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回九州惡戰

字數:8653   加入書籤

A+A-




    1583年(天正十一年)4月15日,豐臣秀吉通過天皇下達了九州大友氏和島津氏兩家罷兵修好的?書,大友宗麟接令後求之不得,趕忙答應停戰,但島津義久卻不以為然,他薩摩島津氏從一百多年前就不服鐮倉幕府,曾創造過對將軍政令和天皇敕令十五次不理睬的記錄,這次更不例外,島津義久繼續厲兵秣馬,準備完成其統一九州的大業。

    大友宗麟見島津軍根本沒有停戰的意思,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無奈之下,大友宗麟決定親自麵見豐臣秀吉,請其出兵擺平島津軍的攻勢,4月30日,大友宗麟抵達大阪城,送上人質宣布臣服,並割讓豐後國給豐臣氏,豐臣秀吉安慰了其一番,答應出兵保護大友氏,戰國至此,京都勢力第一次抵達了九州,在此擁有了自己的立足點。

    聽聞大友宗麟不顧九州的安危,竟然引狼入室,島津義久大怒,他趁著大友氏勢力衰退,大友宗麟不在之際,大肆收買各地豪族,大友氏麾下築前國豪族秋月種實起兵反叛,並向島津氏求援,6月初,島津氏遣大將島津忠長率兵兩萬進入築前,一路上各路豪族紛紛加入島津軍,隊伍很快膨脹到五萬多人,7月6日,島津軍攻破大友氏在肥前的勝尾城,守將築紫廣門投降。

    7月12日,島津軍攻克豐後國,豐前國,築後國,攻入築前國,包圍了岩屋城,而此城的大友軍守將正是“雙璧”之一的高橋紹運,不過大友氏僅剩的部隊都在府內城堅守待援,岩屋城中僅有守軍763人!高橋紹運早知在5萬大軍麵前,堅守岩屋城就如螳臂當車,但是岩屋城之後就是立花城,守將乃是代替病逝的立花道雪,已經過繼到立花家的自己的親生兒子,立花宗茂。如果高橋紹運撤退,立花城將直接麵對島津軍的攻擊,但如果堅守,定能拖住島津軍十天半個月,到時候豐臣秀吉的援軍就該開到了,自己的兒子則可能幸免!高橋紹運於是決定誓死守城,給兒子也給大友氏留一線希望!就在島津軍包圍城池之前,高橋紹運向部下訓話,要求不願殉死的士卒趁早出城,但部將們都感其忠義,並無一人逃離。

    7月13日,島津軍正式開始攻城,高橋紹運不愧雙壁,亦是九州第一善守大將,在其出色的指揮下,島津軍死傷慘重,岩屋城紋絲不動。激烈的攻防戰日以繼夜,鐵炮槍聲和士兵的喊殺聲,還有臨死前的哀嚎聲不絕於耳,戰況極為慘烈。由於城內防禦得當,島津軍傷亡不斷增多,這樣撐到26日,在島津軍輪番攻擊下,大友軍方才開始漸漸不支,外城於夜間陷落,高橋紹運率領餘眾退入內城繼續奮戰,鑒於島津軍傷亡太大,也是敬佩高橋紹運的忠義,島津軍前陣總帥島津忠長遣使入城勸降,但被高橋紹運嚴辭拒絕。

    27日淩晨,知道和平落城無望的島津軍發動總攻,島津忠長親自率軍登城,高橋紹運和大友氏勇士拚死奮戰,連重傷的士卒也抱著島津軍士兵從高處滾下,同歸於盡,下午5時左右,付出慘重代價的島津軍終於攻到天守閣下,此時高橋紹運身邊隻剩五十餘人,且各個多處負傷已經無力再戰,不願做俘虜的高橋紹運在天守閣內切腹自盡,年僅39歲,剩下的部將或互相刺殺,或切腹自盡,全員玉碎無一人投降!島津忠長見狀,對高橋紹運及其部下的奮戰感佩不已,宣布用最隆重的軍禮埋葬了這些勇士。

