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 安漢公加尊九錫 漢群臣推崇功績

字數:10590   加入書籤

A+A-


    1

    其實那時,以太中大夫嚴尤、右曹劉歆為首的,眼光獨到、具有遠見卓識的大漢朝廷的文武大臣,大都心知肚明,深知大司馬王莽的隱秘心思。

    見安漢公王莽,擱置治河大事,太中大夫嚴尤、右曹劉歆等人,十分失望。

    右曹劉歆,控製不住自己失望的情緒,不時與頭腦一直非常清醒的太中大夫嚴尤等大臣一道,在私下裏議論此事。

    太中大夫嚴尤,對王莽的心思,看得非常明白,直言不諱地說服好友右曹劉歆道:

    “子俊大人:

    你不要為此事,著急憂慮。你也應該知道,治理黃河,絕非易事。不僅需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支持,而且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

    如今,國庫空虛,財力窘困,矛盾重重,人心不齊,怎麽可能實現呢?

    子俊大人聰慧,一定知道安漢公大人的心思。

    在下猜度,安漢公大人,聲稱治理黃河,其實力所不及,不過是一種獲取民心、安撫百姓的策略而已。

    安漢公苦心孤詣,想要立即完成的,是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利和聲威,永垂青史。”

    “伯石大人看得非常明白,子俊如夢初醒。

    既然安漢公大人的心思,並不在此,我們何不幫助安漢公大人,完成自己的偉大心願。

    然後,再說服安漢公大人,去完成治理黃河的驚天偉業,造福萬代子孫呢?”

    太中大夫劉歆,建議嚴尤道。

    “子俊大人說得很對!安漢公大人誌向遠大,我們就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幫助安漢公大人,完成偉大心願吧!”

    太中大夫嚴尤也讚同道。

    2

    到了此時,大漢朝廷的文武百官,很多都十分清楚王莽的心思,究竟在哪裏。

    少傅大司空甄豐,大司徒馬宮,右將軍甄邯等三公四輔,以及太中大夫嚴尤,右曹劉歆等親密大臣,秘密協商以後,紛紛向太皇太後,提出建議,努力促成王莽,完成自己的心願。

    於是不久,王莽親密的戰友,少傅大司空甄豐,大司徒馬宮等大臣,聯合上書太皇太後,建議太皇太後道:

    “太皇太後陛下:

    從前,周成王剛剛當政,年紀十分幼小,無法親自理政,處理國事。

    周公就代替周成王,處理國政七年。周王朝國家的根本製度,才最終得以,順利地厘訂完成。

    而今,漢朝廷的情形,與當年十分相似。

    安漢公大人,輔佐大漢幼主,輔弼國政,雖然隻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是已經確立了禮製禮法製度,明堂、辟雍(太學)和靈台等等皇家設施的興建擴建,也僅僅隻用了二十天左右的時間,就宣告大功告成,可謂神速。

    這雖然托賴太皇太後陛下的英明領導和祖宗神靈的庇佑,但也與安漢公的精心安排,運籌帷幄,密不可分。

    安漢公大人,超越先賢的卓著智慧和能力,建立的赫赫功勞,由此可見一斑。

    這也充分表明,安漢公大人的能力超群,有安漢公大人,當家作主,擔任宰衡,實在是大漢天朝的幸運。

    所以,臣等建議,應該再次提升,安漢公大人的功勳和威望,討論尊崇安漢公的九錫之法,把宰衡的地位,提高到所有的親王、侯爵之上。

    如此,必然能夠增強,安漢公大人的權威,更有利於社稷複興的千秋大業。”

    太皇太後對這個建議,也十分認同,同意三公四輔的意見道:

    “諸君說得很對!

    安漢公大人的智慧和能力,都十分突出,而又功勳卓著,對國家忠心耿耿。

    的的確確,應該提高安漢公的地位,把宰衡的地位,提高到所有的親王侯爵之上,有利安漢公大人作為核心,順利領導群臣,建立複興帝國的千秋偉業。”

    太皇太後庚就下詔說:

    “諸君:

    就依你們的建議執行,請立即加以實施。令三公九卿,諸位大臣,詳細討論,研究尊崇安漢公的九錫之法。”

    3

    接到太皇太後,討論尊崇安漢公的九錫之法的詔令,大司馬王莽,暗喜不已。

    太中大夫劉歆聞訊,也急急忙忙地前去太傅府,祝賀王莽,榮加九錫。

    “恭喜安漢公大人!

