渾然不知,自認為自己真有做皇帝的機會!”

    常歌用一種既欽佩又害怕的目光看著道衍和尚。欽佩是因為道衍和尚解開了他這幾年一直存在的疑問。害怕是因為眼前這個大和尚的見識絕不亞於李善長、劉伯溫!常歌替洪武帝幹了十幾年的秘密差事,養成了後世所謂的職業病——看誰都覺得要造反。他心中暗道:有朝一日眼前這個大和尚若要造反,恐怕.......

    常歌試探著問:“以道衍師傅您的才學、見識,出家為僧似乎可惜了。若入仕為官,前途定然不可限量啊!”

    道衍和尚擺擺手:“容我猖狂一句——我若想入仕做官,恐怕早就位極人臣。然而我早已參透世俗,名利於我如浮雲。一個不重名、不貪利的人為何要入仕呢?不如身著法袍縱情山水無拘無束,做個神仙羨煞的世外之人。”

    常歌舉起了茶盅:“此次前來長興縣傳旨,能夠結識道衍師傅實乃三生有幸。我以茶代酒,敬道衍師傅一杯。”

    道衍和尚卻沒有領常歌的情。他直接起身伸了個懶腰:“困了。我先回房去睡,就不久陪殿下和常大使了。”

    說完他飄然離去。

    朱棣笑道:“常歌,你別見怪。我這位摯友就是這麽個隨性之人。”

    常歌感慨道:“燕王殿下,您若能得此人長久襄助,定會成為青史留名的一代賢王啊!”

    第二天一早,常歌起身離開長興縣。這趟長興之行,解開了他長達數年的困惑。他不再擔憂胡惟庸造反。不知怎的,他倒對那位道衍和尚生出了幾分戒心!那樣事事洞若觀火、宛若神明的一個人,如果哪天造反了,威脅一定比胡惟庸還要大!

    不久常歌就勸慰自己:常歌啊常歌,你想多了!一個和尚而已,無職又無權,怎麽可能造反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