    岩屋城一役,島津軍前陣一萬五千人戰死三千餘,傷千餘,大將折損二十多名,是薩摩兵前所未有的大敗,不但總減員兩成,且因為都是薩摩本地兵卒和直屬將領,所以島津氏一戰元氣大傷,後繼無人,多少年輕俊才尚未成名就身死異地。更慘的是,高橋紹運的奮戰給立花城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雖然島津軍趁勢殺到了立花城下,但由於在岩屋城受挫,士卒士氣極低,隻能對立花城望城興歎(這是東流傳統,三月亡華之初,洋軍戰鬥力極旺盛,可徐州會戰之後,洋軍看出大明軍隊的決心和自己的受挫,便一年不如一年,鬥誌潰散極快),8月中旬,豐臣秀吉的援軍終於開進九州島,前鋒毛利軍以黑田孝高為軍師,已經抵達豐前,與此同時,四國的仙石秀久,十河存保,長宗我部元親三路共一萬兩千人也攻入九州東岸,大敵當前,圍攻立花城的島津忠長慌忙撤兵,反被立花宗茂出城追殺,損兵折將,岩屋城也很快再次回到大友軍手裏。

    為了重振士氣,也為了奠定島津氏在九州島的統治地位,島津義久決定親自出征,他放棄所有前來投奔的各地豪族,把他們安置在各地鎮守,自己挑選了薩摩藩國的勇士八千人為主力,大隅國的勇士一萬兩千人,分開兩路,自己和島津家久出日向國,島津義弘(另一猛人)出肥後國,進攻豐後。

    1583年(天正十一年)10月初,島津軍連戰連捷,兩路人馬已經合兵一處,攻到了離大友氏居城府內城不遠的鶴賀城,守將利光宗魚乃是軍旅多年的老人,是立花道雪親自提拔的將才,他拚死奮戰,但終因兵微將寡而不得不撤退,島津氏於是打算進攻府內城,可撤到安隅城的利光宗魚趁島津軍大意,守衛兵力薄弱的當口,再次發動奇襲,竟然又奪回鶴賀城,島津義久大怒,率兩萬大軍回頭團團包圍了鶴賀城,日夜攻打,發誓要生擒利光宗魚不可,攻防戰異常激烈,在大友軍的奮戰下,島津軍死傷三千多人仍未能拿下此城,到了10月底,堅守此城十三日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利光宗魚在城頭指揮作戰的時候,被島津軍鐵炮擊中,當場死亡!主將一死,眾守軍失去了主心骨,雖然還在奮戰,但鶴賀城淪陷已在旦夕之間!

    鶴賀城位於府內城之南四裏(大明三十裏),扼守著通往府內城的戰略要衝,且庇護著九州北平原三處無險可守的糧敖,此城一失,莫說府內城也必難保,就是九州所有北軍的糧食也會成問題,府內城守將大友義統乃是大友宗麟的嫡子,大友氏的新任家督,在此前所未有的危機前束手無策,他隻好向剛進駐九州的豐臣軍求援,豐臣軍離府內城最近的乃是從四國出發,才整軍完備的仙石秀久一路,計有本部人馬一千,十河存保部三千,以及長宗我部元親和長宗我部信親父子的八千人,共大軍一萬二千。仙石秀久一接到大友義統的急報,忙和眾位大名商議,由於四國軍來此,是秀吉答應了他們可以使用北軍糧草,所以他們也不希望三處糧敖落入南軍手中,於是決定救援,以長宗我部氏為前軍,火速率領所有四國人馬日夜兼程,奔赴府內城。

    府內城原有守軍一萬人,再加上豐臣氏援軍,人數方麵剛好和島津軍旗鼓相當,可惜事實永遠是殘酷的,並非人多就能贏,雖然豐臣大友聯軍倚堅城據守,但領軍的仙石秀久卻能力平庸,根本無法統禦這些原本各自獨立,甚至還曾經是切齒仇人的雜牌軍(中央軍沒到啊),看不透這一點的秀吉不但用人的眼光大有問題,也注定成為了日後的悲劇一手之釀造者。