    安漢公大人位列宰衡,榮獲九錫,是安漢公大人的盛德和功績所致,理所當然。”

    太中大夫劉歆,拜見王莽之後,立即笑嘻嘻地上前行禮,大聲稱賀王莽道。

    “哪裏哪裏!吾王莽不過是為大漢朝廷,做出了一點微小的成績,離太皇太後陛下的期望,還很遠很遠呢!”

    王莽謙遜地回答道。

    “安漢公大人:

    你就不要客氣了。子俊聽說,有一句話叫做,投桃報李。子俊以為,太皇太後陛下,對安漢公大人是如此恩寵信任,安漢公大人怎麽能夠,不報答太皇太後陛下的深恩呢?”

    太中大夫劉歆,建議王莽道。

    “太中大夫大人,真是吾的知音,吾正有此意。請問子俊大人,吾該怎麽做呢?”

    王莽態度誠懇地求教道。

    “安漢公大人,一向英明睿智,肯定十分了解,太皇太後陛下的心思和希望。

    子俊以為,隻要安漢公大人提議,提高元帝陛下的地位,太皇太後陛下,一定會十分感動感激。”

    太中大夫劉歆,建議王莽道。

    “太中大夫果然高明,有伊尹太公的智慧。王莽感激不盡。”王莽讚揚劉歆道。

    見王莽接受自己建議,劉歆喜不自禁,又與王莽閑聊起,其他國事來。

    4

    送走劉歆以後,王莽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立即奮筆疾書,奏請小皇帝(劉衎)道:

    “陛下:

    臣以為,做人的第一要務,就是知道,感恩戴德,不能夠忘本。

    大漢王朝,近世先祖的貢獻,有目共睹。我們至今,依然享受他們的浩大恩德。

    為了彰顯大漢近世先祖的功績和恩情,臣建議陛下,將宣帝陛下的祭廟,尊為中宗;將元帝陛下的祭廟,尊為高宗。作為我大漢朝廷的今世始祖。

    根據儒家,親盡必廢的原則,臣請求廢棄,宣帝皇父的祭廟,不再修建;降低南陵、雲陵兩地皇陵的規格等級,改成兩個普通縣,進行管理。”

    小皇帝劉衎,讚同王莽的意見道:

    “安漢公大人的建議非常有理。親盡必廢,是曆朝曆代的應有規矩。下詔批準。”

    聽到自己的丈夫元帝,被皇帝尊為高宗,太皇太後王政君,果然十分高興,對王莽很是感激。

    5

    到了此時,大漢朝廷安漢公王莽的德威,在北邊已經感化了匈奴汗國;在東邊已經招來了海外國家的朝貢;在南邊懷柔了黃支等國;隻有西邊,還沒有施加漢朝廷的聲威。

    每當與太中大夫劉歆、大司空少傅甄豐、太保王舜、右將軍甄邯、大司徒馬宮、太中大夫嚴尤等親信,談論到漢朝廷西邊,還沒有建立郡國,沐浴大漢朝廷的陽光之時,王莽心裏,總是不免,有些遺憾和悵惘之情。

    一天,眼見王莽心內怏怏,少傅甄豐,很是不安,遂建議王莽道:

    “宰衡大人:

    屬下冒昧陳辭。

    在宰衡大人的英明領導下,如今我大漢朝廷的德威,已經感化了東夷,北狄,南蠻,唯獨隻有西戎,還沒有徹底歸順朝廷,讓人意有不足,遺憾不已。

    屬下冒昧陳辭,提出建議,請宰衡大人,派遣平憲等大臣,攜帶大量的金錢禮物,去招引邊界以外的羌人酋長,暗示酋長們,獻出他們羌人的土地,歸屬我大漢朝廷。

    如此,東夷,北狄,南蠻,西戎,都被感化,宰衡大人的功績,必將名垂千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王莽聽了大喜,讚揚少傅甄豐道:

    “少傅大人,真是吾之知音。建立感化東夷,北狄,南蠻,西戎這蓋世奇功,也有少傅大人的襄助之功。”

