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學之道

字數:4166   加入書籤

A+A-




    蘇燁可是知道,蘇木是因為“弱智”才被趕出東林書院和蘇家。

    今天是秋水書院招生的日子,他現在跑來書院,該不會是想進入秋水書院吧?

    “就你這個弱智,還想進入秋水書院?看你怎麽丟人!”

    想到這,蘇燁臉上忍不住露出一絲陰笑。

    他似乎已經看到,蘇木被秋水書院的人給灰溜溜趕出書院,然後徹底淪為黔州聞名的廢物…

    …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就到了東林書院考核入院的時辰。

    此刻在東林書院的廣場上,匯聚了數百文人,一股窮酸之氣彌漫在廣場上空,比打翻了一缸醋還要酸。

    至於考核方法,肯定就是考試了。

    在書院教育之前,還有家庭教育。

    像一些有經濟實力或者家中出過讀書人的家庭,就有能力讓自家孩子從小學習。

    而窮人家的孩子,隻能通過各種途徑讀書識字,有些地方有好心的教書先生開個私塾教他們,而大部分窮孩子,就隻能通過各種途徑讀書。

    比如某些行當的學徒、大戶的小廝,都有認字的機會。

    寒門難出貴子,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華夏數千年的經驗教訓。

    就在眾人搖頭晃腦溫習知識的時候,一群老者從書院裏麵走出來。

    為首一人輕輕撫摸胡須,語氣溫和道:“今日為秋水書院招生考核,希望諸位學子全力以赴,書院大門,為你們而開!”

    所有讀書人都沒有開口,隻是雙手作揖,躬身行禮。

    倒是蘇木,一個人立在那,也不知該做什麽,顯得鶴立雞群。

    幾個老者麵麵相覷,其中一人想了想,說道:“我想起來了,這人是蘇興德的大兒子蘇木,前些日子被東林書院趕出來了!”

    “嗯?他莫不是想進入秋水書院?”

    “聽說他二十歲都沒能成為童生,這樣的人如何能進的書院?”

    “此言差矣,開設書院,不就是教書育人,正因為別人不會,所以才需要教!”

    “嗯,我同意高院長的話,之前範進五十歲時還是童生,結果五十一歲時成為秀才,五十二歲時中舉成為舉人,五十三歲為貢士,五十五歲成為進士,可謂是大器晚成,相比之下,這蘇木不過二十歲,正值青春年華,未來還有大好可能呢!”

    “連東林書院都將他驅逐出書院了,我們再收下他,外麵的人豈不是會說我們撿東林書院不要的垃圾?”

    “你們啊!”

    被尊稱為“高院長”的老者微微一搖頭,輕笑道:“放下心中的成見,可別被一葉障目,你們仔細瞧瞧蘇木,可發現他有哪裏不同。”

    幾個老者凝神一看,突然驚疑不定起來。

    “童生…蘇木他是童生…”一個老者呆呆的說道。

    高院長眯了眯眼,呢喃道:“二十歲的童生,也不算遲,進入秋水書院是綽綽有餘了。”

    “之前蘇木在東林書院學了近四年,能成為童生沒什麽稀奇的!”

    “是啊,若是沒進書院學習過就能成為童生,那前途絕對不可限量啊!”

    幾個人感慨萬分,卻並沒有多驚奇。

    因為蘇木以前在東林書院學了四年,並且現在年紀也有二十歲,這在童生之中隻能算是中上等。

    很快,在書院之人的帶領下,數百讀書人有次序進入考場。

    每個考場能容納五十人,並且有三個監考人,分別站在前麵、中間、後麵監考,防止有人作弊。

    蘇木運氣很好,坐在中間一排第一個,最顯眼的核心位置。

    很快,就有五個穿著盔甲的士兵提著一袋試卷起來。

    為了防止有人走後門,各院入學考試由本院院長、當地首官以及當地長史三人共同負責。

    所有考試題目,都由官府負責押送,在沒有考試之前,不允許任何人查看,這樣就能保證不會泄露題目。

    入學考試還是比較簡單,一共就三十個問題,一般都是圍繞著那幾位聖人或者半聖的著作解答。

    考場內總共有五列十排,共計五十人。

    五個士兵走到五列的第一排,然後取出一摞試卷,慢慢分發給自己這一列的讀書人。

    蘇木看著桌麵上的試卷,外麵用一層厚厚的羊皮紙抱著,並且在封口處還有官印。

    東林書院屬於州學,在州學之上還有府學,府學之上,便是國學。

    州學的入學考試卷子,由府級官府編寫,黔州屬於江南府,所以這試卷上自然是江南府的官印。

    試卷分發完成之後,五個士兵才離開考場。

    咚!咚!咚!

    一陣悠揚綿長的鍾聲傳來,所有考生身子一震,同時拿出文房四寶,拆開試卷開始答題。

    蘇木拆開羊皮紙,就看到了裏麵的試卷。

    紙也是特製的,文人寫詩,會引發文氣,而文氣威力強大,可排山倒海、氣吞山河,要是沒點厲害的東西,又如何能夠鎮住文氣?

    春秋戰國時期,懂文氣的文人都以特殊竹簡為載體,來引動文氣。

    不過這樣效率太低,所以導致教育發展緩慢。

    到秦末漢初時,便有紙張出現,但是卻不能承受住文氣的威力,所以文人們依舊用特殊竹筒作文章。

    一直到東漢時期,宮中尚方令蔡倫終於創造出了可以承受住文氣的紙張。

    蔡倫的文學素養雖然不是很高,但因為造紙有功於文氣發展,所以使他一舉成為了“半聖”,世人稱之為紙聖!

    現在考試用的紙,比以前的“蔡侯紙”要更好,哪怕是達士引動的文氣都能承受住,至於之後的大學士,這種境界的文位,哪怕不用文房四寶,照樣可寫錦繡文章,也就是俗稱的“拈花飛葉皆為劍,清水百杯能做茶”。

    拿到試卷之後,蘇木便開始望向第一道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一題就相當於閱讀理解,而題目出自儒家半聖曾子作品《大學》。

    略微思考一會兒,蘇木便毫不猶豫揮毫落筆,筆走龍蛇起來…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