    作為臣服於秀吉的長宗我部元親和仙石秀久,兩人和秀吉接觸後,都以貴族身份開始信賴這位貧民,並不約而同的把這位關白立為自己的偶像,不過不同的是,長宗我部元親還算能戰,他不過是把這位偶像藏在心裏,仙石秀久卻大喇喇的一口氣照搬,就好像德川家康抄襲武田信玄一樣,有堅城不守,仙石秀久卻要學著秀吉搞大戰的模式,把一萬多人全部拉出城去,在鶴賀城之北的戶次川北岸下砦堅守,長宗我部元親對此舉哭笑不得,幾次進言請求回城,仙石秀久皆不許,島津軍見敵援軍已到,且主動出城,可又不進攻,就知道這是位蠢材統帥了,於是也主動撤了鶴賀城之圍,前進至戶次川南岸的阪原山下寨,和最善野戰的薩摩兵拚野戰,四國軍的命運可想而知!

    戰前會議上,仙石秀久獨斷專行的要求大軍立刻進發,以長宗我部氏大軍為先頭,一戰殲滅島津氏,同為四國大名的十河存保表示同意,此二人都是四國戰爭中飽受長宗我部欺淩,現在有機會看著土佐兵馬白死,哪個能不樂意。長宗我部元親聽罷後力勸二位,說道,“島津氏四兄弟各個能征善戰,島津義弘武勇無可匹敵,島津義久兵法純熟,我大軍未來之際,島津氏已經或野戰或攻城前後剿滅北軍數萬人,其中我觀他們用兵,野戰多是誘敵深入,在山地不利展開的地域突襲,盡顯薩摩兵優勢,現在戶次川北平南險,我們應當據守,逼南軍北進而在平原決戰,不可深入南部山林,以免被全殲!隻需多拖數日,一是可把北軍糧敖的糧食分散轉入幾處堅城,二是可以等關白大人大軍前來,前後夾擊,則島津氏必亡!”此計方是妥善安穩,知己知彼言辭,可在仙石秀久的眼裏,長宗我部元親隻是個剛剛投降就想指手畫腳的老頑固,所以理都不理他,對於他口若懸河的說了半天,仙石秀久隻當是蒼蠅叫喚,固執己見,並且要求長宗我部氏兵馬先進。

    長宗我部元親剛被剝削了三國之地,現在是四國最弱的大名,且秀吉對其不甚信任,隻好放棄爭辯,希望能借助奮戰改變秀吉對自己的態度,於是他和嫡子長宗我部信親率本部五千人,先發過河,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被迫去和島津氏決戰。相對豐臣軍的魯莽衝動和內部不和,島津軍卻做好了完全的迎擊準備,島津義久將全軍分成三路,右路兩千人,中路三千人,左路五千人,置於戶次川南岸,嚴陣以待豐臣軍渡河,另外三千人則負責監視鶴賀城的一舉一動,確保島津軍後翼無虞,另四千人交由島津家久本部率領,駐紮梨尾山,俯視整個戰場。

    11月11日,豐臣軍首先發動進攻,前鋒長宗我部元親嫡子長宗我部信親和其一千土佐精兵渡過戶次川,後續部隊是仙石秀久和十河存保的五千餘人,而大友義統的一萬府內城兵馬也陸續開到北岸以備不測!下午5時左右,豐臣軍剛渡河完畢,忽然幾百名島津軍出現在渡河部隊右翼,作勢欲突襲仙石秀久所部,眼看對方人不多,仙石秀久立刻率所部千餘人殺了上去,島津軍見突襲失敗,紛紛後撤,仙石秀久雖未殺傷一人一馬,可也算初戰得勝,得意忘形之下指揮人馬一路追殺,長宗我部信親作為先頭隻好放棄突擊島津氏本陣,向南追隨保護仙石秀久,十河存保以為島津氏不堪一擊,把一千本部也緊隨跟上,另一千人故意拖遝過河,以防長宗我部元親爭功,如此長宗我部元親的主力被留在了最後。

