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_第411章 宋濂的結局
字數:3362 加入書籤
父親宋濂、二弟宋璲、長子宋慎被抓,這可急壞了翰林院編修宋瓚!他像無頭蒼蠅一般求了一圈官員,卻無一人敢替宋濂出頭!
胡惟庸罪大惡極,膽敢謀反。你爹你弟弟你兒子如今被扣上了胡黨的帽子,且證據確鑿。我們哪裏敢向聖上求情啊?
宋瓚病急亂投醫,最後求到了常歌府上。常歌穿著一身素縞,在客廳見了宋瓚。
常歌問:“宋編修有事?”
宋瓚倒頭便拜:“常大使,救救家父啊!”
常歌一頭霧水:“你父親怎麽了?我這幾日忙著辦我四叔的頭七,閉門謝客,對府外的事不甚了解。”
宋瓚道:“毛驤說家父、家弟、犬子都是胡黨,將他們全部抓進了詔獄!聖上昨日又有明旨,凡胡惟庸黨羽一律誅族!”
常歌愣住了:“宋老先生成了胡惟庸黨羽?笑話!宋編修,你且請坐,將事情原原本本說給我聽。”
宋瓚將事情始末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常歌。常歌聽後心中如明鏡一般:一定是宋濂反對廢相,觸了聖上的黴頭。聖上一怒之下指示毛驤將宋濂一家三代定成了胡黨。
宋瓚哭訴道:“常大使,應天城內誰人不知,家父與胡惟庸勢同水火,勢不兩立!家父怎麽可能是胡黨?這不是顛倒黑白麽?家父以前的那些同僚故舊也不知怎麽了,一聽到‘胡黨’二字就噤若寒蟬。”
常歌道:“我如今在家丁憂,不問政事。不過你父親一生清廉,剛正不阿,有大功勞於朝廷。我是不會不管的。你且回去,容我想想辦法。”
宋瓚千恩萬謝:“那就勞煩常大使了。”
宋瓚走後,常歌心中暗道:聖上剛恩準我丁憂。如果我進宮去求聖上饒過宋濂,隻會惹得龍顏大怒!宋濂是聖上讓毛驤抓的。就算我找到他一家三代不是胡黨的證據,聖上也不會采信。要救宋濂,恐怕隻有求那個人了!
想到此,常歌來到靈堂找到宋盼兒。他對宋盼兒說:“你今夜最好能進一趟宮,求見馬皇後。”
宋盼兒問:“進宮找馬皇後作什麽?”
常歌在宋盼兒耳邊低聲耳語了一番。
第二日午晌。
洪武帝來到了坤寧宮探望馬皇後。自從馬皇後因愜濕症下不了床,洪武帝便一日兩次來坤寧宮探望她。有時還會在坤寧宮就寢。
洪武帝親自提著一個食盒來到馬皇後的病榻邊:“秀英,猜猜朕讓禦膳房做了什麽?珍珠翡翠白玉湯!當初咱們落難定遠,身邊就剩下二十四個弟兄。剛進城時咱們根基不穩,連吃食都找不到。你用爛白菜葉、餿豆腐、一大鍋米飯燉了一大鍋,給朕和弟兄們解饞。徐達肚子裏有點墨水,說嫂子做的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哈哈,今日這湯用的可不是爛菜葉、餿豆腐.....”
馬皇後卻絲毫不領情,她質問洪武帝:“聖上要殺宋先生?”
洪武帝眉頭一緊:“是哪個在你麵前亂嚼舌根?”
馬皇後道:“誰告訴臣妾的不重要。臣妾隻問聖上,是不是要殺宋先生?”
洪武帝道:“宋濂一家三代都是胡惟庸的黨羽,證據確鑿。既是胡黨自然該殺。”
馬皇後氣得一陣劇烈咳嗽。洪武帝連忙給她捋了捋後背。
馬皇後道:“聖上,你這不是混淆是非,指鹿為馬麽?說宋濂是胡黨,您自己信麽?”
洪武帝沉默不言。
馬皇後又道:“臣妾知道,宋濂帶頭反對廢相,惹得您不悅。可宋濂身為文臣,諫言是他的本分!隻有昏君在位,臣子才會因言獲罪。宋濂的諫言有錯,聖上可以駁斥之,可以勸服之。可您絕不應該汙蔑他為胡黨,殺他不說還毀他一世清名!聖上若要一意孤行,今後便不要再來坤寧宮看臣妾了!”
自古以來枕頭風都是頂厲害的東西,能殺人也能救人。
洪武帝終於開口:“好吧,朕就饒過宋濂一命。好了,不說這事了。你先吃飯,朕親自喂你。”
下晌,洪武帝來到乾清宮。毛驤前來稟報胡惟庸案的查辦情況。
洪武帝道:“宋璲、宋慎給奸相獻慶壽詩,罪無可恕,立即處斬。宋濂雖不是胡黨,卻教子無方。死罪可免,活罪難饒。即日貶謫四川茂州做教諭。”
洪武帝雖然答應了馬皇後不殺宋濂,卻不會再用宋濂。宋濂的身後站著文士集團,若洪武帝對宋濂不加以懲戒,就等於向文士集團低了頭。到那時反對廢相的聲音將甚囂塵上!於是洪武帝親自摘掉了宋濂腦袋上的胡黨帽子,同時又用“教子無方”的理由貶他出京。
史書載,洪武十三年,大明翰林院承旨宋濂因次子宋璲、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被貶四川茂州。洪武十四年春,遷重慶府夔州。當年五月二十,因病卒,享年七十二。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夔州通州官員前來贈賻哭祭。夔州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一百多年後,弘治九年,因四川巡撫馬俊為宋濂上折申訴,弘治帝下令禮部恢複宋濂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所葬之地進行祭祀。
正德年間,江南名士聯名請求朝廷賜予宋濂諡號。正德帝賜宋濂諡“文憲”。明代諡法,經天緯地曰文,博文多能曰憲。正德帝用“經天緯地、博文多能”八個字給宋濂的一生蓋棺定論。
宋濂一生功過,後人自有公論。
又過了幾百年,宋濂成了華夏高中生最恨的課本老頭之一。因為宋濂生前所作《送東陽馬生序》實在太長,且教學大綱要全文背誦。以至於課文後的宋濂畫像被高中生們頻頻填筆,或帶上了奧特曼的麵具,或頭上生出犄角,或生出兩顆獠牙......想來宋老先生泉下有知也會啞然失笑。
宋濂被貶出京了。文士集團沒了首腦,無人再敢反對洪武帝廢相、裁撤中書省。中書省的冗員,或被降級到地方做官,或被安置到了六部。自此之後,朝廷權歸六部。六部又直接向皇帝負責。洪武帝達到了一君獨治的目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