    王莽一聲令下,大臣平憲等使節,立即奉命,前往西羌,說服羌人首領酋長,歸順大漢朝廷,向皇帝進貢。

    6

    在大漢朝廷使節,平憲等大臣的威脅利誘之下,羌人首領、酋長良願等,不得不率領羌人屈服,上書大漢皇帝,表示心甘情願地歸順大漢朝廷,服從漢帝領導。

    得到羌人首領良願歸順大漢的喜訊,平憲大喜,急忙派人,奏報太皇太後陛下說道:

    “陛下:

    臣等調查發現,以酋長良願等人為首的羌人部落,人口約有一萬二千人。

    這些羌人部落首領民眾,羨慕大漢朝廷的恩德、信譽久也。如今,酋長良願等,心甘情願地臣服大漢,成為漢王朝治下的臣民。

    為了表達,效忠漢朝廷的耿耿忠心,酋長良願等,自願獻出,祖祖輩輩居住的鮮水海和允穀、鹽池等地。

    臣等發現,鮮水海和允穀、鹽池等地,地平草茂,非常適宜耕種、放牧。

    酋長良願等羌人,自願申請,把自己的土地,交給漢朝的百姓,使用,自己心甘情願,住到險阻之處,作為漢王朝的屏障,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有利於大漢帝國穩定的好事。

    起初,臣等擔心,良願是受到漢朝廷地方官員的脅迫,所以曾經親自召來良願等羌人酋長,認真關切地詢問他們的真實想法道:

    ‘諸位大人,你們為什麽,要心甘情願地放棄,大片豐茂的土地,歸順我大漢朝廷呢?’

    良願感激涕零,坦誠真摯地回答臣道:

    ‘諸位大人:

    良願等,是仰慕大漢朝廷的威望,感恩太皇太後陛下和安漢公大人的恩情,才做出歸順大漢朝廷的啊!

    良願等聽說,太皇太後陛下,聖明和藹,安漢公大人,仁慈睿智,大漢王朝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四海寧靜,不禁心生羨慕之意。

    良願等聽說,大漢王朝的田地裏,有的禾苗,竟然長到了一丈多長;有的一粒穀子,就包含有三粒米;有的莊稼不須種植,就能夠自己生長;有的繭不要蠶吐絲,就可以自織而成。

    良願等還聽說,甘露從天上降下,甘泉從地下湧出,鳳凰前來朝賀,神雀飛臨聚集。

    這種種跡象,都是聖人降臨塵世,賢臣治理國家,大漢繁榮昌盛的征兆啊!

    四年以來,我們羌人,從來也沒有遭遇過,天災人禍,這都是大漢朝廷保護,聖朝教化護佑的結果啊!

    所以良願等,迫切希望,能夠盡快地歸屬,聖明的大漢朝廷直接管理,成為太皇太後陛下和安漢公大人親自治理下的良民百姓。’

    臣等認為,良願等羌人的請求,發自肺腑,不可以拒絕,以免傷害他們的歸順良善之心。

    我大漢朝廷,應及時設置屬國,去統轄和保護羌人官吏百姓為宜。

    設置西羌屬國以後,就可以很好地安排,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讓羌人安居樂業,共同享受,在太皇太後陛下和安漢公大人英明治理下的太平盛世。”

    太皇太後,聞聽平憲所奏,眉開眼笑,對著胡寶寶等,大聲地讚揚平憲道:

    “平憲大人,真是有功於國啊!回去告訴平憲大人,你們辦事有功,朝廷不會埋沒你們的功績的。

    寶寶啊,請你立即將平憲大人提出的設置西羌屬國,安置羌民這件大事情的方案和措施,交給宰衡大人,去全權處理。”

    胡寶寶得到旨意,蹦蹦跳跳地前往宰衡府,向王莽傳達太皇太後陛下的懿旨。

    7

    得到太皇太後的旨意,宰衡王莽十分滿意,很快就回奏太皇太後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現在,我們大漢朝廷,已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了,如果接受良願等羌人部落,獻出土地的要求,再設置一個西海郡,那就盡善盡美,十分完美了。

    臣以為,如果這樣做,把全國分為十二州,就已經完全符合,古代的典章製度,可以與先賢周公的治理,媲美了。

    設置西海郡,分全國為十二州,這是一件造福子孫後代,光耀史冊的大事,請求太皇太後陛下,立即批準!”