    仙石秀久帶頭孤軍深入,追出兩刻後,已經無法辨認東南西北,陷入山林起伏,河網密布之地,正此時,豐臣軍兩翼槍聲大作,士卒紛紛中彈倒地,仙石秀久大驚,隻見左右冒出許多島津鐵炮手,不斷填彈射擊,形成一道交叉火力網,置身泥潭中央的豐臣軍根本避無可避,各自為戰,霎時間潰不成軍。仙石秀久暗叫一聲上當了,撥轉馬頭翻身就跑,眾將士見主將溜了也一哄而散,豐臣軍最後的抵抗也告失效,全麵崩盤。此時島津義久見狀,忙命令部將伊集院忠棟和新納忠元各率三千騎兵突入敵陣,見人就砍,豐臣軍無法布陣,無法抵禦,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戶次川南岸登時變成了一片血海汪洋。

    後隊的長宗我部信親和十河存保見仙石秀久部潰逃也急欲撤退,無奈後退之路上橫亙著水流湍急的戶次川,不是說渡就能渡的!長宗我部信親和十河存保隻得回身死戰,打算或撐到仙石秀久敗兵渡完,或撐到父親援軍抵達,可惜兩支人馬在戶次川上互相阻塞,還有沒人主事的一千十河軍不知所措,被擠在南岸死守的長宗我部信親和十河存保苦戰了一個時辰,還是無法渡河,最後雙雙戰死於陣中!

    兩人戰死後,長宗我部元親才沒頭腦的渡過戶次川,一上岸就被島津軍重重包圍,部下來不及布陣就被前方敗軍衝垮,幸得其侍衛拚死護主,長宗我部元親才得以隻身逃離戰場,撿回一條老命,可是部下死傷殆盡,且嫡子亦戰死,雙重打擊讓長宗我部元親心灰意冷,九死一生的他甚至都懶得去豐前藩國匯合毛利軍,之身渡回了伊予國的日振島,從此疏於政事,剃度出家,也熄滅了爭霸天下的野心。

    身處戶次川北岸督戰的大友義統本來就懼怕島津氏,是因為豐臣氏的威名在,才勉強出陣,現在眼見南岸血流成河,北岸仙石秀久狼狽的模樣,頓時對豐臣氏喪失信心,一路帶兵逃竄,連立命之本的府內城都不要了,直接逃到了豐前國,駐紮在龍王城,投靠了毛利氏。鶴賀城守軍就在城上目睹了豐臣軍全軍覆沒的慘劇,也嚇得肝膽俱裂,自知繼續抵抗無益,隻好開城投降,13日午後,島津軍又趁勝攻入府內城,大友氏經營了二十二代,數百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得勢不饒人的島津軍接著轉攻大友宗麟所在的丹生島城,剛剛趕回九州的大友宗麟總算比兒子出息,他指揮城防軍用大炮“國崩”轟擊靠近的島津軍,島津義久這才下令暫緩攻城,勉強被擋在城外,但大友軍失去了府內城這個糧庫,還有三處來不及疏散的糧敖,還能堅持多久隻有天曉得了!

    12月1日,敗兵的仙石秀久逃回大阪城,豐臣秀吉這才知道毛利氏緩步不前,四國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大怒之下,豐臣秀吉當即締奪了仙石秀久的封地,將其流放高野山(相當於大明的嶺南和瓊州,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此時的豐臣秀吉意識到,西國不服自己,毛利氏拖遝不戰,島津氏征服全島,已經到了最惡劣的地步,如果自己再不下重手,隻怕西國形勢無可挽救,於是在1584年(天正十二年)1月1日,豐臣秀吉發出天下總動員令,將大阪城交由豐臣秀次和前田利家鎮守,自己則親率大軍,下轄各地大名,大納言羽柴秀長一萬人,左大臣(兼職關東管領)孟昭德一萬人,彈正忠細川忠興一萬人,駿河守(兼職相模守)德川家康一萬人,越後守上杉景勝一萬人,治部少輔石田三成五千人,左衛門佐福島正則一萬人,阿波守蜂須賀正勝一萬人,左近衛少將蒲生氏鄉五千人,右近衛少將佐竹義重一萬人,右大夫宇喜多秀家一萬人,修理大夫池田輝政五千人,共十二路,二十萬人馬,出征九州!

