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_第412章 改革製度

字數:3262   加入書籤

A+A-


    除了廢相、撤中書省,洪武帝還借著胡惟庸案對朝廷體製進行了更加大刀闊斧的改革。

    左禦史大夫陳寧、禦史中丞塗節參與謀反。洪武帝宣布裁撤禦史台,改置都察院。從“台”到“院”,禦史台的最高官員由從一品左禦史大夫降為了正二品左都禦史。

    朝廷六部尚書皆為正二品。這樣一來,文官係統之中再無一品官員。正一品、從一品自此成為了追諡的品級。大明文官活著的時候無人可以榮膺一品。這是為了削弱文官的力量。

    這日,洪武帝在乾清宮內召見了外甥李文忠。李文忠如今是大都督府左都督,名義上的明軍最高統帥。

    洪武帝見到李文忠,先說道:“你與朕同去坤寧宮看看皇後吧。”

    李文忠是馬皇後一手拉扯大的,馬皇後將他視如己出。來到坤寧宮在病榻前見到馬皇後,李文忠這個硬漢不禁潸然淚下:“皇後娘娘,一月未見,您怎麽連床都下不來了。”

    馬皇後擠出一絲笑容:“忠兒,你一個統領千軍萬馬的大都督,怎麽哭哭啼啼作小女兒狀?”

    李文忠跪倒在馬皇後麵前:“文忠心裏難受。”

    馬皇後道:“忠兒,你在朝中好好做官,好好帶兵,好好輔助聖上和太子。也不枉本宮辛辛苦苦將你撫養大。”

    李文忠跪地叩首:“是,忠兒記住了!忠兒一定盡心竭力,輔佐聖上和太子。”

    馬皇後又問:“景隆怎麽樣了?”

    李文忠有一子,名叫李景隆。今年已然十一歲。

    李文忠答道:“景隆已經開了蒙,這幾日外甥正在教他《孫子兵法》。”

    洪武帝卻在一旁道:“上次朕去曹國公府,你那兒子在朕麵前大談兵法雲雲,嗬,還頗有幾分少年統帥的風采呢。不過兵法還是要付諸於實踐,不然就是紙上談兵。你看徐達家的徐輝祖,就是跟著他爹在戰場上拚殺出了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如今已是一省都司了。”

    洪武帝一語成讖,數十年後,李景隆成了紙上談兵的統帥。在靖難之役中昏招頻頻,直接導致了南軍的失敗。自然這些都是後話。

    探望完馬皇後,洪武帝對李文忠說:“陪朕出去走走。”

    李文忠畢恭畢敬的跟在洪武帝身後,在坤寧宮的青石台階上散步。

    洪武帝忽然說道:“有件事朕很發愁啊。”

    李文忠問:“敢問聖上因何事發愁?”

    洪武帝道:“朝廷之權統歸中書省,中書省之權統歸左丞相,導致了胡惟庸做大,最終謀反。同樣的,明軍之權統歸大都督府,大都督府之權統歸左都督。這難免有隱患。”

    李文忠連忙跪倒:“聖上,文忠絕不會做胡惟庸。若聖上不信任臣,臣願以死以表忠心!”

    洪武帝連忙攙扶起李文忠:“你是朕的親外甥,這些年屢立戰功,朕怎麽會不相信你呢?可鐵打的大都督府,流水的左都督。你李文忠就算再能幹,也有老的那一天。等你老了,左都督之職由旁人接任。旁人不一定能有你這樣的忠心。若那人生出貳心,明軍指揮大權在那人手中,要造反實在是太容易了。”

    李文忠小心翼翼的說:“是啊聖上,應該防患於未然。”

    洪武帝道:“朕已有打算。裁撤大都督府,改設左、右、中、前、後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將軍權一分為五。另外,以前的大都督府既有統兵權,又有調兵權。兵部幾乎被架空。今後,朕會將統兵權交予五軍都督府,將調兵權交予兵部。這樣一來五軍都督府就能與兵部相互製衡。大明就不會出現擁兵自重的亂臣賊子。”

    李文忠拱手:“聖上英明。”

    洪武帝笑道:“這道旨意發下去,原大都督府的將領們肯定不會高興。故而朕得先取得你的支持。”

    李文忠道:“聖上放心,誰敢對聖上的旨意有異議,臣第一個不饒他們!”

    洪武帝道:“還有另外一件事,朕要提前給你打招呼。廢相、裁中書省、改禦史台後,文臣活著的時候最高隻能做到文官正二品。武將卻有不少武官正一品、從一品大員。朕打算定下製度,以文治武。武官見文官低三級。”

    李文忠聞言心中雖有不滿,卻不好提出異議。隻能沉默不言。

    洪武帝道:“瞧瞧,還是不高興了。放心,你是朝廷的曹國公,國公超品!那些文臣今後見到你還是要給你行禮。朕以文治武,削弱武將的地位,是為了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避免武將地位過高,權力太大,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狀況。”

    李文忠拱手道:“聖上,臣就一句話。隻要是您的旨意,臣一定會不折不扣的去執行。袍澤弟兄中有對您的旨意想不通的,臣去一個一個勸服。勸服不了臣就罷了他們的官!”

    洪武帝大喜過望:“還是自家人體諒朕啊!有你這個左都督支持朕,朕可以放心大膽的改革軍製了!”

    第二日洪武帝便頒布旨意,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改稱“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隻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調兵權在兵部。同時削弱武將地位,無爵同級官員,武見文低三級。大明初步形成了“以文治武”的局麵。為防功勳老將不滿,洪武帝又頒布旨意,公、侯超品。文臣見到公爵、侯爵,還是要行禮。

    洪武帝借著胡惟庸案進行的這一係列官製、軍製改革,歸根結底都是想要給太子朱標留下一個安定的江山,將一切不穩定因素扼殺在搖籃裏。

    日子一天天過去,毛驤那邊殺的胡惟庸黨羽越來越多。及至洪武十三年夏,親軍都尉府已將四百三十八名“胡黨”斬首。因洪武帝之前有旨,胡黨官員一律誅族。又有八千多名胡黨的家眷一同被殺。丟官、罷職、流放、充軍者更是不計其數。

    胡惟庸案的追查卻遠未停止。因為洪武帝嚐到了甜頭。看誰不順眼就給他扣上一頂胡黨的帽子,殺起人來極為便當。(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