    太皇太後立即下旨,將宰衡王莽提出的建議,交給小皇帝劉箕子去處理執行。

    小皇帝劉箕子,不敢怠慢,立即下旨施行。

    8

    元始四年(公元4年)的冬季,大漢朝廷開始設置西海郡,管理西部的羌民。

    實際上,西海郡地處高寒山地,地廣人稀,人口非常稀少,是西部羌民的遊牧之地,並不適合大漢朝廷的直接管理。

    為了固邊,充實西海郡的人口,王莽又建議朝廷,增訂法律五十條,將那些為非作歹、違法亂紀者,統統流放到西海郡,去進行安置,充實西海郡人口。

    此時,隨著王莽的執政,越來越穩定,大漢朝廷製定的法律,也越發繁多、嚴苛起來,觸犯漢朝廷法律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

    流放西海郡安置的中原各地郡國的人員數量,最終達到了數十萬人之多。

    而西海郡地處高原地帶,冬季冰天雪地,天氣十分寒冷,物產奇缺,條件十分艱苦,中原內地人,在那裏生產和生活,並不適宜。

    在此以後,天下官吏百姓,逐漸看清了,宰衡王莽外表慈祥和善,公正嚴明,實則內心苛刻,冷酷無情的真相。

    漢朝廷文武大臣,各郡國官吏百姓,對安漢公王莽和他主持製定的政策法令,逐漸產生了不滿和懷疑。

    9

    設立了西海郡,王莽的心裏,還不滿足,又加緊實施各種改製措施,以與聖賢經典相符。

    很快,宰衡王莽又下令,分割長安京兆尹的轄地,設置為前輝光郡、後丞烈郡,一切機構的設置,都要以符合儒家經典上麵的有關規定說法為準。

    不久,王莽又下令,更改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官名、等級,也力求要符合,儒家典籍上麵的說法。

    王莽還下令,改變十二州的州名。

    王莽把各郡、各封國的管轄區域、分界線,也進行了改變,或取消,或新設,或變更,以符合儒家經典,為最高準則。

    然而,王莽的這些改製措施,對漢朝廷的興利除弊,於事無補,不僅沒有任何積極意義,而且還阻礙了正常的施政,妨礙了朝廷和官府的正常運轉。

    1http://yw.api.qq.com/html-chapter-24234-125399

    見到王莽死守古訓,一係列走馬觀花、無關痛癢、庸人自擾的改製措施,太中大夫嚴尤,十分不解,憂心忡忡。

    一天,太中大夫嚴尤,見到知心的朋友右曹劉歆,就忍不住抱怨了起來,嚴尤憂心忡忡地對劉歆說道:

    “子俊大人:

    難道你沒有發現,宰衡大人最近的所作所為,改革官名、地名,有些無事生非,庸人自擾嗎?

    伯石擔心,恐怕今後,朝廷恣擾官吏百姓的這一類事情,會逐步增多,令人十分憂慮啊!”

    太中大夫劉歆,也深有同感,心事重重地回答嚴尤道:

    “伯石大人擔心的很對。

    宰衡大人改變官名、地名的這些改製措施,實際上十分隨意,毫無實際意義,反而十分有害。

    天下的官吏百姓,對朝廷隨意變更地名、官名的事件,已經厭煩至極。

    而那些官名、地名的變更,是非常繁多雜亂,記不勝記,經常出現錯誤,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是好。

    把主要的精力,腦力,都放在記憶這些地名、官名上,不僅對治理國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妨礙了國家正常事務的實施。這不是無事生非,庸人自擾,是什麽呢?”

    “是啊,是啊!如今宰衡大人,越來越一意孤行,不聽我們的諫言了。

    宰衡大人隻是一心一意,以儒家典籍來指導,照本宣科,施行改製。

    而大漢朝廷,政令法令,也是朝令夕改,逐漸使政事,陷於一種無緒和混亂之境中。

    唉,這些毫無意義的改製措施,阻礙了朝廷正常事務的開展,是多麽令人焦心憂心啊!”

    太中大夫嚴尤憂慮地歎息道。

    “伯石大人也不用揪心。憑著子俊、伯石,與宰衡大人的密切關係,我們還是抓住機會,多多進言吧!

    看在我們忠心耿耿進諫的情分上,宰衡大人,想必會聽從我們的意見和建議,有所改變吧!”

    太中大夫劉歆,底氣不足地對嚴尤說道。

    “也隻有如此了。但願安漢公大人,不要自以為是,執迷不悟才好。”

    太中大夫嚴尤和劉歆兩人,都非常沮喪、憂慮不已。