    2月3日,豐臣秀吉本部抵達九州之際,越前守丹羽長秀突然病逝,年僅十三的長男丹羽長重繼家督位,因其麾下有一百二十三萬石,勢力不小,秀吉於是在行軍途中指責丹羽長重在居喪期間飲酒作樂(他咋知道的),將加賀,越前兩國丹羽氏麾下領土收繳,隻留下若狹國十二萬石給丹羽長重,三日後,抵達九州當日,豐臣秀吉再次指責丹羽長重,以丹羽氏兵卒不守政令,私自鍛造兵器為由(他又知道了),沒收了若狹國,減封丹羽長重為加賀鬆任城主,領地大幅縮水至四萬三千石,此時的丹羽氏財政匱乏,無法收留大批武士,隻好遣散家臣,自長秀以來的重要家臣如長束正家,村上義明,溝口秀勝,戶田重政等人相繼被豐臣秀吉策誘招募,轉仕豐臣家。

    2月11日,豐臣秀吉在探明了九州南軍的動向後,兵分兩路出擊,豐臣秀吉本部五萬餘人,劍鋒直指肥後國,其弟大和國四十五萬石國主,大納言羽柴秀長(此時改名為豐臣秀長)則率各路諸侯兵馬十五萬,直逼日向國,兩路人馬一東一西,齊頭並進,浩浩蕩蕩不見首尾,是從未在九州島上出現過的龐大軍團!一時間各地豪族望風而降,都知道天軍一到,天下誰屬了!

    島津義久一麵抵禦豐臣秀吉大軍,一麵把肥前和築前兩國的部隊後撤,打算在日向國先擊敗各路心懷叵測的雜軍,最後再收拾豐臣秀吉,可此時的戰局就並非島津氏可以左右的了,毛利氏目睹丹羽長重繼承家督五日後就從一百二十萬石銳減至四萬石的慘劇,一時間心中悲鳴,生怕秀吉日後算賬自己懼戰不前之罪,恰巧此時領軍大將吉川元春病重,小早川隆景和毛利輝元幹脆把軍權交給黑田孝高,讓他隨意指揮,自己二人歸於後軍,接濟糧草,黑田孝高得到毛利氏軍權後,一路南下,叩關拔寨,大軍所到之處,豐前的山田,廣津,仲蜂屋,時枝,宮等城,還有豐後的馬嶽城皆望風歸降,唯有小宮城與宇留津城還在負隅頑抗,但在毛利軍的絕對優勢戰力之前,這兩個小城亦先後陷落,兩城城主與其親屬1300多人被全部處決,豐臣秀吉本軍還在肥後攻城之際,黑田孝高就已經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掃平了整個豐前國,等待豐臣秀吉的下一步指示。

    2月15日,豐臣秀吉眼見肥後難以攻克,於是命令毛利軍出肥後增援,豐臣秀長軍以蜂須賀正勝為先鋒,出日向國拖住島津義弘,然而就在命令傳到各地的數日後,豐臣氏大軍便接到噩耗,秀長軍先鋒大將蜂須賀正勝不服水土,終於暴病死於軍中,另一方麵的毛利軍名義主帥吉川元春也終於熬不住了,在黑田孝高建議把他送回京都由名醫診治的路上,吉川元春也撒手人寰,享年56歲,蜂須賀正勝之死,隻是豐臣秀吉一人痛惜,可吉川元春便不同了,他是毛利家中的主戰派,一直對暫時屈從於豐臣家耿耿於懷,此次出征之前吉川元春已經患病不起,更不願意為豐臣家犧牲毛利氏士卒性命,可小早川隆景和毛利輝元以家族利益“曉以大義”死拉硬拽,吉川元春又知道侄子不善軍事,小早川隆景不善進攻,才不得不拖著病體隨軍,在攻陷小倉城後,終於病體不支,無奈的把軍權交給了黑田孝高,硬撐了數日後,吉川元春帶著未能逐鹿天下的無盡遺恨撒手人寰!所以吉川元春一死,豐臣秀吉長長鬆了口氣,他知道,現在毛利氏剩下的隻有一個草包和一個有才無膽的人,分裂吞並毛利氏的時機到了!

