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野蠻體魄
字數:4653 加入書籤
墨家是搞科學的,主張實踐出真知。
百家爭鳴時,各路思想百花齊放,墨家創始人墨翟就決定另辟蹊徑。
人人都在倡導該怎麽做人,那他就反過來,研究人應該做什麽。
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钜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
其實換成現代來說的話,那墨家就相當於是科學院,專搞學術研究。
墨家以前有個叫拜月的人,他曾說過地球是圓的,並且還提出了各種理論證明。
可沒想到,最後被人給打死了。
墨家創始人墨翟本身是個機械師,在他的著作《墨經》中,包含大量力學與機械設計原理。
他在《墨經》中明確提出,力是物體加速運動的原因,即“力,刑之所以奮也”。
更進一步,他在還指出,力與重力等效,即“力,重之謂”。
糾正了流傳已久的謬誤:把重力與重量混淆。
這個判斷,跟伽利略和牛頓的理論十分相似。
另外還有樸素時空觀、小孔成像原理、幾何學說,這些在後世著名的物理理論,其實幾千年前就被先人整的明明白白。
而墨家發明的器械,在春秋戰國時期十分有名望,它也開創了“攻城用利器”的先河。
以前士兵攻城,隻能強攻,沒什麽器械輔助。
但是墨家出現後,就出現了各種花裏胡哨的攻城利器。
像贛車、連弩車、投石機、雲梯等攻守器備。
大秦帝國能迅速崛起,也得多虧了墨家的幫助。
所以始皇立國之後,將墨家看的很重。
現在的墨家,同樣根深蒂固,雖然沒出過什麽響當當的人物,但勝在穩當,因為“墨家製造”,已經占據了百姓的生活。
所以墨家,依舊和道家、儒家,並稱為三教。
蘇木所在的丙班集合完畢後,一個老師就走過來,笑容和藹道:“禦,為七門之一,同時也是很耗費力氣的一門,我要教你們的禦,不單單是駕車、騎馬,還有如何修理!”
“因為隻要是個東西,它都有壞的一天,所以我還要教你們該如何修理。”
“在教你們知識以前,你們還得擁有足夠的體魄才行,所以現在…所有人繞著學堂跑一直跑,在這節課結束之前,都不許停!”
“啊?”
學生們聽到這話的時候,都震驚了。
尼瑪…學個禦而已,怎麽還要跑步呢?
這禦課學堂,是書院中最大的一間,跑一兩圈還好,但一直跑的話,就他們這群隻知道讀書的文弱書生,怎麽可能堅持的住呢?
蘇木也是暗暗叫苦,但他也知道“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個道理。
文氣淬體固然能增強體質,但本人要是什麽都不會,體質再好有什麽用?
這就跟一個身懷絕世內力,但不會任何招式的人差不多,碰到了高手,就隻能被動挨打。
文人雖然有文氣,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一旦被近身的話,那就隻能被動挨打。
蘇木就吃過一次虧,要不是有文氣淬體,恐怕上次陳元敬找的那四個大漢,就足夠要他命了。
所以蘇木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叫苦不迭,而是默默跑著,速度不快也不慢。
跑了大概十幾圈的時候,蘇木就感覺雙腿跟灌了鉛似的,提一下都難。
可心裏想著往前跑,這腳上就莫名湧出一股力量,讓他情不自禁繼續往前。
“咦,趙老師,這是在訓練丙班的人嗎?”
禦課老師站在旁邊看的時候,又一個老師滿臉笑容的走到他身旁。
“劉老師啊,你不去教乙班騎射,怎麽到這來了?”趙文元問道。
劉瑾笑道:“閑著無聊,就來看看。”
說罷,他將目光放在那些學生身上。
學生們跑了近半個時辰,早就筋疲力盡,現在哀嚎連天,說是跑步,速度卻比走的還慢。
“唉,這些學生真是…”
劉瑾笑容一滯,忍不住歎了口氣。
劉瑾是兵家之人,而兵家以軍事為主,所以兵家與武將息息相關。
不過,武將卻從不承認自己是兵家之人,因為武將的武氣,是由武廟降下。
聖廟又被稱為文廟,有十二位文聖。
有文自然有武,武廟則有十位武聖。
開創出武氣的薑子牙,肯定排在首位,然後就是白起、張良、韓信、諸葛亮、霍去病、吳起、樂毅、田穰苴、王翦。
原本十哲中應該有孫武,但他因為開創出三教九流之一的兵家,被供奉為文廟十二聖之一,所以武廟這邊就不承認他了。
文武自古以來,都不是很對付,文廟有文位,而武廟有武功。
文廟的文位,必須得通過科考,很難獲得,可武廟的武功,就是憑借戰功獲得。
文廟的文位,要經過縣試成童生、府試成秀才、鄉試成舉人、會試成貢士,殿試成進士。
至於後麵的達士、大學士、大儒、亞聖和聖人,就不是科考能夠達到的,那種境界,就必須得擁有文名。
所謂文名,就是名氣,進士之後,文人之所以為官,就是想通過治理朝政,來提升自己的文名。
而武廟同樣也有十個等級,分別為戎卒、仁勇、禦侮、宣節、翊麾、振威、昭武、護軍、鎮軍、輔國。
武將以軍功獲得武功,軍功越大,那武功就越高。
當年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舉世震驚,而白起因此得到了“殺神”稱號。
不過,坑殺趙軍之前,他不過是翊麾,結果就憑借著這滔天之功,一躍成了“鎮軍。”
光是名字,就讓其餘國家士兵心驚膽寒!
所以武將的武功,要提升起來確實比文位簡單,不過付出的代價要更高,因為戰場瞬息萬變,上一秒還在指揮全軍,說不定下一秒人就沒了。
而且從大秦建立之後,就再也沒人能成輔國。
就連諸葛亮,再成為鎮軍之後,就無法再往前一步了。
當然,如果他能成功北伐,統一三國,肯定能成為鎮國。
隻可惜,就差那麽一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後麵朝代,就再也沒出過鎮軍。
就連四十年前叱吒風雲的上柱國陸文卿,也不過是護軍!
兵家雖然是三教九流之一,但它卻和武將有很大的關係。
但凡武將之流,基本上都會學習兵家的兵法。
所以兵家是介於文武之間,也是最吃香的一個。
劉瑾既然是兵家人,那肯定是熟讀兵法,甚至於他願意,立刻投筆從戎都行。
現在他就相當於將軍,而秋水書院的學生就是他的兵,一位將軍看到自己的兵這麽拉垮,那還不得被氣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