    接著給吉川元春憑吊的機會,豐臣秀吉向毛利輝元和小早川隆景傳達了他讓豐臣秀次進兵備前國和美作國的意思,言語中說這是因為吉川元春死了,吉川元長還在軍前,實在怕西國動蕩,導致聯軍糧草供應不利,所以才暫時代守,毛利輝元和小早川隆景都不是白癡,自然明白這個代守是要不回來的,可現在全軍兩萬人都在九州,退路被九鬼嘉隆和安東水軍緊緊掐住,軍權也在黑田孝高手裏,是無論如何不能抵抗的,於是隻好承認了秀吉進兵兩國的合法性,吉川元長聽罷悲憤不已,口吐鮮血,大病一場。

    豐臣秀吉連續幾個政治手腕,就解決了京畿幾個大大名的威脅,一時間意氣風發,屬下也個個振奮,島津氏略有耳聞之後,島津義久決定,要讓聯軍在九州拖住,說不定待得越久,豐臣秀吉的手段就越多,到時候各個大名心灰意冷,更不能齊心合力,才好各個擊破,讓他們都離不開九州,於是島津義久聯合三位弟弟,帶兵分批退回薩摩,大隅和日向三國,打算依靠百年根基,和崎嶇的地形,險中求勝!島津氏各個都有不服輸,奮戰到底的性格,所以路上島津歲久主張對豐臣秀吉議和,也被另外三兄弟一口回絕了。

    豐臣秀長自蜂須賀正勝死後,便讓蜂須賀家政攜父親棺槨返回阿波國,另遣孟昭德,福島正則,加藤清正三位同為前鋒大將,進攻日向國,此外號稱“豐臣第一沉穩大將”的加藤孫六嘉明,率領新組建的豐臣氏水軍,挾四國討伐戰大勝之勇猛,從海上支援,豐臣秀吉又一路收買了九州的各地水賊眾,比如江之島砦的宇久純定(本書除孟昭德外第一位登場的人物)等,他們紛紛大開砦門,放豐臣氏通行,這樣孟昭德等三人兵馬一路並無遇到多大阻力,直至殺入日向國的高城城下,9年前島津氏第一次北伐就在此處大敗大友氏,島津義久還想故技重施,於高城布陣,並鼓勵部下,再創當年的輝煌!

    但是島津義久終歸憋在九州孤島上太久了,他不曾想到,如今的豐臣軍豈是大友軍可比肩的,不說大友氏麾下沒有福島正則,加藤清正這般的武者,就是孟昭德麾下的任何一位也強過大友氏百般,3月6日,秀長軍前鋒包圍高城,3月11日,後續部隊陸續開到,共計八萬餘人,參戰的各路大名包括孟氏,福島氏,加藤氏,毛利氏,吉川氏(吉川元長繼承家督之位,戴孝出征,竟然沒吐血吐死),小早川氏,宇喜多氏,大友氏等等,豐臣軍仗著人多,不但把高城圍得水泄不通,還派出加藤嘉明的水軍攻擊高城之南的財部城,切斷了高城的補給線,島津義久登時成為甕中之鱉。

    為了救援高城,島津義弘親率精兵兩萬趕赴日向國救援大哥,可是島津軍剛到離高城不遠的根白阪,就遭到了豐臣軍孟昭德的親自迎擊,孟昭德臨行之前,防備北條氏政搗亂,特命軍師阿倍秀明為總軍事官,山下政文為總政務官,負責監視北條氏的一舉一動,此番出兵破天荒的帶了真田氏父子,也算是終於解除了德川氏對自己的威脅,讓兩位出來建立功勳。於是孟昭德這個關東之龍,和島津義弘這位九州之鬼,在天下大義和個人野心麵前,展開了人生第一次對麵,和第一次交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